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人會歌頌愛情?

2011-04-03 7:34 am
人從何時演化至歌頌愛情,背後有甚麼原因?
更新1:

其實我一直不明白儒家(孟子)的善 儒家不談上帝,那即是沒有絕對價值 那麼追求善的心是從何而來的 總覺得這個善是無中生有 根本可以用同一套的說法說人生而好惡

回答 (4)

2011-04-05 1:59 am
✔ 最佳答案
人類的生活大體可分為兩部分: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
物質生活又稱身生活.例如我們平日吃飯,穿衣,住房子等等.為的都是確保我們的肉體生命之存在與人類生命之延續.這是人生的第一個問題,此問題為人類與禽獸所共.
精神生活又稱心生活.例如講愛,講道德人格,這為的是滿足人的精神上之需要,這已經與人的生存問題無關,即已超越了人的物質生活而翻上了一個較高的層次.而此精神生活則為人類所獨有.
以上兩種生活,它們相互間的關係應是:物質生活為最基本,亦較先於精神生活於人類歷史上出現.但物質生活雖為最基本,亦較先出現,但其價值卻較低,它是為價值較高之精神生活而服務.換言之,物質生活是手段,精神生活才是目的.然而,精神生活卻必須依於物質生活而存在,人如沒有了身體(物質),則精神亦無從表現了.即是說,高價值必須依賴低價值而存在而難免為低價值所拖累.此為宇宙人生之最為無可奈何之事.
人類之愛,包括男女之愛,親人之愛,朋友之愛,以至對國家,民族,文化歷史之愛,這通通都是屬於人之精神生活.
在生活中,當高價值與低價值有所衝突而兩者不能並存時,人要作出取捨.
當人取高價值而捨低價值之時,就是一種為高價值而犧牲低價值之表現,所謂愛就在犧牲中具體表現.而人心就是對這種犧牲生出感動之情,人心都認此為正面,認此為好,認此為善.人稱之為"偉大"而歌頌.
以上我就將其中的理路擺了出來,如你還要問,為何人總認為,為高價值而犧牲低價值是偉大,而不會認為,為低價值而犧牲高價值是偉大?這裡面卻沒有為什麼,這只可說是人之良知使然.
為精神而犧牲物質,都能感動人心,對應人心,這是人心之同焉處.孟子曰:"義理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人為何會歌頌偉大之愛情?這問題與問人為何喜歡吃豬肉而不喜歡吃草一樣.人吃東西的口味雖有小異,但所吃的東西之種類,口味.大體上都是差不多的,很少有人的口味會懸殊到跟牛一樣喜歡吃草.這就是人口之同焉處.
至於你問人從何時演化至歌頌愛情?我只能答你,於洪荒時代,人類斷不會有此表現,那時候人跟其他動物相彷.生命只有物質生活,即只有如何保存身的問題,而沒有心的問題.然隨著人類文明之擴大,憑藉人類的智慧,可以說已經輕巧的,大致上把保存身的問題解決了,且安排得不錯了.省下來的餘閑,則可翻上了一個層次而發展其精神生活了.所以大概是人類解決了生存之基本問題,有了初步之文明,有了社會架構,從那時起,就演化至歌頌愛情了.
簡單總括地說,愛情必涵著犧牲,人心必感犧牲為偉大而歌頌之.而此必然性是良知使然.<中庸>說:"天命之謂性." "命"就是"使然"之意,人之本性是天授予,這是超越,無條件,無限的.不能問為什麼,因為能解釋為什麼的東西,就是有條件,則不是無限了.
以上是我用儒學的角度去解釋閣下之問題.

2011-04-06 16:47:08 補充:
不談上帝並不就代表沒有客觀價值標準(道),孟子曰:"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
上帝就是"道",依儒家之見,道雖是客觀,但卻又包含於人之性分之內.
儒家並非屬於知解(understanding)的形而上學,而是屬於實踐(pratical)的形而上學.孔子說的仁,孟子說的性,都不是抽象概念,它們都可以在我們的生命中具體呈現的,但它卻又有普遍性,用牟宗三先生的話,就是一種"具體的普遍性".

