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梨讓給兄長們吃,自己吃小的。敬愛兄長、長幼有序,是做人從小就應該懂得的道理。
[故事]:孔融讓梨
孔融,字文舉,東漢末年魯國人,是孔子的二十世孫。他道德學問很好,和王傑等文學家併稱為『建安七子』。
孔融的父親孔宙有七個兒子,孔融排行第六。他天性淳厚,從小就懂得謙讓的禮節。孔融四歲時,有一天,有人送給他們家一籃子梨,父親叫他自己去拿一個吃,孔融挑了一個最小的。父親問他為什麼吃最小的,他說:『我年紀小,應該禮讓兄長。』族中的人知道了,都覺得孔融很了不起。
孔融小時候不僅懂得做人的道理,而且才華橫溢。他的才氣傳到當時一位任職太中大夫名叫陳韙的耳裡,陳韙很不以為然。他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他的評論對於小時候只注重知識和技能的人或許有用,但是,對於道德品質良好的人來說,從小懂得做人的道理,長大在關鍵時刻纔能挺身而出。
孔融十六歲時,東漢宦官把持朝政,大肆捕殺正直之士,山陽張儉被迫逃亡到孔家,孔融把他藏了起來。不料事情泄漏,孔融和哥哥孔褒一起入獄。二人在獄中爭著受死,一時郡守不能決斷,上報上司處理。因為孔褒是兄長,後來上司下令問了孔褒的罪。通過這件事,孔融一時聲名遠揚。
二人爭死之事,和幼年讓梨同樣道理,即利益給與他人,危險留給自己。一個人只有在小時候培養出良好的品德,纔能在成人之後處於危難之時,表現出高風亮節。
《弟子規》裡面說:『兄弟睦,孝在中。』可見孝順的人一定友愛兄弟,能夠友愛兄弟的人,也一定懂得孝順,孝和弟(悌)是不可分的。《論語》中也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可見『弟』是很重要的,『兄友弟恭』是五倫關係中不可忽視的一環。
本小節總結:
本小節舉了兩個重要的例子。孔子在《論語‧第一學而篇》中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後人根據這段話,編寫了著名的《弟子規》,指導人們的日常行動。在所有的行動中,排在首位的孝順父母,其次是兄友弟恭。這裡的兩個例子當中,第一個是黃香孝敬父母的例子,第二個是孔融善待兄弟的故事,都是做人首先要學習和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