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全面檢討核應變計劃
福島40公里外輻射 高疏散標準一倍
【明報專訊】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於距離福島核電站40公里的飯館村,在泥土中驗出放射性碘-131及銫-137,輻射物含量高於機構建議居民撤離的標準一倍,建議日本政府擴大現有的20公里疏散範圍(日本反應見另稿)。本港核專家、環保團體及立法會議員均認為,事件顯示港府多年前制訂的《大亞灣核電站應變計劃》(下稱《應變計劃》)僅考慮疏散核電站周邊20公里的居民並不足夠,促請港府參考日本核事故檢討應變計劃。保安局表示,會全面檢討《應變計劃》。
保安局昨晚回應稱,《應變計劃》將疏散範圍定於20公里,是根據國際慣例、國際專家意見,就最壞情而制訂,包括疏散、進入掩蔽場所,或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碘片等。至於20公里外的地方,港府會實施飲食防護措施,避免公眾進食或飲用受輻射污染食物。保安局又說,福島核事故後,世衛曾確定疏散範圍設於20公里是有科學根據和合理,但港府仍會密切監察事件進展,以及留意國際組織及專家就事故提出的建議全面檢討,按香港實際情修訂《應變計劃》。專家:20公里未能保障市民國際原子能機構未有具體建議日本擴大疏散範圍至多少公里,但機構錄得超標輻射的地點距離核電站40公里,核子專家、理工大學電子及資訊工程學系講座教授胡仲豪認為,事件反映日本政府將疏散範圍定在20公里,是不足以保障市民安全,亦反映全球擁有核電站的國家,應重新檢視過去制定的應變計劃,會否低估核事故的影響範圍。他指出,日本核事故不如1986年前蘇聯切爾諾貝爾核電站嚴重,但福島核電站的影響範圍,已超出日本政府的20公里疏散範圍;若大亞灣發生同樣事故,極有可能於40公里外亦驗出超標輻射,港府應檢討目前應變計劃,是否足以保障市民。根據《應變計劃》,一旦大亞灣核電站發生緊急事故,要先評估距離大亞灣核電站不足20公里的東平洲人數,然後通報水警水上中心,再鳴響警報,安排乘直升機或水警輪疏散。若疏散不及,就安排市民進入島上指定掩蔽所集合,確保門窗及通風系統緊閉,最多可容納百多人。40公里納新界東北 人口數十萬胡仲豪認為,若本港把疏散範圍擴至40公里,新界多個地區如沙頭角、粉嶺、大埔、馬鞍山及西貢等便納入疏散範圍,人口以數十萬計,疏散規模較東平洲大得多,牽涉的資源及調動人手須重新評估。他指出,港府應參考內地及外國,在距離核電廠較遠的地點設立「避難區」,內地一些公園在發生災難時可變身臨時收容所,但香港面積實在太小,「走唔切的市民唯有祈禱」。他批評港府應付災難的預備不足,擔心一旦出事「臨急抱佛腳」,影響救援效率。議員促保安局兩月後「交功課」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主席涂謹申表示,日本核事故反映疏散範圍僅20公里並不足夠,要求保安局於2個月後的會議「交功課」,交代如何加強《應變計劃》。綠色和平項目主任古偉牧表示,該組織人員日前在福島核電廠40公里外測出輻射超標,港府應檢討多年制訂的《應變計劃》,預備大亞灣一旦發生嚴重事故,如何疏散數以十萬計市民。■新聞專輯﹕日本核危機
感想
最少6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