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請問 月稱菩薩《入中論》的核心義理和實際修持方法?
那部頌疏最佳??
十地妙義???
佛友慈悲開題.末學隨緣隨喜回覆~~~
入中論的核心義理是宇宙實相的剖析發明.將世人對身心世界的錯誤見解.透過辯論舉證.一一指正.讓我們破迷開悟.入佛之勝義緣起性空.世俗假名有之實相中道正知正見。
實際的修持方法.先由解門入.依華嚴經十地.十方便波羅蜜.次第修持以圓滿佛道。
末學於此修學只依祖師大德著作.得有少分解悟.而十地行持則非末學目前心力所能全為.僅勉力行得丁點.於此心得分享.以利後學。
末學先有阿含基礎 .安般念.四念處之修學.後習淨土.唯識再入中觀.解悟佛陀般若要義。
習中觀末學先看月稱菩薩論師造頌.法尊法師譯講的入中論講記五遍.後依印順法師著作之.中觀今論.中觀論頌講記.再透過講學研討始得少分.因為十地內容境地廣深浩瀚非末學薄地凡夫能全解全行。
以下簡述入中論講記~~~
中論二十七品.抉擇二無我.文字或甚簡.或甚繁。以簡故.簡別之語.時有省略.易令後人誤解.墮於斷滅之空。
以繁故.有時反不易得其真義。
月稱論師.作「顯句論」隨文注釋「中論」.有詳細抉擇。
復造斯論.攝「中觀論」修行次第.為入於「中論」之門徑。
中論教乘所攝~
欲釋論文.先明本論教乘所攝。
釋尊證覺.
初對小乘初機.轉四諦法輪;
次對大乘上根菩薩.說「般若」轉無相法輪;
次對一類較鈍之機.說「解深密」等經轉善辯法輪。
此論於三轉法輪中.是第二轉無相法輪所攝。
佛滅度後.佛法之弘揚.
初期為阿難、迦葉、優波離結集小乘三藏。
次馬鳴、龍樹、提婆弘大乘般若之教.多說空義。次無著菩薩.弘揚唯識近於有宗。
在佛法流傳之三期中.此論是第二期龍樹之教所攝。
又印度當時佛法之部別.略分為四:
一、薩婆多部,依「俱舍」、「婆沙」,稱為有宗。
二、較有宗稍進步之經部。
此二部屬小乘。
於大乘中.亦分為二:
一為唯識宗.說離識之外境無.內心實有.立三性三無性.謂遍計無自性.依他、圓成有自性。
二為空宗.亦曰中觀宗.說一切法皆無自性。
此論於四部中.是最後中觀宗所攝。
學龍樹教之弟子.見解又稍有出入。
龍樹第一大弟子提婆.後人尊之同於龍樹.其見與龍樹無異。
次佛護論師出.廣釋龍樹密意。
又其後有清辨論師,著「掌珍論」、「般若燈論」.評佛護之失.中觀遂成二派。
再後月稱論師出.復評清辨之失.而申佛護之論。
於此二派之外.復有靜命論師.調和中觀、唯識.而取折衷之見.謂世俗諦無外境有內心.勝義諦內心亦無自性。
月稱論師一派稱為「應成派」.餘二派合稱「自續派」;清辨稱「順經部行」.靜命稱「順瑜伽行」。
本論於中觀三派中.為「應成派」之要籍。
本論之組織
「入中論」之組織.依於「華嚴經.十地品」。
龍樹菩薩著有「十住毗婆沙論」以釋經.此土所譯.只有前二地之文。
空宗著述.多釋般若深見.釋般若廣行甚少。
龍樹菩薩所造.只有「集經論」、「法界讚」、「寶鬘論」.指示修行次第.不但談空。
本論於空宗正見.及修行次第.甚深廣大二種教門.均有解釋。
自初地乃至佛地.依次排列。
每一地中.敘菩薩修行成就之功德已.復配以初發心修行法.指學者以修行次第。
二空之理.則在般若度中廣釋。
云何學「中論」?
