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夜色茫茫 星月無光 只有砲聲四野迴盪 只有火光到處飛揚
腳尖著地 手握刀槍 英勇的弟兄們挺進在漆黑的原野上
我們眼觀四面 我們耳聽八方 無聲無息 無聲無息‥‥
既然無星無月、黯淡漆黑無光;
那麼‥‥要好好找一個身分來變身囉!!
---
今天要打掃住處臥室;晚點,我再參予討論好嗎?
吼~~ 每次開題都開在小老兒正忙之際--很牛耶!!
2011-04-09 21:26:47 補充:
糟糕!
先向樓主抱歉!!
原本預計晚上七點後要擬稿;但臨時接到一通重要skype;談了近約2小時與處理相關事宜;導致今晚無法發信。
明天,明天一定會回覆;真的,真的不是故意的;事在人為!!
2011-04-10 11:44:56 補充:
據《清淨道論》第七品 說隨念品:
1、數數起念,故為『隨念』;又於應該發生的地方而發生,故正信而出家的
善男子的隨適而念為『隨念』。
2、‥‥(五)所起的隨念與捨有關的為『捨隨念』。以施捨等的捨德為所緣是念
的同義語。
3、內文:
欲修捨隨念的人,當傾心於施捨的天性,及常常慷慨的頒與所施之物。或
者初修的人,先如是發願受持:『從此以後,若有受者,如果未曾給他最
少一口的所施之物,我決不食』,於是從那天起,即於德勝的受者之中,
依其能力給與所施之物,取彼施捨之相,獨居靜處禪思:『我實有利,我
實善得,我於慳垢所纏的世人中,離垢慳心而住,是放捨者,淨手者,喜
捨與者,有求必應者,喜分施者』 ,如是以離垢慳等德而隨念於自己的
捨。
3.1釋義:
此中『我實有利』 是說對我實在有利,例如:『給他人的壽,則天人的壽
而他有分』,又如:『愛施者為眾人敬愛』;更如:『愛施者,得達善人
(菩薩等)之法』,像此等表示,都是佛陀讚歎施者的利益,即是說我必得彼
等利益之分的意思。
『我實善得』 是說我已得遇佛教又得人身,那實在是我的善得!何以故?因
『我於慳垢所纏的世人中……是喜分施者』。
此中『慳垢所纏』 是為慳垢征服之意。『世人中』 即是說依(自業)而生的
有情。所以即於不忍將自己所得的與他人共有為特相的,或能污穢自心的
光輝的黑業之一的慳垢所戰勝的有情之中的意思。
『離垢慳』 即其他的貪嗔等垢及慳的脫離為離垢慳。『以心住』 即成為上
述的心而住的意思。在經中亦提及證得須陀洹的釋氏摩訶男(大名)曾經詢問
關於依止住的方法,在佛陀指示依止住的問題曾說:『我住家』(家主)。那
裡是說我征服(煩惱家)而住的意思。
『放捨者』 是施捨者。
『淨手者』 是手的清淨者。是指他常常洗手,以自己的手恭敬地給以所施
之物而說。
『喜捨與者』 即放棄,分散,遍捨之意。他喜歡常常實行捨與,故說喜捨
與者。
『有求必應者』 是他人有求之物,便給他,即應於求的意思。亦可讀作供
應,即以供獻相應之義。『喜分施者』為喜施與分。即『我施與』及『我
自己當食的也分給他』,二者都歡喜的。如是為隨念之意。
3.2捨隨念的修法及功德:
如是以離垢慳等的德而隨念於自己的戒,那時則無被貪所纏之心,無嗔及
無癡所纏的心,而他的心是只緣於捨而正直的。關於捨亦如前述的同樣方
法而鎮伏了五蓋,及於同一剎那中生起了五禪支。因為捨德甚深,又因傾
向於種種捨德的隨念,故不證安止定,只得近行之禪。此禪是依於隨念捨
德而生起的,故稱『捨隨念』。 其次勤於捨隨念的比丘,心甚傾向於
捨,無貪的意向,隨順慈心,自知如何行,得多喜悅。雖不通達上位,但
來世亦得善趣。
真實的善慧者,應對於如是有大威力的捨隨念,
常作不放逸之行。 這是詳論捨隨念一門。
----------
以上,為<清淨道論>中所說;
以下,為實際禪修法。
2011-04-10 13:38:21 補充:
離題聊到夜襲、砲兵‥‥
我以前還真的是在台南永康受過砲官訓練!!
那段難忘的歲月‥‥砲校外的三皇三家,是收假回營前的小憩;每每回營時的晚點名,總是齊聲唱朗著曲調似悲情、詞句卻振奮的"夜襲";還有還有,更懷念後車站母校旁的自助餐--雖然不是真的很好吃,但是真的很便宜!!
