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 陳那菩薩《集量論》的核心義理和實際修持方法?

2011-04-01 10:15 am

圖片參考:http://imgcld.yimg.com/8/n/HA00574219/o/701104010008413873404620.jpg


請問 陳那菩薩《集量論》的核心義理和實際修持方法?那部論疏最佳??因明妙義???詳情?
具體方法?法要?明確解釋?成功例子?謝幫忙啊!=^_^=願一切眾生修持佛法,勇猛精進;福慧具足,悲智圓滿。^_^
南無阿彌陀佛......嗡 嗎 呢 叭 美 吽......
圖片參考:http://imgcld.yimg.com/8/n/HA00574219/o/701104010008413873404621.jpg
更新1:

因明學還有那些重要著作???

更新2:

如何依菩薩因明而入聖位???

更新3:

《集量論》與《量理寶藏論》有何異同???

回答 (1)

2011-04-04 7:20 pm
✔ 最佳答案
佛友您好末學隨緣隨喜回覆~
集量論:
是古代印度著名的因明學家、佛教大論師陳那(Dignaga,約當西元五─六世紀)的代表著作,為唯識學派主要依據的十一部論典之一。
末學是參考~~~
集量論略解 沙門法尊譯編 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sutra/tibet/keru/five_01_B01.htm
釋量論略解 法稱法師造.法尊法師譯編http://www.bfnn.org/book/books2/1842.htm集量論共分六品(章),各品皆分兩部分︰
先“立自宗”,闡述著者的主張。
後“破異執”,批駁其他派別的主張。
“立自宗”部分所闡述的內容,是研究陳那因明學說的主要依據,其中有不少可以補充漢譯佛典之缺略。
“破異執”部分,保存了豐富的關於《論軌》(佛教古因明的代表作)、正理派、勝論、數論、觀行派(彌曼差)的資料,對於研究印度哲學史和邏輯史,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第一品為現量品。
“量”,指知識來源,認識形式以及判定知識真偽的標準等。現量即感覺。這一品前半部分闡述了陳那關於認識論的主張。首先概括說明︰量只有兩種──現量與比量,因為認識的對象只有兩種──自相與共相。現量以自相為對象,比量以共相為對象。
接著指出︰正理派以及其他派別所主張的聖教量和譬喻量,“皆假名量,非真實量”。然後具體說明︰真(正確的)現量必須“離名種等結合之分別”,即完全排除概念的作用。真現量共分四種︰根現量、意識現量、自証現量、瑜伽現量。似(錯誤的)現量有七種,前六種加入了概念的識別作用,第七種雖未加入概念,“然非有體”,即不是實在的感覺。
最後解釋“量果”,依次列出三種說法。在這裡,陳那依據所量、能量、量果三種劃分,論證存在著相分、見分、自証分的“三分”說。

第二品為自義(為自)比量品。
比量即推理。前半部分“立自宗”,解說因明論式(三支作法)中的前二支︰宗與因。
首先概括說明︰比量分自義比量與他義比量兩種;然後具體說明︰依據具足“三相”的因(理由、根據),考察所要推定的道理,就是自義比量。
“三相”即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異品遍無性三個方面。
如果這三個方面都具備,因就是正因;如果缺少其中的任何一方面,便是似因。因屬於“能比支”。
“所比支”是宗,即論題。
宗的有法(主詞)與法(賓詞),需要為辯論中的立論者和論敵雙方共同認許(極成),因而它們都不是立論者所要成立的東西(非所立)。
“以法簡別之有法”,即以論題的賓詞所說明和即製的主詞,才是“所立”。
最後,明確指出宗與因、所比與能比之間的邏輯關係。

第三品為他義(為他)比量品。
首先概括說明︰
在自義比量的基礎上,為使他人能夠理解立論者所推知的道理,而說出具足三相的因,叫作他義比量,即把在思惟中所進行的推理,用語言表達出來。
然後進一步辨析所立與能立,即宗與因。所立需要具備以下條件︰
立敵不極成,隨自所樂,不違背現量、比量、自教以及世間共許的道理。
如果不具備其中的任一條件,就是似宗。
接著指出︰《論軌》和正理派關於所立的主張,都是錯誤的、不完全的,需要加以破除。
在解說能立時,陳那詳細闡述了“九句因”。
這是他對因明推論的重要貢獻。

第四品為觀喻似喻品,集中說明三支作法的第三支──喻。
首先指出,因支在形式上僅能表現出第一相──遍是宗法性,其餘二相需要以喻的形式表示。同法喻顯示同品定有性,異法喻顯示異品遍無性。因此,喻在本質上屬於因的一部分。正理派主張宗、因、喻之外,還需要合、結二支。這是多餘的,應予廢除。
陳那把五支作法改造成為三支作法,在印度邏輯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最後剖析各仲似喻。

第五品為觀遣他品
首先排除其他各派都主張的“聲量”,指出︰聲量“非異比量”,它應當包括在比量之內。
然後剖析“聲”(語言)的本質,認為語言是由假設而立的,沒有“真實義”。指出︰“聲由遣他門而顯自義”,即語言是透過排除其他性質來表達對象自身的性質。在這裡,陳那提出了因明的概念論中最有特色的“遮詮”說──每一概念在肯定某種性質的同時,就否定了與之矛盾的其他性質。隨後重點分析概念的類別,揭示了概念的種、屬關係。
這裡涉及“聲明”(梵文文法)的一些問題,十分難解。唐玄奘傳譯的因明中,這一部分極為簡略。最後指出,其他各派主張的“譬喻量”,也包括在比量之內,應予廢除。

第六品觀反斷品
集中考察對於正確的推論(真能立),所提出的各種錯誤駁論(似能破)。
這裡共列舉十四種“相似”過失,可與《因明正理門論》相互對照。這一品的內容,是在正理學說的基礎上建立的,尚未加以根本改造。

修學唯識總在隨文入觀.要學集量論要先有因明學基礎.還有認清造論菩薩的根本中心思想。
陳那菩薩是立三分量的即見分.相分.自證分.其不另立證自證分.是有別於成唯識論的四分說。

以上供佛友您參考~
阿彌陀佛~

無患子合十2011..4.4

2011-04-09 00:06:38 補充:
因明學還有那些重要著作???
中國玄奘法師留學印度,適值印度因明學之輝煌時期,他甚而參予戒日王所主持曲女城之辯論大會,立了一「真唯識量」而留下歷史英名。
玄奘法師回中土後,先後翻譯了『因明入正理論』與『因明正理門論』是因明學最初引進漢土之初基。
窺基所作的《因明入正理論疏》,

如何依菩薩因明而入聖位???
請參考真真唯識量
http://www.wretch.cc/blog/mercybuddha/2638128

2011-04-09 00:10:44 補充:
集量論》與《量理寶藏論》有何異同???
集量論是以古印度正順理論五支比量改為三支比量。
量理寶藏論《量理寶莊論》是西藏佛教薩迦派祖師之一,薩迦班智達--貢噶嘉稱所著,亦是唯一西藏人所創作之因明學作品。本論與印度因明學稍有不同,薩迦班智達運用他個人之智慧,以純唯識之角度,來詮釋因明思想,與印度論師邏輯思考模式相異其趣,本論後來經譯者直接由藏文譯成梵文。
其詳細內文可參考序文如下往址~
http://www.jcedu.org/fxzd/ym/b2.htm

2011-04-09 09:36:09 補充:
集量論是以古印度正順理論五支比量改為三支比量。
更正:
集量論是以古印度(順正理論)五支比量改為三支比量
參考: 集量論略解


收錄日期: 2021-04-23 23:58:1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401000051KK0008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