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的歷史

2011-04-01 3:19 am
麻煩一下拜託很級謝謝啦

回答 (6)

2011-04-01 3:25 am
✔ 最佳答案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84%AD%E6%88%90%E5%8A%9F

鄭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是17世紀一名忠於南明的將領;幼名福松,名森,字明儼、大木,因蒙南明隆武帝賜「國姓」朱,更名成功,世稱「鄭國姓」、「國姓爺」,又因蒙南明永曆帝封延平王,又稱「鄭延平」。 鄭成功之父為出身福建泉州南安(現分屬泉州市轄下的晉江市安海鎮及南安市石井鎮)、曾為海盜的南明水師將領鄭芝龍,母為出身日本肥前國平戶島的田川氏;他出生於母親的故鄉平戶,六歲時為父親接往福建老家,及長被送往南京求學。1645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成功乃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江寧府(明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藉海戰優勢固守海島廈門、金門。1661至1662年間,率軍渡過台灣海峽,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福爾摩沙(臺灣)的駐軍,取得較大的根據地,但不久即病死。鄭成功死後,台灣民間設有廟宇(包括後來的延平郡王祠)加以祭祀。
2011-04-02 8:55 pm
●鄭成功於 1624年陽曆8月2日(明天啟農曆四年七月十四日,日本寬永元年)出生於日本肥前國平戶島上的川內浦千里濱。


●1638年(明崇禎十一年),鄭成功考中秀才,又經考試成為南安縣二十位「廩膳生」之一。


●1641年,迎娶福建泉州惠安進士禮部侍郎董颺先侄女。

●1644年,進入南京國子監深造,拜入江浙名儒錢謙益門下;錢謙益為了勉勵鄭成功乃替他起「大木」之別字。

●1645年,隆武政權成立後,鄭成功得隆武帝賞識,封忠孝伯、御營中軍都督,賜「國姓」朱、改名「成功」、儀同駙馬;鄭鴻逵之子鄭肇基,亦受隆武帝賜國姓。

●1646年(明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起,鄭成功即開始領軍,多次奉命進出閩、贛與清軍作戰,頗受隆武帝的器重。

●1647年1月(隆武二年十二月),鄭成功在烈嶼(小金門),以「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之名誓師反清。


●1647年農曆七月,鄭成功會同鄭彩部隊攻打海澄,失敗;農曆八月,成功又與鄭鴻逵部合圍泉州城,清漳州副將王進率援軍至,鄭軍不敵敗退。


●1648年(清順治五年),原浙江巡撫盧若騰等人來歸,鄭成功蓄積實力後再次出擊,攻克同安縣。


●1649年(明永曆三年,清順治六年),鄭成功改奉永曆年號為正朔;永曆帝即冊封他為「延平王」,[7]從此亦有人稱成功為「鄭延平」。


●1649年(明永曆三年,清順治六年)農曆十月,鄭成功決定揮兵南下,除了打擊閩南清軍外,也打算沿路收服各地的城寨以為糧源。


●1650年(明永曆四年,清順治七年),時鄭成功族叔(一說族兄[8])鄭彩、鄭聯的軍隊領有廈門。


●1651年(明永曆五年,清順治八年)正月,鄭成功抵南澳。


●同年農曆五月,鄭成功麾下大將施琅處決鄭成功手下曾德,因而得罪了鄭成功,使得鄭成功決定誅殺施琅一家。


●1651年(明永曆五年,清順治八年)下半年,鄭軍在閩南小盈嶺、海澄(今龍海市)等地戰鬥,獲得了磁灶戰役、錢山戰役和小盈嶺戰役的勝利,克復平和、漳浦、詔安、南靖等地。


●翌年(1652年,明永曆六年,清順治九年)農曆正月,清海澄守將赫文興向鄭成功投降。


●1653年(明永曆七年,清順治十年)農曆四月,金礪進犯海澄,與鄭成功展開激烈戰鬥。


●同年(1653年,明永曆七年,清順治十年)農曆五月,清軍兩度大敗後,順治帝敕封鄭成功為海澄公,鄭成功不接受。八月,雙方議和,鄭軍得以休兵籌措糧餉,稍事整頓。十一月,順治帝再度封鄭成功為海澄公,並承諾給予一府(泉州府)地方安置兵將,為鄭成功仍不接受。


