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合縱與連橫「合縱」就是「合眾弱以攻一強」,「連橫」就是「事一強以攻眾弱」。在戰國時期,各大國之間有爭取盟國與對外擴展的不同策略,形成合縱與連橫的不同主張。《韓非子》〈忠孝篇〉就說:「從(縱)成必鼎,橫成必王。」西元前322年,魏惠王起用張儀為相,而張儀要魏國「先事秦而諸侯效之」,即所謂「連橫」。齊、楚、燕、趙、韓五國於西元前319年支持魏國改用公孫衍實行「合縱」,而將張儀逐回秦國。西元前318年有魏、趙、韓、燕、楚五國合縱攻秦,後來雖然失敗了,聲勢卻驚動一時,《孟子》〈滕文公篇〉引當時人景春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蘇秦是東周洛陽人,曾任燕昭王的親信。西元前287年,五國合縱發兵伐秦,有蘇秦遊說之功。《史記》將蘇秦的時代提到與張儀同時,而馬王堆出土的帛書《戰國策》記載許多秦對燕昭王與齊湣王獻書與游說的記錄,因此,蘇秦的時期應較張儀晚些,而非同時分別主持合縱與連橫,互相對抗。
戰國時弱國聯合進攻強國,稱為合縱(合眾弱以攻一強)。隨從強國去進攻其他弱國,稱為連橫(事一強以攻眾弱)。戰國後期,秦國最大,合縱就指齊、楚、燕、趙、韓、魏等國聯合抗秦,此法為蘇秦所提倡,但因六國彼此利害不同,秦人又加以挑撥,合縱僅偶爾出現,隨即瓦解。連橫就指這些國家中的某幾國跟從秦國進攻其他國家,這是張儀所提倡,也就是游說六國分別與秦連合,如此不但六國不能團結一致,且可造成彼此的內訌。一說南北為縱,六國地連南北,故六國聯合抗秦謂之合縱;東西為橫,秦地偏西,六國居東,故六國服從秦國謂之連橫。
六國合縱,本來就是從各自的利益出發,所以根基不深。秦國派犀首出使齊國,魏國,一起征伐趙國,以此來破壞六國合縱,蘇秦離開趙國,合縱瓦解了。張儀之瓦解合縱其實已成事實,只是為時短暫。原因是正當張儀完成連橫外交返回秦國之時,信任張儀的秦惠王死了,繼承王位的武王自為太子之時就討厭張儀,既立為王之後,自有一幫善于體會領導意圖者乘機攻擊張儀為「左右賣國以取容」者。六國諸侯見張儀失勢,遂紛紛背連橫而復合縱。不過,復合縱也是為時不久。張儀雖失勢而秦國並未因此而放棄合縱外交的策略。繼張儀之後相秦的犀首﹝姓公孫,名衍,以官稱行﹞、樗里子﹝秦惠王之弟,名疾﹞、甘茂等無不依連橫之計行事,終於徹底瓦解合縱之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