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果認為《聖經》是在人毫無意識下天降神授,係屬超自然之物,則有違歷史客觀的事情。
《聖經》是一本人為之書,作者多人,他們的背景、身分、性格各不相同,其寫作動機亦有所差異。欲理解基督教的特性,將《聖經》還原至其成書的客觀脈絡應是重要的第一步。
葉爾曼從史實的學術觀點介紹《聖經》的緣起、「正典化」過程(canonization)、多種的原文翻譯、古代抄寫者的艱辛與可能的筆誤、古籍文獻的保存、版本的繁雜與辨偽功夫等,可說讓現代讀者大開眼界。
西方研究《聖經》所使用的「歷史批判法」(historical-critical method)源自十七世紀,至今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其目的即是在跨越不假思索的「純信仰」態度,改採有史實和文獻根據的求真方法,抽絲剝繭還原歷史真相,呈現基督教更接近人性的一面。
葉爾曼專長的「經文鑑別學」(textual criticism)即是「歷史批判法」的產物,最具體的工作在於耙梳千百種古籍抄本,從中選取最可靠、錯誤最少的原始經文,據以建構值得信賴的《新約》聖經。
對於不少基督徒而言,這種「去除神話」(de-mythologizing)的考證作法對其信仰是一大打擊,因為撤除《聖經》的神聖光暈後,即等於解構信仰的根基,剩餘的似乎僅是人意的操縱和一連串的抄寫錯誤,而宗教的神聖性又安在?
更新1: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81776
更新2:
題指<<新約>>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