●1654年(明永曆八年,清順治十一年),定西侯張名振見清軍已將軍力集中於福建,則浙、蘇地區防務勢必空虛;於是乃向鄭成功請師,率領百艘戰艦北上,圖取江南地區。


●1655年(明永曆九年,清順治十二年),因為永曆帝和鄭成功勢力相隔遙遠,永曆帝特准鄭成功設置六官及察言、承宣、審理等官方便施政,同時允許他委任官職,武官可達一品,文職可達六部主事。


●1656年(明永曆十年,清順治十三年)十二月,鄭成功部隊又在閩東北取得護國嶺戰役的勝利。


●1658年(明永曆十二年,清順治十五年),鄭成功統率水陸軍十七萬與浙東張煌言會師,大舉北伐。大軍進入長江之前,於羊山海域遭遇颶風,損失非常慘重,只得暫且退回廈門。


●翌年(1658年,明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四年),鄭成功再次率領大軍北伐,會同張煌言部隊順利進入長江,勢如破竹,接連攻克鎮江、瓜洲,接連取得定海關戰役、瓜州戰役、鎮江戰役的勝利,包圍南京。


●1660年(明永曆十四年,清順治十六年),在福建海門港(今龍海東)殲滅清將達素所率水師四萬餘人,取得廈門戰役的勝利,聲威復振。


●自從1647年1月在烈嶼起兵抗清後,鄭軍轉戰浙、閩、粵東南沿海,多次幫助明室宗族與民眾渡海定居台灣及東南亞各地。


●於1656年到1660年期間兩次警告荷蘭人,除非荷蘭人停止劫奪華人的商船,鄭氏將不會與荷蘭貿易。


●1661年(明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鄭成功親率將士二萬五千、戰船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向台灣進軍。


●農曆十二月,日耳曼裔荷蘭士官Hans Jeuriaen Rade叛逃,鄭成功在其提供之情報的幫助下,砲轟擊毀熱蘭遮城的烏特勒支碉堡,使熱蘭遮城之破終成定局。


●1662年陽曆1月28日(明永曆十五年農曆十二月初八),荷蘭大員長官揆一修書予鄭成功,表示同意「和談」。


●荷蘭大員當局終於1662年陽曆2月9日(明永曆十五年農曆十二月二十日)向鄭成功屈服,退出台灣。


●1662年,鄭成功攻下台灣後,4月通過義大利籍神父李科羅向菲律賓的西班牙總督遞交國書,譴責其殺戮掠奪華僑的罪行,令其「改邪歸正,俯首納貢」,但西班牙人反因此在馬尼拉進行了第三次對華僑的屠殺。


●鄭成功~1662年6月23日病逝。
參考: 賽諸葛BOSS的智慧
2011-04-01 5:51 am
http://www.chiculture.net/20205/html/c26/20205c26.html
   鄭成功,原名森,字大木,泉州南安石井鎮人。1624年(明天啟四年)出生在日本長崎平戶島,7歲回到家鄉。15歲成為廩生,21歲入南京國子監,拜名師錢謙益為師。
驅荷複台的事蹟
  1644年(崇禎十七年)清兵入關,推翻了明朝。1645年,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建立隆武政權。鄭成功隨父親鄭芝龍到福州晉見隆武帝,深受賞識與器重,蒙賜朱姓,並賜名成功。後人稱之「國姓爺」。1646年清軍攻佔福州,隆武帝被俘,鄭芝龍也投降了清朝。22歲的鄭成功與父親決裂,舉義抗清,招集閩南一帶抗清力量,以南澳、金門、廈門,作為反清複明的根據地。
  1661年4月21日,鄭成功率領以泉(州)、漳(州)人為主的25,000大軍,從金門料羅灣出發,越過台灣海峽抵達澎湖,從鹿耳門進入台灣島。先後在荷蘭侵略者的軍事要塞赤崁城和熱蘭遮城(又稱台灣城)展開戰鬥。經過長達9個月的奮戰,終於迫使侵略者投降。1662年2月初,荷蘭東印度公司長官揆一來到鄭成功大營,在投降書上簽了字。之後,揆一帶領殘餘五百多人,分乘8艘戰艦,離開了台灣。被荷蘭侵略者統治38年的台灣,終於被中國收回統治權。
紀念鄭成功
  1662年5月8日,鄭成功因積勞成疾病逝於台灣,葬在台南洲仔尾。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詔令遷柩附葬於南安鄭氏祖塋。1962年,南安縣人民政府在石井鄭氏宗祠設立鄭成功紀念館。1982年,鄭成功在南安市水頭鎮康店村覆船山的陵墓,被中國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旅居香港的呂氏和余氏相繼捐資在石井延平中學後的鼇峰山麓建造了新的鄭成功紀念館。在石井鼇峰北麓,還有一座「延平郡王祠」,原為鄭氏宗祠, 1802年改建為延平郡王祠,以敬奉鄭成功。該祠於1996年被定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圖片參考:http://www.chiculture.net/20205/picture/pho00584.jpg