(吼~~~每次跟超人對語閒談,都覺得一時老了好幾歲!! 唉~~)
2011-04-10 17:34:37 補充:
漏掉了??
剛剛看一下回答處‥‥
真的漏掉了!!
奇怪,原本有的說‥‥
怎麼會這樣??
今天晚上我有課,明天一早搭高鐵北上;
可否延長發問時間??!
--------------
正因其他網友提問並未點名;
所以---您該盡"題主之誼"!!
--------------
明天我會上台北,我要不要留手機號碼?
有機會可以碰個面!
‥‥今晚十點我會在上網看一下;然後就睡了!
2011-04-10 21:43:11 補充:
好啦!!
明天晚上一並回應啦!
2011-04-11 04:36:10 補充:
不知何故,上傳時竟遺漏了下半段;由於沒有留底稿,今再簡略重打一次。
前行:
身體保持正值,盤腿而坐後‥‥
(施)捨隨念實修法:
1、取相;腦海中,取一佈施時的情景、印象
2、所緣;於上半段內文3.1紅色括弧『 』中,取一較喜歡的辭句並知其白話語 意;如:『我實有力』為例:
首先,取佈施時的情景,確定後,內心再慢慢誦念『我實有力』的白話功德語意 (對我實在有利,例如:『給他人的壽,則天人的壽而他有分』,又如:『愛施者為眾人敬愛』;更如:『愛施者,得達善人(菩薩等)之法』,像此等表示,都是佛陀讚歎施者的利益,即是說我必得彼等利益之分)。
2011-04-11 04:36:18 補充:
3、在修的過程中,取相已不是著重點,著重點是擺在"心的所緣"--也就是
佈施的功德語義。此時禪修者內心會感到喜悅感/善心所油然而生。
4、因為是擺在思維於施的功德;所以不會證得任何禪那;但會出現如同初禪所
有的五禪支之近行定。
5、修過五自在當中"省察自在"之禪修者,能查到此尋、伺、喜、樂、一境 性。
2011-04-11 05:03:13 補充:
FOR 何處摽飄花:
Q1什麼是十隨念,與六念法?
Q2.為何要修十隨念、六念法?
Q3.修捨隨念或念施的先前條件(如要有禪修基礎?或是有財力?)?
Q4.修捨隨念或念施具有何種功德、作用、利益?
A:佛、法、僧、戒、施、天、寂止、死、32身分、安般。
前六種為六念法。
修六念法的其中一種,都可以增強信心;特別是對佛法與禪修!
2011-04-11 05:03:57 補充:
FOR二蟲之見:
Q請問什麼是"""隨念""?
A即默念或憶念或吟誦之意!
Q請問什麼是"""三依一向""?什麼是"""四不壞淨""?此與念施念捨是否有相關性?
A三依一向‥‥即法次法向;依遠離、依離欲、依滅、向於(中)捨。
四不壞淨‥‥於佛、法、僧、戒;聲起不可動搖、不欲毀壞之極敬信。
2011-04-11 06:47:29 補充:
-------------------------------------------------------------
真的要出門了!
晚上回來,再覆原題所問的9個問題!!
‥‥‥‥不知超人是否有發現一個現象:
緬甸上座部佛教的傳統,再談論禪法時有一個特色;
就是引經據典而不涉及個人經驗;
所以;超人也好,其他諸賢友也罷,不需再問我的程度了!
我的師承,來自緬甸毛淡棉。
2011-04-11 22:16:15 補充:
Q1. ‥‥
A:這一題,應該算是可以很廣的連結;
若是以止禪而言,算是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之心念;
若是以觀禪而言,算是"如理作意"。
Q2. ‥‥
A:若修法正確;肯定會有喜心相伴隨的初禪五禪支近行定;但不會是喜心三昧或三禪樂、一境性之近行定。
Q3. ‥‥
A:出現光明,是源自於對所緣的專注力有佳而生起的,即所謂心生色;然若專注在光明,就表示對捨隨念的所緣跑掉了!
所以,不能算完全正確;正確的過程是:
知道有光的存在但不理會,依然專注在施捨的功德隨念!
2011-04-11 22:16:41 補充:
Q4‥‥
A:若果是已能分辨初禪或初禪近行定當中的34名法;轉修觀禪的苦,變異,無常等的思惟;這已無對錯可言了。
Q5. ‥‥
A:此題文中所舉之例子恰當。
Q6.‥‥
A:此題內文所舉,不甚理想;或許,換個方式與角度陳述:
1、事件的本身並無任何感受;而是我們將喜樂強烈與否賦予事件。
2、捨隨念,是取過去發生過的所緣為對象;若要用新鮮強烈度來擇 取,不如先視於此佈施事件我們是否認為是重要的而與之定位。
-----------
捨隨念的修習,主要也是增長信心、喜悅的法門之ㄧ;所以並無時效限制!
