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念研究所?念研究所如果是為了求知,那是值得鼓勵的;但如果只是視為晉身階級、甚至追求時髦,多花上這兩、三年時間是否合宜,就值得斟酌了。
近年來有志念研究所的青年學子逐年上升,今年應該有 3 萬以上國內碩士新秀出爐,而在國外取得學位的人,也該有近萬人之譜,這還不包括在職進修學位在內。也就是說,一個年輕人若不念研究所,以人生奮鬥 20 年計算,他一生之中很可能會遇見超過 80 萬人學歷比他高。
研究所普遍化後,也引發了一個實際的問題:究竟念完研究所的青年人,未來是否絕對佔有優勢?以前考取研究所,不啻代表學業表現佳,而且聰穎過人潛力雄厚;但如今研究生普及化後,究竟是否要立即在大學畢業後就去直接念碩士班?這是個見仁見智的議題。 台灣過度強調學位 台灣和韓國也許追隨美式教育的模式,念研究所的比例較歐日國家為高。日本科技發達,人才輩出,但職場上卻不像台灣那樣過度強調學位。日本前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就是大學畢業生,未曾念過高等學位。而德國某大化工巨擘當初前來台灣評估投資可行性,其成員只有不到半數是大學生,沒有一位是博碩士。 。 就我個人淺見,研究學術有三個不同方向: 1. 專門學術的研究( disciplinary ) 即在某個學科領域,一路鑽研下去,甚至邁向更上層的專業,如大學部念機械、碩士念造船、博士念流體力學與船舶外型設計;或是念完生物系後,在研究所階段念生物化學。這是最常見的研究方式。 2. 跨學科的研究( inter-disciplinary ) 典型的例子,如勞工關係、國際關係、原住民健康、農業推廣、文化人類學等,它們強調的是整合性研究。點,通常有些實際經驗與體驗的人,念此類研究所會更適合。 3. 區域研究( area studies ) 即針對特定地理領域(美國、日本、歐洲、大陸、東南亞 …… ),以各種不同角度,就文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教育學、歷史等面向,來探討該區域的一切問題。
歐美學府歡迎有工作經驗者 事實上,念研究所也可以分為「學術性學位」與「專業學位」,譬如法律、醫學、工程、教育、甚至管理領域都有這兩者之分,涇渭分明,各有區別。美國工學院有分「哲學博士」( Ph.D )與「工 程 博士」( Doctor of Engineering )兩種,英國更在傳統 1 年可以修成的文科 MA 與理科 MS 碩士之外,也有必須兩年修完的哲學碩士學位 M.Phi ,後者通常是 申請 博士班的門檻。因此,就算要念研究所,也要將求學方向定位清楚。 歐美著名的企管學府,莫不希望研究生申請入學者,必須要具備一定的實際經驗。他們對於有實務經驗的工程師在申請學位進修時,也會優先考量,尤其是念工程 博士( Doctor of Engineering )者更是如此。因此,年輕人是否要急於一時,畢業後立即就念研究所,在研究所不再是精英分子的專利後,的確值得深思。 更何況,如今在職進修的碩士班,已經是愈來愈普遍了,從終身學習的角度來看,只要有心,在職場奮鬥幾年後,依然可報考在職進修碩士班或赴國外進修。事實上,目前赴國外留學者,就有相當比率是已有經驗後,才發願出國深造的。 追逐熱門趕時髦要不得 即使決定要念研究所,也應該重新評估自己的志趣與專長所在,然後謀定而後動,選擇自己應該念的研究所。不一定要與大學所學完全相同或銜接,更不必盲目趕時髦,去追逐所謂熱門研究所。以企管所來說,現在 EMBA 已到處充斥,嚴重衝擊一般企管研究所畢業生的出路;今天時興的科系,並不見得明天還是璀璨。 而且,念熱門科系通常不乏強者環伺與你競爭,一位生物系的學生坦然相告,雖然念遺傳與生化前景看好,但周遭有太多資優俊彥之士,自認資質平庸的他,深感難以匹敵,乃毅然決定不隨波逐流趕時髦,而在研究所階段主修漁業生物。他認為這塊領域既符合興趣,也較有傑出表現的可能,這樣的深思熟慮值得借鏡。 總之, 即使今天沒有立即進修,日後想要念研究所時,反而可以用比較務實的態度,在更瞭解自己的情況下,做出最好的選擇。念研究所可以有各種不同的動機,唯一不可取的,就是抱著趕時髦的心態。
http://tw.group.knowledge.yahoo.com/www-168/article/view?aid=770工作難找,讓多數的大學生,打算繼續念研究所http://tw.group.knowledge.yahoo.com/www-168/article/view?aid=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