靈山上的鄭成功像






2011-04-01 5:47 am
鄭成功一六二四年(明 天啟四年)八月二十七日(陰曆七月十四日)生于日本九州平戶,是鄭芝龍之長子,福建省泉州安南縣四十三都 石井安平鎮 。母為日本田川氏 ,名福松,回國後名森,號大木。
圖片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picture/zhengchenggong.jpg

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是縱橫東亞、南亞海上的霸主。漢民族千年來是以陸權立國,對海上不屑一顧。明末的海盜、倭寇為患,不思根本鏟除,而以「片板不得入海」這種消極的方法處理。鄭芝龍從海盜晉升為大明的官軍,再而擁立唐王聿鍵為隆武帝,如此業已掌控國家命脈。
鄭成功在日本出生,七歲(一六三一年)時回到泉州,當時日本在幕府時代,女人是不准出境,所以只有鄭成功回來。十五歲入南安縣為「秀才」,再經考試,為南安二十個「廩膳生」 之一,後拜浙江虞山大儒錢謙益 為師。所以鄭成功不但能詩、能文,也擅長書法。同時他又耳濡目染父親的各種軍事活動,周邊也圍繞著歷經海上風霜的鄭芝龍親信。十八歲時與董夫人結婚,而董夫人係明禮部侍郎董颺光之胞侄女。次年生長子鄭經(乳名錦),及長到南京入太學,後由芝龍安排見隆武帝,芝龍原意是就近偵伺隆武帝,但隆武帝見成功貌偉,撫其背曰:「惜無一女配卿,卿當盡忠吾家,無相忘也。」 一六四五年隆武帝詔賜鄭成功賜姓朱,名成功,封忠孝伯,賜尚方寶劍便宜行事,掛詔討大將軍印。從此大家尊稱為「國姓爺」(Koxinga)。 隆武帝也賜姓給鄭鴻逵之子鄭肇基,人稱鄭肇基為小國姓。
鄭芝龍降清鄭芝龍本質上是國家民族觀念淡薄,是以追求自身的安全與財富為重,所以清軍南下時,意存觀望。一六四六年鄭芝龍借故海寇入犯,須往駐防,將仙霞關守將施天福全數撤防,以利清兵之到來。清軍出韶州抵仙霞關,仙霞關二百里,無一守兵,於是清兵八月入福建,佔浦城、霞浦。福州陷入無險可守之境,隆武帝奔汀州,被清兵所捉,絕食而亡。此時鄭芝龍兵屯家鄉安平 ,舟艦尚有五、六百艘。
清貝勒 博洛主持對閩浙戰役,因而求教於招撫江南經略洪承疇 ,他是降清明臣亦是鄭芝龍的小同鄉。 洪承疇認為明隆武帝之所有兵馬錢糧都由鄭芝龍所提供。所以鄭芝龍是關鍵人物,只要給予王爵之銜,他若靠來則福建可以不勞而獲,浙江也順勢可得。
於是博洛派人到安平向鄭芝龍招降。芝龍接到洪承疇之書信,承諾給予三省王爵。 鄭芝龍就意向投清,但仍說「恐以立君為罪!」博洛立即退軍三十里再寫信說道:「吾所以重將軍者,以將軍能立唐藩也;若將軍不輔立,兵未至而先附,何所取重哉!兩粵未平,將藉將軍聽威懾之,今鑄『閩粵總督印』以相待。欲將軍來見者,商地方人才也。」 這是一項以虛有的閩粵總督之官爵來引誘的技倆,而鄭芝龍又對隆武帝的失望,鄭芝龍準備向清博洛貝勒投降,此時鄭鴻逵、鄭成功及其他將領都加勸阻。部將周崔芝說很可惜,這樣芝龍二十年的威望,一下子就墮落下來。 鄭成功向父阻止說:「閩粵之地,非北方,得以任意馳驅。若憑高恃險,設伏以禦,雖有百萬,恐一旦亦難飛過。然後收拾人心,以固其本。大開海道,興販各港,以足其餉;然後選將練兵,以實其力;號召天下,進取不難矣。」 鄭芝龍卻說:「識時務為俊傑,今招我重我,就之必禮我,苟與爭鋒,一旦失利,搖尾乞憐,那時追悔莫及。豎子渺視,慎勿多談。」 成功見父不從,牽其衣,跪哭曰:「夫虎不可離山,離山不武;魚不可離淵,離淵則困。吾父當三思而行。」芝龍反而向鄭成功說:「稚子妄談,不知天時地勢。」 
成功出見到芝龍之弟鄭鴻逵,將投清之事告向叔父。於是鄭鴻逵向鄭芝龍說:「夫人生天地間如朝露耳,能建功立業,垂名異世,則亦時不可失也。吾兄當國難之際,位極人臣,苟時事不可為,則弟亦不敢虛鼓唇舌。況且尚帶甲數十萬,舳艫塞海,糧餉充足,輔其君以號召天下,豪傑自當響應,何委身於人?此弟所不取也!」 芝龍曰:「吾弟所言,眼前之事,非長遠計耳。甲申 之變天下鼎沸,亦失其鹿,故清朝得而逐之,業已三皆有二。若以小丈夫之氣,振一旅而敵天下兵,恐亦不量力也。不如乘其招我,全軍歸誠,擇主而事。」 鄭芝龍並沒有接受弟、子、部屬這些有理的勸阻。 鄭成功見父無可理喻,帶了一批人遁往金門。鄭芝龍挑選五百名壯卒,盔甲鮮明,往福州面博洛,同時又差人到金門,尋成功同行。成功不從回信道:「從來父教子以忠,未聞教子以貳,今父不聽兒言,倘有不測,兒只有縞素而已。」 鄭芝龍率五百人及五子鄭世渡,自安平住所到福州天興府,向清貝勒博洛投降,路過泉州時取出博洛之信誇示眩耀,並向有興趣求官的人談價錢。 博洛得知鄭芝龍啟程來降,即令沿途各府縣接應,凡所過驛站,供奉威儀甚嫄,又令文武官員郊外相迎。
到了福州與博洛折箭為誓,並薙髮。貝勒命酒痛飲三日,分散其五百兵,半夜忽拔營,挾持芝龍,送到北京。 鄭芝龍就這樣不明不白陷入絕境。
德國Albrecht Wirth稱鄭芝龍的降清是「滿人為捉麻雀而配的圈套竟也能適用於老鷹。」也符合西方人的一句諺語「短視到看不到自已的鼻子。」