2011-04-11 22:16:48 補充:
Q7.‥‥
A:依據<阿毗達摩論>而言,有8大善心與12不善心;若能理解善心
中(無貪)的"喜俱智"與不善心中(貪)的"喜俱邪見"有何異
別、定義;便能得知此題徵結與判分。
2011-04-11 22:25:39 補充:
------------
我不會覺得煩;也不是為點數而來!
因為我喜歡談論佛法;如同<法句經>第194偈所言:
『 諸佛的出世令人喜悦,正法的宣說令人喜悦;
僧伽的和合令人喜悦,和合者之行令人喜悦。 』
2011-04-12 20:36:50 補充:
這題還沒結束定案,所以會一直沒完沒了追究到底!!^0^
不過,有兩個"小動作"要動手腳:
1、因主要只是讓題主知道個人"底細";所以會刪除意見欄的034、035。
2、記憶中,每部變身卡通的劇情都有一個共通"毛病",就是會在曲終人散前製造一個逼不得已的緊張氣氛,然後透露身分角色。
‥‥好吧,我也配合這經典模式;老實說:這次在網路上,我所扮演的真實身份是:"月光仙子"(哈哈哈)
2011-04-12 20:37:35 補充:
言歸正傳;數月前籌備一事,打算寫下由安般初禪至四禪詳細修法;涵蓋入禪技巧暨五自在修法,且文章已完成五分之二。且已與出版社洽談‥‥不過還好,並未請淨人簽約--不然個人就遊走在賣法的邊緣了。
‥‥現在臨時決定讓結緣單位印贈;目前已物色一間位於汐止、名為"慈善精舍"的單位。預計最慢半年後交付手稿(超人記得要去取喔)!!
未來,將不排除再書寫十遍八定與四護衛禪等止禪修法部份的系列書。
2011-04-12 21:11:59 補充:
覆易見037之問:
是的,樓主邏輯並未想錯!!
在佛教中,業,有所謂的重業;但一說到重業,大多數人都只連結到負面的重惡業,如五逆罪。但其實重業,也是有善的"重善業",那就是禪定中往生。
一位禪修者,
1、若是在臨終時刻保持在禪定中;或是
2、在臨終前,由於過去曾修習過禪定且於心識之流中的死亡心出現 前,禪相出現並進入其中。
此位禪修者,必隨所入的禪定結生於所相應(所入)的梵天界而成為梵天人。
2011-04-12 21:12:27 補充:
這邊,要補充一點;或是可能您會問的:若是臨終未入禪定,只是近行定呢?
答:此人若非因發願來欲界"人間";大多都是結生在欲界中的六欲 天成欲界天人。
又,投生欲界天的六層次劃分,大多是以生前所實行的佈施福報
而定--當然,也有例外之特殊案件。
2011-04-13 16:05:47 補充:
這次開的問題都很大,也是很切身的重要性;但是細節一一回覆,又會過度繁瑣與偏題的可能。這樣吧,我用類比方式供提主參考;不過在這之前,我還是先提醒"捨"一字,不同時候有不同定位;如"捨念"與"捨受"是不同的;慈悲喜捨的捨與施捨隨念的捨也是不同的‥‥。
--------------
覆題:
Q1.‥‥
A:綜合上述三假設而開的此題,基本上,要看禪修者本身所相應、較熟練禪法而定;不論慈心或安般、捨隨念,都是很不錯的方法;但是‥‥真到了那一刻,即便有過禪定經驗者,是否還能堅持住所緣就是一個問題了!!
2011-04-13 16:06:20 補充:
Q2‥‥
A:依據經、論教導,死亡是指壽暖識或壽業識結束、離去而結生;但這之中,唯有"識"是較無法明顯判定的!
也許一位病患因心肺功能停止而無生命跡象,在病理上稱死亡;但於佛教觀點,卻未必全然認同,因為不能確定是否"識"已離去"死亡心"已出現;所以才有現在人死後還魂的案件。因此,不能以心肺功能或EKG來全然判讀。
至於摘除器官部分‥‥
A:
2011-04-13 16:06:42 補充:
1、若是案主的"識"真已離去結生;此時的功德其實不大;因就結生後的案主而言,上一世的生前之(屍)身,如同經典所喻:「木頭般無用了」。所以,生前捐血比死後器捐來的更有功德!
2、若是案主的"識"未離去結生;最後階段,因前五根已不起作用唯留意根;所以,通常不是因痛而生的純嗔心,而是由貪(執著)而引生的憂嗔心。
舉例:人在家中,看著自己的"愛車"被人刮、撞、拆‥‥如何呢?!
2011-04-13 16:29:41 補充:
Q3. ‥‥
A:此題有兩極化趨勢,若是平時訓練有佳,或有些許幫助。
換個角度用現實生活實驗:當一個人牙痛、頭痛、開刀術後或突然的天災人禍、一夕間所有財產不翼而飛、妻離子散‥‥此時的禪修,能輔助為幾許何?!
