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1. 君權與相權的消長
http://content.edu.tw/senior/history/ks_rs/page/w9.htm
宰相制度的演變 A.三次重大的變遷 a.秦漢三公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行政、軍事、監察三種職務 b.隋唐三省制 <1>三省分權且合議制:三省長官皆是宰相,有事則合議於政事堂,君權雖然高漲但不專制,故隋唐的中央官制最受後世稱頌 始置時間長 官職 權似今機構尚書省東漢光武帝尚書令執行機構,綜攬全國政務,下設六部行政院中書省三國魏文帝中書令決策機構,掌制法出令立法院門下省南朝劉宋與北魏侍中審駁機構,掌審核和封駁中書所出法令監察院 <2>宋代政制採行政、軍事、財政三權分立,分削並制衡相權 <3>南宋丞相兼掌軍事(軍政合一,故多奸相),但就制度與地位而言,相權仍舊是漸趨沒落 c.明清內閣制 <1>明太祖廢除丞相,皇帝親統六部,建立專制政體;成祖另設內閣為皇帝的顧問,內閣大學士僅有「票擬」之權,無昔日丞相權威 <2>清代閣臣權力有限,出現軍機處,皇帝大權獨攬,君權之高為歷代之最,成為真正的君主專制政體 B.演變動力:皇帝欲維持其至高無上的君權,當相權發展到某種程度時,皇帝便出來打亂行政系統,以微臣取而代之,使之重回「君尊臣卑」的格局 C.結果:a.時代愈前,相權愈重;時代愈後,相權愈輕 b.君主的私臣轉化為公職的宰相,內朝壓制外朝,丞相職權被侵奪 D.意義:顯示中國的官制往往由天子的近侍微臣漸攫取大官的權力,成為正式的官員 →相權下降,皇權上升
2011-04-14 09:28:59 補充:
2. 《天津條約》、《馬關條約》
當時的北洋政府為求自身利益,對孫中山要求廢除不平等條約作出阻撓。
http://www.rthk.org.hk/chiculture/fivethousandyears/subpage15.htm
公元1924年,孫中山應邀北上共商國是。臨行前,他發表「北上宣言」,提出召開國民會議,廢除不平等條約。他到達天津後,段祺瑞卻主張召開善後會議,表示尊重不平等條約,令孫中山十分憤恨。
2011-04-14 09:30:57 補充:
3. 太平天國運動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2/62i/62i01/62i0101.htm
清廷在對外戰爭中慘敗求和、割地賠款,引起國人的憤慨。鴉片戰爭後,鴉片的大量輸入令白銀加速外流,銀價激增;洋貨的傾銷,嚴重打擊了民間手工業;巨額的賠款又轉嫁到老百姓身上,使社會更加窮困。因此,原來潛伏民間的反清會社便活躍起來,並促進了太平天國的起事。
太平天國的領袖是廣東花縣人洪秀全。他曾多次應考科舉不第,又目睹清廷的腐敗、民生的困苦,遂利用西方基督教的教義,創立「拜上帝會」,秘密進行反清活動。
2011-04-14 09:31:09 補充:
洪秀全與同鄉馮雲山到廣西一帶傳教,吸收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等為得力助手,其信徒日眾。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1851年1月11日),拜上帝會利用廣西連年災荒、饑民流離失所的機會,在桂平縣金田村聚眾起事。不久,攻佔了永安(今廣西蒙山),建立太平天國,洪秀全自稱天王,並進行分封。由於太平軍連續擊敗清兵,各地反清勢力聞風響應,部眾發展至百萬人以上。1853年,太平軍攻陷南京,定為國都,改名天京。
2011-04-14 09:31:18 補充: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頒行了一些制度和措施,並且派兵進行北伐和西征,曾一度取得重大勝利,震撼全國。清廷為了對付太平天國,下詔各省自組軍隊,其中以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以及由商人招募的「洋槍隊」最具戰鬥力,成為太平軍的勁敵。這時太平天國卻發生內鬨,楊秀清、韋昌輝先後被殺,石達開離開天京西走,使其軍事力量大受削弱。1864年,洪秀全病死,清軍攻陷天京,太平天國至此覆滅。
2011-04-14 09:34:14 補充:
4. 洋務運動雖然標榜要使中國「自強」、「自富」,但主要致力於軍備的發展,忽略政治、經濟、社會及教育等全面改革的重要性。而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守舊派對運動又百般阻撓,加上許多經辦洋務的官吏,往往因循苟且、營私舞弊,以致新興企業連年虧損,令洋務運動的目標未能達到。因此後來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李鴻章等洋務派經營多年的北洋海軍,竟然全部覆沒,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失敗。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2/62k/62k01/62k01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