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魏晉南北朝的黄白籍?

2011-04-13 9:52 pm
什麼是黄白籍(何謂黄籍?何謂白籍?)此制度的實行與當時的政治情勢有何關係?此制度後來有何演變?
google都查不到,請知道的幫忙解答一下
謝謝!

回答 (2)

2011-04-13 10:19 pm
✔ 最佳答案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3/33/33z/33z06/33z0659.htm
黃籍
兩晉南北朝郡縣正式戶口冊籍。因書以黃紙,故名。西晉郡國諸戶口為黃籍,皆用一尺二寸札,已在官役者載名。東晉南朝黃籍為江南土著戶之版籍,其中多為納稅服役實戶。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3/33/33z/33z06/33z0660.htm
白籍
東晉、南朝僑寓戶之冊籍。因書以白紙,故名。時僑人著白籍,屬不定居、無實土之虛懸流寓戶口,皆無賦役。東晉南朝數度核實編戶,王公以下皆正土斷白籍。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3/33/33z/33z06/33z0661.htm
注家籍
東晉、南朝將佃客注入主人戶籍之登記形式。豪門大族可根據官品之位,而有不等數目的佃客。這些佃客主要為主人交租服役,他們無需服官府之賦役,亦不可自立戶籍,而是按其名數注入主人的戶籍中,以示依附。一般來說,這些佃客的社會地位是比編戶齊民還要低。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3/33/33z/33z06/33z0666.htm
檢籍
南朝宋、齊時期審定、核實戶籍稱為檢籍。晉、宋以降,由於戶籍登記多作偽失實,如竊注爵位,虛報歲數,身強而稱疾,人在而託死,增損三狀,貿襲萬端,或因戶存之文書已絕,由是嚴重影響國家的賦役收入。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始行檢籍。至南齊時別置版籍官,又置令史,限每人每日須檢出數巧,查實逃隱、稱疾、詐冒士族者,其改從原有籍狀,此稱為卻籍;而被定為卻籍者悉充遠戍。但由於官吏舞弊,以致應卻而不卻,不須卻反卻,由是民怨四起,或逃亡避罪。永明三年(485年),就有富陽人唐寓之率眾反檢籍。永明八年(490年),停檢籍,並以宋末所注之籍為正。
2011-04-13 10:20 pm
東晉南朝地方基層所用的戶口登記總薄,因為作用不同,故用黃、白兩種紙張來區別。
白籍是專用於登記土斷後寓居江南僑州郡縣的北方僑人、用白紙書寫的戶籍冊。東晉在江南建國以後,北方人口南移,建立了許多僑郡、僑縣, 僑戶用白色紙戶簿登記,《晉書成帝紀》:咸康七年,“實編戶, 王公以下皆正土斷白籍。”這種白籍多為下層人民,須負擔賦稅和兵役。為使北來僑民既注戶籍, 取消優復, 增加國家賦役收入和徭役兵役來源, 又保留將來故土收復後可回原籍的希望, 故為區別土著, 另立“白籍” 。

2011-04-13 14:20:48 補充:
至東晉末, 僑民已在南方定居數代, 勿須保留與土著的差別。義熙九年太尉劉裕進行土斷時, 取消了 “白籍”, 僑州郡縣戶籍全部署入“黃籍”。或說白籍為 “白丁”之籍、或居住地區不穩定、不稅不役的戶口。這類人戶數量眾多, 且在政治上、經濟上享有優於南方土著居民的權利, 故白籍與黃籍正冊的對立, 成為東晉及南朝初年一個較為重要的社會問題。政府屢行土斷, 即為改變戶籍的混淆狀況, 使白籍之民亦成為國家賦役征課的對象。經過多次土斷之後, 白籍在南朝中後期雖仍存在, 但人口已不多, 不成為當時主要的問題了。

2011-04-13 14:20:52 補充:
土著則用黃籍, 依《太平御覽》卷六百六引《晉令》說:“郡國諸戶口黃籍,籍皆用一尺二寸劄, 已在官役者載名”,即多為官吏等免役戶。一些人以各種手法擠入黃籍。因此,南齊時實行檢定黃籍,搜括不應引入黃籍的戶口悉充遠戍, 以致民多逃亡避罪。南齊武帝永明三年(485),唐寓之為反抗檢查戶籍發動叛亂,被統治者稱為“白賊”,不久被鎮壓了下去,但已進行三十六年的黃籍檢查工作, 也無法繼續進行。這種檢查與反檢查的鬥爭, 實際就是徵課與反徵課的鬥爭,由於賦役的不斷加重,以致歷宋、齊、梁、陳而無法解決。隋統一後消除。


收錄日期: 2021-04-20 00:35:5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413000016KK0315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