2011-04-06 16:47:26 補充:
例如王陽明講的良知,它不是一個抽象概念而是可於我們的生命中具體呈現的,但他之呈現必先有一個條件,就是要人回復他為人之主體性,把自己當成人來看待,良知才能呈現.所以西方之心理學,把人推出去當客體去研究,人就變成物,這樣研究,是永遠不能證實良知的存在的.
中國的學問,包括儒釋道都是實踐的學問,是先從主體入路,客觀的"道"從主體透出.儒家不是一個邏輯系統,我們不可能用認知理性去了解它,所以一定要講主體性,講主體就是要實踐,實踐後人才有真切感受.才能證聖人之話不假.孔子指點學生何謂"仁"也是從心之安或不安去說明"仁".這都是主觀感受.

2011-04-06 16:48:10 補充:
彧可舉一淺喻:如很多人說某餐廳的食物很好吃,好不好吃是主觀感受,不能傳遞,你亦不可能用認知理性去了解它究竟如何好吃,要找出答案,一定要經實踐,一定是要你去吃了才能知道是真的.好吃是主觀的具體感受,它斷不是抽象的,但它卻又有普遍性(很多人說好吃),這就是具體的普遍性,儒家就是這個情況.

2011-04-11 16:21:11 補充:
你能解釋上帝從何而來嗎?

2011-04-12 14:03:28 補充:
說兩者都是宗教比較恰當,因兩者有很大的差別.
基督教之上帝安排在人之生命之外.確是一個信仰.
而儒家的仁或良知,它既是宇宙之生化原理,但亦同時是人的內在本質.人可以透過觀照內心而確認它是具體存在且活動的實體.心之具體切感是最實在的,所以並不存在信的成份.
2011-04-08 4:42 am
說"具體的普遍性"就是放棄解釋,因為這根本不是一個答案,你能解釋這"具體的普遍性"從何而來嗎?

2011-04-11 22:40:18 補充:
不能,因此上帝成為信仰
儒家亦然?

2011-04-12 21:07:06 補充:
我明白閣下所的說的"具體的普遍性".
我並沒有反對"義理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是普遍

問題是儒家以性善作為背後的原因,我認為較為勉強
舉個案,以前的人以天狗食日解釋日蝕,人們能從估計天狗的步速計算出日蝕發生的時間,但現代的我們明顯知道天狗食日的理論是錯的
我想說明的是,雖然以估計天狗的步速計能準確計算出日蝕發生的時間,但這樣是沒法證明天狗的存在
同理,以"義理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的"具體的普遍性"是沒法解釋性善

2011-04-12 21:07:21 補充:
抑或是性善於儒家其實不是原因,而是從對人們的觀察歸納而得出的結果?
若是如此就出現兩個問題,
1.歸納不是100%正確,一個反例子就能完全推翻
2.從何而知2000年後的今天人們仍然如此,除非今天重新觀察,但問題是你又如何保證以後的人也是如此,因為根本未有提出性善的解釋和不變的原因
2011-04-08 1:47 am
為何人會歌頌愛情?

簡單的問題吧。

因為人類常常很喜歡發白日夢,想這個想那個。

如果我們有份真愛就好了。哈哈

這是空虛寂寞的心靈,這樣可以填補一下自己

無所事事的空間吧。

再講人生根本就是不斷實現,一個完結又一個。
參考: 見得太過多了吧
2011-04-06 7:40 pm
不談上帝而談愛,一切理論就只是理論,空虛而不踏實的。人有愛,因為有上帝的形象,魔鬼沒有愛,因為他們離開了上帝。

約壹4:8 沒有愛心的,就不認識上帝,因為上帝就是愛。
約壹4:9 上帝差他獨生子到世間來,使我們藉著他得生,上帝愛我們的心在此就顯明了。
約壹4:10 不是我們愛上帝,乃是上帝愛我們,差他的兒子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這就是愛了。
歌8:7 愛情,眾水不能息滅,大水也不能淹沒。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財寶要換愛情,就全被藐視。
參考: Bible


收錄日期: 2021-04-29 22:32:2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402000051KK0129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