中國清初和清中的服飾文化

2011-04-14 11:05 pm
如題,請詳細解釋。
感謝萬分!

回答 (2)

2011-04-15 6:30 am
✔ 最佳答案

http://www.chiculture.net/php/frame.php?id=/cnsweb/html/1303
清兵入關後,建立了清朝。清代的服裝制度是中國歷代最為繁雜的。服飾既保留了滿族的習俗,同時兼收並蓄漢族的服飾特點,最有代表性的是,沿用明代「補服」的特徵。
清代男子主要服飾有長袍、馬褂和馬甲。袍服最大特點是袖口形狀似馬蹄,因滿族人善騎射,把馬蹄形演變在服裝袖口上。「褂」是穿在袍外的衣服,不分男女,都可以穿,是一種禮服。「馬甲」也叫「背心」,它的造型多樣,主要特點是在馬甲上有彩繡裝飾。
清朝時期規定,軍民要穿滿族服裝,強令漢人男子按滿族習俗改變髮式,剃去前額髮,把頭髮編成辮子。當時統治者對漢人就有「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頒令。
婦女主要穿旗袍,旗袍原來是滿族人的服飾,漢人也穿著。旗袍款式寬大,腰身為筒式,後來才逐漸變得窄小合身。

圖片參考:http://www.chiculture.net/1303/picture/1303pic11349.jpg


圖片參考:http://www.chiculture.net/1303/picture/1303pic11350.jpg
2011-04-15 1:07 am
旗袍(男式旗袍又稱長袍、大褂、長衫)是滿族的傳統民族服裝和清朝的正式男裝之一。在20世紀上半葉經過改進後,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來源請求]。現在常被視為中國的傳統女性服飾之一。
旗袍,原意指「旗人之袍」。
旗袍在滿語稱為「衣介」,傳統滿族長袍的特點是圓領、右大襟、用紐扣而不是衣帶,窄袖、袖子末端平時挽起,需要暖手和行禮撣下,稱「馬蹄袖」、男裝系腰帶、下面前後左右開叉以便於騎射。上身在長袍外穿有馬褂。清兵入關後,推行剃髮易服,從此滿式服飾取代漢族原有的漢服文化而成為中國主流。旗袍由此成為中上層階級男子的常裝和平民階級的禮服。另外式樣也有所改變:開衩減少為左右兩個甚至不開衩(稱作「一裹圓」),不系腰帶。非官服旗袍開始使用直袖而不是馬蹄袖。棉旗袍外面一般罩單長衫。民國以後,上海、北平等地的設計師在旗人之袍的基礎上予以改良。男式旗袍精簡了繁瑣的裝點修飾,腰身寬鬆,袖口寬大,領前低後高,加寬下擺,提高開衩,最後發展成了長衫。女式旗袍袍身逐漸減短,腰身變窄,下擺收小,同時開衩變低,領型變矮,成為民國知識女性標準服飾之一。中華民國政府於公元1929年頒佈法令,確定旗袍為國家禮服之一。1949年之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認為封資修象徵大量毀壞。改革開放以後情況略有好轉,但一般用於禮儀場合,鮮有人在日常生活中穿着。在台灣,由於經歷過50年日本統治,因此民間已不流行穿着旗袍,在外省籍家庭比較常見。但在更多正式場合,女性幾乎全盤西化、接受西式裙服。1950年代,李敖在台灣大學就讀時,因為穿長袍被稱為「長袍怪」。香港各女校有以旗袍為校服的百年傳統,延續至今。海外華人普遍接受以旗袍為民族傳統服裝。

2011-04-14 17:08:00 補充:
特徵一般認為,現代旗袍特徵為:立領;收腰; 盤扣;腿部兩側開衩。

2011-04-14 17:08:29 補充:
馬褂,客家又叫大襟衫,是中國清代的男式服裝之一,套在旗袍或稱滿式長袍的外面穿用,有些類似背心或外套,故穿着整齊又稱為「長袍馬褂」。清朝征服中國。開始強制實行剃髮易服,至此傳統服飾漢服幾乎全被禁止穿戴,取而代之的,便是這種滿洲袍服。至清後期流行全國。[1]。

馬褂是有袖上衣,不同於無袖的馬甲。分大襟、對襟、琵琶襟三種。一般長度到肚臍,袖子到肘部。清朝初期只是滿族人穿用,由於強制漢人易服,康熙雍正年間開始廣泛流行,分單、夾、紗、皮、棉等種類。

在清朝,黃馬褂是皇帝特賜侍衛、有武功者和行圍打獵成績突出者的,代表尊貴。所以其他人不得隨便穿用。


收錄日期: 2021-04-20 00:31:3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414000051KK0048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