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tacp.gov.tw/home02_3.aspx?ID=$3031&IDK=2&EXEC=L
分佈及人口
卑南族位於中央山脈以東,卑南溪以南的海岸地區,台東縱谷南方的平原上。
依其起源傳說,分為兩個系統:
一是石生起源說的知本系統,發源地為Ruvoahan,包括知本、建和、利嘉、初鹿、泰安。
一是竹生起源說的南王系統,發源地是Panapanayan,包括南王、檳榔、寶桑。
卑南族分佈於台東縣卑南鄉,共分為八個社,包括知本村、建和村、利嘉村、泰安村、檳榔村、美農村、初鹿村、南王村、溫泉村。昔稱「八社番」。人口集中在台東縣,其中以台東市比例最高;其次是卑南鄉,總人口數大約一萬人(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引用於2006年12月)。
飲食
過去卑南族主要的食物來源,來自於農耕以及打獵。主食類包括栗、旱稻、甘薯和芋頭,副食則是以狩獵所得為大宗,像是以醃漬方式保存的山豬肉。魚也是卑南族的副食之ㄧ,有趣的是卑南族雖然居住在海邊,卻不在海中捕魚,漁獲都是由河中撈捕而來。
卑南族人在舉行慶典時已月桃小米糯米粿粽為主食。月桃糯米粿粽是以月桃葉包裹糯米粉糰、鹹豬肉而成,與客家的粿粽有幾分類似,不但好吃又不易腐壞,是卑南傳統食物的代表之一。
服飾
過去由於卑南族採行嚴格的年齡階級與會所制度,也反映在服飾的表現上,不同的性別、年齡階級有不同的衣飾表現。藉由衣飾的不同區分群體的身分,並強化自我身份的認同。
男性在進入少年會所後,所穿著的衣飾隨著受訓的年數皆有不同。一開始只能於下半身圍繫一件素面藍色短裙,上半身赤裸,不穿鞋。青年服役期滿後,進入bansalang階級。可以穿著最鮮豔的服飾以吸引異性注意,上身穿著長袖短上衣,下身穿著短褲,外加一件後敞褲。除了華麗的衣飾,還可以佩刀,以及配戴銀鍊、琉璃珠等飾物。
卑南女子年齡之不同而有所差異。十三、四歲之前,女孩上身穿著長袖短上衣,下身著短布裙;年齡增長之後則在上衣內側穿一件胸兜,下身穿著長裙,以腰帶繫於腰部,小腿綁繫一對護腳布。
以形式觀之,卑南人的服裝以鮮豔的紅、黃、綠等顏色夾雜黑、白兩色,突顯出多層菱形紋,並且搭配細緻的十字繡,形成一大特色。
住居
主要的私用房屋其漢化程度很深,傳統多為茅頂竹壁長方地基之房屋。屋頂為兩坡式,一棟二中樑,一邊樑。正棟下有中柱支持,為全屋中心,樑與柱之接合處以藤皮結縛之。每一房屋在橫長面前後開二門,門之左右側開窗,以吊板為窗戶。前左方地上為三石地灶,灶上掛火棚。緣四周牆壁上為編床,床前兩根中柱有祖先雕像,尤以棟梁下之支柱為最重要。
工藝
編籃
卑南族人擅長以藤或竹製作器具,編器種類繁多,以生活用品為主,編製方式包括方格編、人字編、六角編等、成品也很精美。
刺繡
十字繡是卑南族人用來裝飾傳統服飾的一種技法。根據王端宜在南王部落的研究,傳統上,男女皆會使用十字繡,女子從小由母親等長輩處習得織布及十字繡的技巧:成年級的男子(panasaan)經常在會所中,拿起針線繡自己的衣褲,或繡於女子的衣裙上送給情人。十字繡的圖案傳統上多為幾何圖形,最常見的是菱型、三角形、花草等圖樣,而人形舞蹈纹是卑南族特有的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