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你好
孔子的思想其實與宋襄公的仁義大旗有一點距離
孔子在魯國為官 曾一度推行禮樂治國
例如 喪禮 如 婚禮 祭祀 等等
孔子推行一切有關禮儀的事 認為古人之所以和平 之所以不爭 皆因人人懂禮
尊重別人才是真正的和平 奉行禮儀 就是 安定
但事實上後來並未被魯國接受 後來灰心周遊列國 也是到處碰壁
春秋末期 禮樂崩壞之始 各國國君 自齊桓公尊王攘夷稱霸之後
早已變成了各為私利 做霸主之爭 ( 宋襄公雖嚷仁義 實則意圖以此爭霸天下 )
孔子於時主張復興周室古法禮樂 治國 則 國強 以仁為思想 教化平民 則民強
主張恢復周室禮法 - 根本與各國之間的利益不符
( 尊王 在當時早已非從心尊敬 而是以武力挾持周室作靠山 號令天下諸侯 )
在時代的新潮流中 孔子的提倡禮樂 變成了各國諸侯臣子心中的迂腐之說
後來傳說 孔子曾為此求教於老子
孔子聽說 老子的道家思想 在秦國被秦國國君推崇
孔子便出發到秦國去聽聽老子 是如何才能被國君接受
才能有權力的接觸到國家大法 進而改變天下的思想
老子遇到孔子 就說 順其自然 不要強求 意思是說 人 不可以與時勢相爭
就好比小草 受到強風吹襲 小草懂得柔能克剛 輕輕的就把風給彈開了
若是大樹 剛硬的態度 不知大風強勁 意圖與之抗衡 則必遭折斷
意思就是叫孔子要知天時
現在可不比以前了
禮樂崩壞 那就崩壞吧!
崩壞了 也是一種思想上的進步
如果天下可以因為進步而崩壞了一些不必要的東西
那也未嚐不是好事
但孔子始終相信自己 提倡禮樂治國
回國後 就開始周遊列國
但最後只有受到拒絕
孔子之後 接下來就是戰國時代 以下剋上 貴族沒落 平民崛起 的時代
事實上 孔子的思想 也沒有錯 只是個人認為確實不符合當時的時代潮流
但如果孔子早生個幾百年
也許 周室之後 不會有春秋戰國時代 不會有秦滅七國統一天下的狀況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