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中央集權是否有效鞏固皇權?

2011-04-08 4:48 am
各位大大!

如題幫幫手。

答不到不緊要,只要給給意見或資料就行了,

當然有意見之餘又有資料/例子支持就最好了。

THX!

回答 (2)

2011-04-08 5:03 am
✔ 最佳答案
是,有四方面,行政、金錢、施法、軍權
(1)軍權
杯酒釋兵權和更戌法,有文人監軍
(2)行政
有知州、知縣,有通判牽制,分散了宰相權力。
(3)金錢
多餘錢上繳中央
(4)施法
死刑要到中央審
總括:
地方政府不能坐大,軍人不能掌太多兵,不會再出現五代的篡奪相乘和唐代的君弱臣強局面。但令政府冗腫,缺乏行政效牽,軍隊不能抵禦外敵。
2011-04-08 10:19 pm
北宋的強幹弱枝及重文輕武政策削弱了地方權力,與及減弱政變發生的可能性,有效鞏固皇權,不過卻使到國家對遼金等外患招架無力。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5/52/52b/52b01/52b0101.htm



宋初的強榦弱枝



圖片參考:http://hk.knowledge.yahoo.com/common/space.gif
所謂「強榦弱枝」,榦係幹的本字,指樹木的主幹,枝指樹木的末枝。中國古代常用「幹枝」來譬喻事物,如天干地支之「干支」即由幹枝而來。宋初之強榦弱枝,則以榦指中央尤其是皇帝,以枝形容地方,意即加強中央實權、削弱地方勢力。



圖片參考:http://hk.knowledge.yahoo.com/common/space.gif
在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的過程中,宋太祖經常冥思苦想如何防止藩鎮長期割據局面的再現,如何使宋朝能長治久安,而不致成為五代以後的第六個短命朝代,於是在北宋建國之初便大力實施「強榦弱枝」政策。其目的及情況可大致表述如下:
(一) 消除藩鎮割據:為扭轉地方擁兵自重、尾大不掉之勢,太祖大力加強中央的權勢,削弱地方的力量。如在州以上置路,各路均設「帥、漕、憲、倉」四官分掌地方之軍民、財政、刑法、糧食,直接向中央負責。
(二) 防止兵變重演:五代十國時,武人專政篡弒、兵將譁變擁立之事迭生,後周太祖郭威如此,宋太祖本人亦藉「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而得國。為防止此類事件重演,遂實行重文輕武政策,提倡文人典軍,嚴禁武人干政。他又借杯酒言歡之機,曉喻諸將告老辭職,史稱「杯酒釋兵權」。
(三) 增加中央收入:唐朝中葉以後,地方擅行收稅自肥,造成中央國庫空虛。為改變這種反常狀態,太祖便將財權統制於中央,在全國十五路設轉運使,直接向中央負責。
(四) 維持王朝久安:太祖的「強榦」不僅在加強中央政權,尤其在加強皇權,其總目的是使趙氏天下長治久安、宋朝國祚連綿不絕。為此,他大力削弱宰相(中書令)實權,在其下添設副宰相(參知政事),以分其權。另又以樞密使分取中書令的軍政權,以三司使分取中書令的財政權。

圖片參考:http://hk.knowledge.yahoo.com/common/space.gif
趙匡胤的「強榦弱枝」、「重文輕武」政策,雖然成功地削弱了地方權力,使宋朝國祚延長,但卻造成兩宋的積貧積弱,使財政拮据、地方凋敝、外患深重。終兩宋之世,這種局面一直沒有大改變。


收錄日期: 2021-04-20 00:29:1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407000051KK0109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