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孔子思想為何不被它國採用,卻在魯國成功

2011-04-13 5:49 am
1.為什麼孔子的思想在其他國家不被採用?
2.孔子在魯國的思想為何會成功?
更新1:

麻煩請用白話敘述,越白話越好,謝謝。

回答 (7)

2011-04-16 2:09 am
✔ 最佳答案
你好

孔子的思想其實與宋襄公的仁義大旗有一點距離

孔子在魯國為官 曾一度推行禮樂治國

例如 喪禮 如 婚禮 祭祀 等等

孔子推行一切有關禮儀的事 認為古人之所以和平 之所以不爭 皆因人人懂禮

尊重別人才是真正的和平 奉行禮儀 就是 安定

但事實上後來並未被魯國接受 後來灰心周遊列國 也是到處碰壁

春秋末期 禮樂崩壞之始 各國國君 自齊桓公尊王攘夷稱霸之後

早已變成了各為私利 做霸主之爭 ( 宋襄公雖嚷仁義 實則意圖以此爭霸天下 )

孔子於時主張復興周室古法禮樂 治國 則 國強 以仁為思想 教化平民 則民強

主張恢復周室禮法 - 根本與各國之間的利益不符

( 尊王 在當時早已非從心尊敬 而是以武力挾持周室作靠山 號令天下諸侯 )

在時代的新潮流中 孔子的提倡禮樂 變成了各國諸侯臣子心中的迂腐之說

後來傳說 孔子曾為此求教於老子

孔子聽說 老子的道家思想 在秦國被秦國國君推崇

孔子便出發到秦國去聽聽老子 是如何才能被國君接受

才能有權力的接觸到國家大法 進而改變天下的思想

老子遇到孔子 就說 順其自然 不要強求 意思是說 人 不可以與時勢相爭

就好比小草 受到強風吹襲 小草懂得柔能克剛 輕輕的就把風給彈開了

若是大樹 剛硬的態度 不知大風強勁 意圖與之抗衡 則必遭折斷

意思就是叫孔子要知天時

現在可不比以前了

禮樂崩壞 那就崩壞吧!

崩壞了 也是一種思想上的進步

如果天下可以因為進步而崩壞了一些不必要的東西

那也未嚐不是好事

但孔子始終相信自己 提倡禮樂治國

回國後 就開始周遊列國

但最後只有受到拒絕

孔子之後 接下來就是戰國時代 以下剋上 貴族沒落 平民崛起 的時代

事實上 孔子的思想 也沒有錯 只是個人認為確實不符合當時的時代潮流

但如果孔子早生個幾百年

也許 周室之後 不會有春秋戰國時代 不會有秦滅七國統一天下的狀況發生了
2011-04-16 9:31 am
多麼不實際的思想都還會有一些人會想信,
只是經過試驗後很快會被看破而淘汰出局,
古代人現代也有,
中國有台灣也有。
沒什麼值得奇怪的!!
2011-04-13 11:10 pm
1. 當時各國都只顧爭霸,互相討伐,孔子的思想根本沒有人會有興趣。2. 孔子在魯國因政治主張與執政的「三桓」不合,才離開魯國的,沒有成功。
http://the-sun.on.cc/channels/news/20050628/20050628020141_0001_12.html
孔子
儒家的創始人,春秋晚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名丘,字仲尼。先世為宋國貴族,曾祖孔防叔避遷魯。父叔梁紇為武士。少「貧且賤」,及長,曾任管理倉庫的委吏和管理牲畜的乘田。深好學問,相傳曾問禮於於老聃,學琴於師襄。魯定公九年(前501年),五十一歲時任中都宰。十年升任大司寇,曾於魯、齊夾谷之會為定公相。十二年,因政治主張與執政的「三桓」不合,遂離開魯國,自此週遊衛、陳、曹、宋、鄭、蔡等國,終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六十八歲,回到魯國。四十歲前後即聚徒講學,相傳弟子三千,著名者達七十人。曾整理研究《詩》、《書》、《周易》等文獻,並把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宣揚「仁」的學說,「仁」包括忠、孝、寬、惠等內容,認為「仁」即「愛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求人與人之間相互妥協和親善。貫徹「仁」時,要以「禮」為依據,故說「克己復禮為仁」。對鬼神採取既不否定也不重視,「敬鬼神而遠之」的態度。在政治和經濟上,要求當政者實行教化和寬惠政策,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同時要求人民對上也要順從和易使,反對犯上作亂,提出君、臣、父、子各守名分的主張。在教育上,提出「有教無類」口號。在教學態度上,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態度,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和「不恥下問」的思想。在教學方法上,提出「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途徑;採用「因材施教」和啟發式的方法。但鄙視「學稼」、「學圃」,強調「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認為有「生而知之」的人。自漢以後,孔子的學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其本人也被尊為聖人,對後世影響極大。
2011-04-13 5:30 pm
對啊 孔子在魯國並沒有成功吧?

儒家在春秋戰國是完全沒有市場的
2011-04-13 3:47 pm
孔子的思想在魯國成功???
有成功嗎???
好像沒有耶
所以孔子只得窩在家裡開補習班並且整理一下古書。

春秋戰國思想百家爭鳴,到了孟軻到處去遊說,還是碰壁而回,什麼[王!何必曰利?],人家都在富國強兵,講仁義的早掛點了,歷史上最虛的春秋五霸[宋襄公]就是講仁義講到歸天去見上帝。

古文觀止[子魚論戰]記載了講仁義的宋襄公不擊半渡也不抓二毛,結果被楚軍打成豬頭,成了戰爭史的笑話。

2011-04-13 08:11:41 補充:
講仁義需要有實力當後盾或是現實需要,也是名列春秋五霸的晉文公就是其中佼佼者,講仁義的對楚軍[退避三舍],其實是避其鋒芒,於城濮擊潰楚軍。跟空口仁義的宋襄公有天壤之別。

在分裂的年代,富國強兵,強國以統一為志向,弱國尋求苟活的條件,孔子的思想不適合在此種社會中被重用。
他的思想適合一統的國家,用來維繫統治權使用[明儒暗法]。儒家思想最適合一統的國家來使用其[愚民政策],強調倫常,要求人民效忠,所謂的[移孝做忠]等等儒家觀念就此深根。因為太好用了,漢武帝一經採用就延續至今........
2011-04-13 6:07 am
1.因為孔子是魯國人

魯國當時又是小國

小國的一切根本不受重視

而且孔子又沒有門路

沒有熟人引見

就算他見的到各國的高官

高官也不會對他有好想法

因為他的思想根本無法自保

因為春秋時代各國之間已經陸續有戰爭了

可是如果有高官的熟人引見

至少高官對孔子這個人就會有比較好的想法

學術不夠務實加上沒有熟人引見

當然不被採用


2.因為孔子是魯國人

就像中國人很推崇儒家文化

台灣人每天都在報王建民一樣

(王建民是很強沒錯

但大聯盟也不只他一個專業選手)

因為推崇自己人文化的關係

加上孔子是當地人

了解當地的文化

所以他的學說最容易影響當地

2011-04-13 5:57 am
因為其他國家說要以法治國
但是有一個皇帝信佛教所以就相信孔子
老師好像不是這樣說


收錄日期: 2021-04-20 00:34:5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412000016KK0821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