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請問 彌勒菩薩《現觀莊嚴論》的核心義理和實際修持方法?
那部頌疏最佳??
十地妙義???
佛友您好末學隨緣隨喜回覆~~~
現觀莊嚴論.梵文名称Abhisamayalamkara-Karika-sastra.彌勒造。
他著了五部論書.現觀莊嚴就是其中的一種。
彌勒的書都由無著傳述而流傳.但這一部似乎流行比較遲.所以以翻譯介紹彌勒、無著學說著稱的玄奘法師.就沒有提到它。
現觀莊嚴論是解釋大般若經的 。
它用「優菩提捨」(論議)的體裁.將經文逐段的大意寫成提綱/歸納在各種句義之內.並不拘於字句的解釋。
大般若經內容很複雜.玄奘法師的譯本有十六會即十六個部分。
其中最基本的.是開頭的五部分。
現觀莊嚴論所解釋的相當於第二分.即二萬五千頌般若。
現觀莊嚴論全部分為八品.共二百七十四頌。
除掉開頭的歸敬頌用豹戲調.又最後一品內有五頌用天帝杵調而外.其餘都用讚頌調。
八品是:
一、一切相智品(七十三頌)
二、道相智品(三十一頌)
三、一切智品(十六頌)
四、現證一切相品(六十三頌)
五、頂現觀品(四十二頌)
六、漸次現觀品(一頌)
七、一剎那現觀品(五頌)
八、法身品(四十頌)
在八品前有歸敬頌一頌.最後有總結兩頌。
本論這樣的組織.完全是從實踐方面即從如何修行成佛的全部過程來理會般若經的。
所以用當前實證的現觀來做論名。
莊嚴是一種文體.也含有如實開示道理的意義
(見《瑜伽師地論》卷六十二)。
八品的次第依著獅子賢的解釋是這樣:
為了求得佛果的菩薩應該普遍知道一切法相.所以最初就舉出果位的一切相智性來做目標。
一切相智須遍知聲聞等道才成就.所以其次說道智。
道智又須遍知一切事才成就.故又說一切智。
由此為了對這已經瞭解的三類智能夠完全自在而修習.先總的得著概括相、道、事的一切相現等覺。
其次由邁進的方法而修習達於最勝的邊際.得著頂現觀。
又次對已知道的義理或分或合.整理、鞏固來修習.得著次第現觀。
再加以充分修習.最後證得一剎那現觀。
次一剎那即證得究竟的法身。
這是八其次第相生的意義.也概括了二萬五千頌般若全經的全貌。
八句義還可簡化為六句和三句.這是在本論最後兩個結頌所說的。
六句是包括三種智的相.它的加行.
這指一切相現觀.即(修行的總體).加行的極點(頂加行).加行的次第(漸次加行).加行的究竟(一剎那現證),加行的異熟果(法身)。
三句義更為簡略.乃是將八句合併為~
境(即修行時智慧所思慮的境界)
行 (種種修行)
果(修行之所得)
三者。
《現觀莊嚴論》以這樣整齊的條理解釋般若全經的內涵,明白地指出大乘修行的全程,價值是很大的。
並且它所依據的理論和彌勒其他著作從瑜伽一系唯識道理出發的又有不同。
它處處都用般若性空的說法 (如第一品二十八~三十一頌、七十二頌,第三品十二頌,第四品十一頌、五十九頌、六十三頌,第五品十八頌、二十一頌等)。
所以藏文學者說它屬於中觀的學說一類.宗喀巴更以為它和後來月稱一系的見解即應成派相通。
宗喀巴還說從前大師們註解《般若經》的雖有陳那、齒軍等.但都不是依據中觀宗的.不能當作般若經根本的註解.只有《現觀莊嚴論》顯示經中修證之道.和龍樹《中論》闡明性空道理的相照應.才有重要的意義。
本論傳入藏地也很早.傳說在前宏期約九世紀之初..譯師吉祥積就已翻譯過了.現在藏文丹珠爾內還存有他所譯的獅子賢《小注》和覺吉祥智所作《集頌難語釋.到了後宏期.大譯師寶賢(958~1055)譯出了獅子賢的《大注》。
而對後世影響最大的要算翱譯師(1059~1109)重譯的《現觀莊嚴論》頌文和校改舊譯的大小二注。
這一類校改本現在成為我國蒙、藏地區通用本。他並還為《現觀莊嚴論》作了註解.是為藏族學者這類注書的創始。
其弟子慧燃和再傳的菩提智.相繼於衛藏地區宏揚本論,並著有註解數種,為後來注家的典據。
如菩提智弟子慧精進和童戒以及他們的弟子願戒都作註疏。
願戒疏文詳細解釋解脫軍和獅子賢二家之作.影響尤廣.至此《現觀莊嚴論》乃成西藏佛教各派所必須學習之要典.而各派學者亦各有注書(上述翱譯師和其後學都屬於迦當派故此派對此論尤為重視.發生的影響也很深遠。
以上供佛友您參考~
阿彌陀佛~
無患子合十2011.4.7
2011-04-07 20:15:29 補充:
十地妙義還依
五、頂現觀品(四十二頌)
六、漸次現觀品(一頌)
如是漸解可入。
2011-04-09 00:19:36 補充:
心智無別.空有不二.二邊不住.心心流入娑婆若海.是道智剎那即無上菩提。
2011-04-12 15:38:40 補充:
恭喜佛友.如獲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