學般若者.應具清淨信心.則雖聞四句一偈.亦有無量功德.故應先培信心。
生信之法.常觀三界輪迴流轉不息.無纖毫之樂可以貪著。
次觀眾生.若知求出離.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無上佛果亦終有成就之一日。
若醉生夢死.作生死業.則一期報盡.隨業受生.或往人天.或墮惡趣.自無主宰。
應及此未至臨命終時.自有智慧、能力、自在.將此生死大事.作一解決。
勿待臨時.手忙足亂.一墮三塗.欲求正法.不可得矣。
次當思惟有暇圓滿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五濁惡世聞大乘法.尤為希有。
「般若經」云:
學般若者.從生至生.受用無盡。
生生得生有大般若之處.得遇善知識為說般若法門.具足一切學般若之增上緣.自然喜近善士.樂聞正法.樂修菩薩行。
故今聞此法者應生希有心.常觀三業是否順因果、如佛法.修五戒十善.則不失人天福報.至少獲得臨命終時.無有憂悔。
更上者.以此功德.回向往生極樂、兜率.則為淨土勝因。
再上者.生生常值佛法.為大菩薩之所攝受.最後必蒙佛授記.成佛度生。
最上者.若有大福德一切圓滿.依金剛乘.即身成佛.是又殊勝中之殊勝者矣。
然末世福德圓滿之根器難得.則以出離心菩提心.如法修行甚深慧廣大行.生生常為大菩薩所攝受.乃至究竟成佛.是聽「入中論」者應有之宗趣也。
若以如是心學「中論」則月稱論師之功德.亦許後人修成也。
入中論講記完整內文如下~
http://book.bfnn.org/books2/1835.htm
以上淺見供您參考~
阿彌陀佛~
無患子合十2011.4.7
2011-04-07 19:28:57 補充:
《現觀莊嚴論》是解釋《大般若經》的。
它用「優菩提捨」(論議)的體裁,將經文逐段的大意,寫成提綱,歸納在各種句義之內,並不拘於字句的解釋。
所依據的理論和彌勒其他著作從瑜伽一系唯識道理出發的又有不同。
它處處都用般若性空的說法 (如第一品二十八~三十一頌、七十二頌,第三品十二頌,第四品十一頌、五十九頌、六十三頌,第五品十八頌、二十一頌等)。
所以藏文學者說它屬於中觀的學說一類,宗喀巴更以為它和後來月稱一系的見解即應成派相通。
只有《現觀莊嚴論》顯示經中修證之道,和龍樹《中論》闡明性空道理的相照應,才有重要的意義。
故入中論與十地經論.現觀莊嚴論所開示的大乘階位並無太大異同。
2011-04-07 19:30:13 補充:
發表字滿轉移意見欄
2011-04-07 20:11:08 補充:
為了求得佛果的菩薩應該普遍知道一切法相.所以最初就舉出果位的一切相智性來做目標。
一切相智須遍知聲聞等道才成就.所以其次說道智。
道智又須遍知一切事才成就.故又說一切智。
由此為了對這已經瞭解的三類智能夠完全自在而修習.先總的得著概括相、道、事的一切相現等覺。
其次由邁進的方法而修習達於最勝的邊際.得著頂現觀。
又次對已知道的義理或分或合.整理、鞏固來修習.得著次第現觀。
再加以充分修習.最後證得一剎那現觀。
次一剎那即證得究竟的法身。
2011-04-07 20:13:05 補充:
這是八其次第相生的意義.也概括了二萬五千頌般若全經的全貌。
八句義還可簡化為六句和三句.這是在本論最後兩個結頌所說的。
六句是包括三種智的相.它的加行.
這指一切相現觀.即(修行的總體).加行的極點(頂加行).加行的次第(漸次加行).加行的究竟(一剎那現證),加行的異熟果(法身)。
這種加行修行是於入中論與十地論中少見的。
供佛友您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