2011-04-01 3:27 am
打電話或傳E-mile給他吧

沒有就是去問她老爸 陣芝龍唄

沒有就是問他兒子 正經

問他媽也可以 櫻櫻美袋子(他媽日本人)

摳給荷蘭人也形阿 (鄭成功在台灣打退荷蘭人)

沒有你也可以去問豬的祖先

和平郡王喔? 還是國姓爺的

(搞笑版歷史 謝謝。)
2011-04-01 3:26 am
在台灣歷史上,鄭成功是第一個建立漢人
政權的領袖。雖然他來台灣短短不到半年
即生病去世,鄭氏政權亦不過二十幾年,
但鄭成功並不因政治上的失敗而被納入流
寇之輩。相反的,在台灣的民間傳說裡,
他的一舉一動、為人處世都被描繪成聖蹟
,供奉鄭成功的廟宇遍佈台灣,台灣人已
將鄭成功當成共同開拓台灣的始祖。本週
邀請中央大學歷史系教授戴寶村執筆暢談
這位台灣歷史中的傳奇人物。

340年前的1661年4月30日,鄭成功統率的
軍隊在台南鹿耳門登陸,圍困荷蘭人九個
月之後,逼迫其離開殖民統治達38年之久
的台灣,鄭成功想利用台灣為基地與清帝
國對抗,不過在1662年即生病去世,東寧
王國由其子鄭經繼承,到第三代的鄭克塽
於1683年被清將施琅所敗降清而滅亡,鄭
成功在台時間雖短,卻留下極多的故事與
傳說。

出身與教育

鄭成功(1624-1662)是福建泉州府南安
縣人,父親鄭芝龍(1600-1661)是一個
海商兼海盜的人物,曾於1622年與顏思齊
來過台灣北港,也和日本平戶有商業貿易
往來,因此曾娶日本女子田川松為妻。16
24年鄭成功出生,出生地的海濱仍有「兒
誕石」的史蹟。鄭成功由母親田川氏獨力
撫養至七歲,對其人格發展應有所影響,
1630年鄭芝龍將他帶回南安教養,因受限
於日本禁止女人離境的規定,故田川氏並
未隨行,鄭芝龍延聘儒士教育鄭成功,以
便爭取科考功名。