(‥‥別說是在家人,或連出家人,也該醒醒想想了!!)
2011-04-13 16:30:28 補充:
Q4‥‥
A:1、若是自然死亡而無器捐等後續;死亡時(若無重惡重善業),通 常是依靠過去的中、下善惡業而結生。
2、若是身壞識未離,但有器捐或病理研究之割除‥‥若真到了那最
後一刻,心中突然出岔--可能就來不及了。
2.1 因是摘除器官,最後想後悔也無從表達--因五根已敗壞,唯有
意根在跑。
2.2 所以,欲器捐、病理解剖、大體者;在簽卡時請三思並堅持此善
心願到最後一刻。
--------------------------------------------------------
2011-04-13 16:46:25 補充:
根據佛陀教導居士修行次第論常法:施、戒、天、解脫【還有另一說:信(因果)、戒、聞(法)、(施)捨、慧(解脫之見)】。
此中,"天"除欲天外也涵蓋梵天;而若欲至梵天,勢必須禪修。由此可知:既使片刻修習慈心禪,其利益過于受持戒。
又,據<增支部>之語:一個人在一生中能至少修一次的慈心,人生才不算白活。
2011-04-13 22:51:09 補充:
Sadhu Sadhu Sadhu
隨喜讚嘆樓主今日多坐10分中慈心禪!
Q2 :‥‥
A:如同您的推論,在未達臨終速行至死亡心前,便已進入禪定者;其人是不會受到外在醫療摘器之影響;因其人所感知的,只有禪相。
不過,我曾看過一種情形的禪修者個案:
現年31歲已未禪修;於30歲時已修到看緣起未來世‥‥
今生會活到70多歲,臨終前雖都已未禪修,但臨終時,由於30歲前的禪修善業(禪相)出現,所以趕上最後一刻、進入禪相;下一世成梵天人的生命。
2011-04-14 12:22:58 補充:
於065所提:
(前文)
是的,有些將往生者或許已無醫學上的生命跡象、身體冰冷;但是"識"還在。之所以會存在、停留,大多都是在業立法則下找(等、尋)下一結生生命。 隨業(或隨業相、趣向)也好、隨願也罷;剛往生後先停留幾小時,或許會好一點。
我記得在佛教國家(緬甸)時;若是在寺院往生者,今天死、明天燒;若是在居家,通常放三天然後就燒了!(因為居民也相信有"回魂"的可能,但機率不大!)
Q1‥‥
A:這樣說好了,"業的法則"就是如此的錯綜複雜、無法單一單緣推演;所以佛陀生前告誡自認已懂此繁瑣之理的阿難尊者:業,是不可思議、忖度的。
2011-04-14 12:23:14 補充:
於064中所提的禪修者個案,有幾部分可以探討:
1、當時所見之未來世,是以禪修極好的狀況;倘若31~70多歲的歲 月中,若有發生、造作其他較多惡業時,那麼,下一世就有改變的可 能。
1.1 那位禪修者,最好已證初果或以上;不然‥‥生命隨時會改變的。
2011-04-14 12:23:54 補充:
2、這現象,就是一般去國外某些的禪修者通病:直接禪修、不研經教!
2.1 也許禪修有一境界,但卻用自己的方式"認知解讀"佛法。
2.1.1 更早前的其他信件對話,我就明示過:香光尼有某些尼師,因看不到有超過七個未來世,便自認是證初果‥‥希望它們知道真相 了;所謂的真相:藉由定力或決意,是可暫斷數百千萬億的無數輪迴生命;然一但定力退、決意失而又未證初果,那‥‥不是在廁所挫什麼就可解決的!!
---------------------------------------------------------
2011-04-14 12:32:26 補充:
Q2‥‥
A:這堤好像在上一題中已相關性答覆了;應該不用贅言了吧?!
------------------
至於066、067等的問題,還要答嗎?
若是您的時間足夠,不妨建議您自龍樹為始祖所開啟的八宗前之印度佛教、印度宗教為開始源頭,再沿革至中國的佛教。
這一題,不只會有答案,更有深刻認知!
2011-04-14 13:17:34 補充:
這是套入道家小週、大週天練氣、通氣之說;通常子午時是陰轉陽與陽轉陰的時刻‥‥中國中醫也認同此理。
但就佛教禪修而言,練的不是氣血學而是專注力。
若是午時、子時不能打坐,真不知佛陀時代一座就三日、七日等的比丘尊者們是怎麼回事?!
當然,我承認、非常的承認:中午剛吃飽後,確實不太適合打坐;因為胃充血,導致易昏沉。
2011-04-14 13:30:13 補充:
我沒有你的信箱郵件,易見欄要用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