國姓爺名字的由來

1644年明朝帝國滅亡,東南沿海地區陸續
有福王、唐王、魯王、桂王等力圖抵抗以
延續明帝國政權,唐王的勢力在福州,受
到鄭芝龍的支持,又因唐王無男嗣,鄭芝
龍乃安排鄭成功為唐王效力,帶有他日可
取而代之的謀略,唐王亦需要鄭家的支持
,將皇室的朱姓賜給鄭成功,所以一般民
間稱呼鄭成功為「國姓爺」。

父子理念不同,分道揚鑣

鄭芝龍並非誠心助唐王抗清,反而藉擁立
有功作威作福,1646年清軍攻入福建,唐
王被俘後死亡,鄭芝龍見南明無法成事而
投降清朝,鄭成功曾與他苦勸論辯,仍無
法改變其父親的投機行為,終於分道揚鑣
各行其是。不久清軍攻入南安,闊別十多
年後才從平戶前來團聚的母親田川氏受辱
被殺,益發讓鄭成功對清朝產生不共戴天
之仇恨,於是以廈門、金門為根據地,支
持桂王(永曆帝)並接受其所冊封的「延
平郡王」名號,在福建、廣東、浙江沿海
與清軍作戰。

1658年5 月鄭成功統帥17萬水陸軍北上,
擬進攻南京,然因與長江流域的張煌言無
法全力合作作戰,清軍守城拒戰,鄭軍缺
乏糧食補給,終而無功南返廈門。鄭成功
認為單以金、廈難以長久抗清,加上清廷
採取海禁政策,阻斷鄭軍的經貿財源,而
鄭家原來就與台灣的荷蘭有過貿易往來,
加上在台為荷人作事的何斌投奔至廈門,
提供台南的軍情、地理形勢給鄭成功,於
是接受參軍陳永華的建議,決定揮軍攻取
台灣。

建立台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

1661年4月底鄭成功率領約400艘戰艦2萬5
千人的軍隊,由廈門經澎湖進攻台灣,30
日上午鄭軍在今台南鹿耳門登陸,民間傳
言鄭成功登陸之前曾因糧食不足,又受困
沙洲登陸不易,乃在船頭焚香禱告媽祖,
結果真的潮水大漲,鄭軍順利登陸,後來
在登陸地點建廟奉祀媽祖,結果因為台南
海岸地形變化激烈,土城子和南邊的顯宮
裡兩地都有規模宏大歷史悠久的媽祖廟,
兩地還曾為了那一地點是真正鄭成功的登
陸地點而引發長期的爭論。

鄭軍登陸後即圍困荷蘭人,經過數次攻防
戰及書信往來,至1662年1 月底荷人決議
和談投降,2月1日雙方簽訂合約,荷方留
下在熱蘭遮城的物資財貨,私人財物及生
活物品則可以攜離,官員、軍隊、平民均
可自由安全離台,2月9日荷蘭末代總督揆
一交出城鑰,率領2 千人的船隊返航巴達
維亞,即雅加達,結束荷蘭在台灣38年的
殖民統治,台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正
式建立。

死因眾說紛紜

荷蘭人在2月初離台而鄭成功在6月底即亡
故,關於他的死因說法很多,有謂他因16
58年的南京之役挫敗,1662年初桂王被叛
將吳三桂俘虜殺害,而且他個性燥烈對屬
下嚴峻,受挑撥而叛離者多,加上菲律賓
誤傳鄭成功將進取菲律賓,當地華人將作
內應,引起西班牙人屠殺華人之慘事,令
他難以釋懷。另外其父鄭芝龍因鄭成功反
清而被流放東北,1661年底被殺於北京,
清廷甚至派人破壞其先人祖墳,讓他悲憤
異常。而鄭成功東來台灣後由長子鄭經監
守廈門,鄭經與其弟之乳母陳氏有不倫之
情,甚至生下一子,鄭成功大怒視為不可
赦之亂倫行為,命部將前往廈門殺鄭經及
陳氏母子,部將竟然抗命不從,讓他痛心
憤怒,以致生病而亡故,事實上真正的死
因應是罹患瘧疾所致,因台灣過去傳染病
盛行,瘧疾奪人性命無數,鄭成功壯年早
逝,瘧疾應是決定性的奪命殺手,前述的
國事、家事背景原因無非是要強化「民族
英雄」的神聖面貌而已。


希望對你有幫助!!


收錄日期: 2021-04-20 00:20:0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331000016KK0571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