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大般若經》的中心思想和實際修持方法?

2011-03-28 3:35 am

圖片參考:http://imgcld.yimg.com/8/n/HA00574219/o/701103270095213873395950.jpg


請問《大般若經》的中心思想和實際修持方法?

那部經疏最佳??

十六會妙義???

詳情? 具體方法?法要?明確解釋?成功例子?謝幫忙啊!=^_^=願一切眾生修持佛法,勇猛精進;福慧具足,悲智圓滿。^_^
南無阿彌陀佛......嗡 嗎 呢 叭 美 吽......




圖片參考:http://imgcld.yimg.com/8/n/HA00574219/o/701103270095213873395961.jpg

回答 (3)

2011-04-09 6:46 am
✔ 最佳答案
佛友您好末學隨緣隨喜回覆~~~
大般若經是由一部一部慢慢應機集合而成的.最後才有十六會的。

般若波羅蜜.為六波羅蜜──六度之一。
在菩薩修學的菩提道中.般若波羅蜜有主導的地位.所以般若波羅蜜是遍在一切大乘經的.可說是大乘法門所不可缺少的主要部分。

在大乘經中.有特重般若波羅蜜.以般若波羅蜜為中心而集成聖典;這部分聖典.也就取得了般若波羅蜜經的專稱.成為大乘經中重要的一大類──般若部。
般若經的部類.著實不少!
這些般若部類.在佛教史上所見到的.是在不斷的增多中.從二部、三部、四部、八部到(唐玄奘譯出的)十六部;以後還有稱為『般若經』的傳譯出來。

大概的說.般若經的集出.是從大乘佛法興起.一直到秘密大乘佛法.傳布的時代。

當然.最受人重視的般若經.是屬於大乘佛法時代的.尤其是代表初期大乘佛法西元前一世紀中.到西元 二世紀末的部分。

為了說明代表初期大乘的般若經.所以敘述般若經在佛教史上次第增多的情形.也就可以推定代表初期大乘的般若經。

說明集結過程以知妙義:
一、「二部」:
在中國佛教史上.般若經的傳譯與傳說.應該是從一部到二部。

二、「三部」‧「四部」:
鳩摩羅什來華的時代(西元四0一──四一五頃).中國佛教界知道了般若經有三部.
如大智度論說:
般若波羅蜜部黨經卷.有多有少.有上中下──光讚、放光、道行。

三、「八部」:
北魏永平元年(西元五0八).菩提留支到中國來.譯出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三卷。

四:「 十六會」:
唐貞觀十九年(西元六四五) .玄奘從印度回國。顯慶五年(西元六六0.開始翻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大般若經全部梵本二十萬頌.分十六會.譯成六百卷.內容如下:
初會
二會
三會
四會
五會
六會 最勝天王分
七會 曼殊室利分
八會 那伽室利分
九會 能斷金剛分
十會 般若理趣分
十一會 布施波羅蜜多分
十二會 淨戒波羅蜜多分
十三會 安忍波羅蜜多分
十四會 精進波羅蜜多分
十五會 靜慮波羅蜜多分
十六會 般若波羅蜜多分

大般若經依機緣廣增為十六會.討論其妙義.似乎意義不大。

但大般若經的核心思想與修持是該說明清楚的。
空(空性.s/u^nyata^).可說是般若法門的特色也是大般若經的核心思想。

在般若法門的發揚中.或以為說空是究竟了義;或以為說空是不了義.而說空所顯性.成為後期大乘的二大流。
然在原始般若中.並沒有說到「空」。
到底在什麼意義下.空在般若法門中重要起來.終於成為般若法門的主要特色。

依「原始般若」來說:
菩薩是人.般若波羅蜜是法.這二者(代表了我與法的一切)都不可得.不可見。

在般若的修學中.不應住.不應念、不行相、不分別。
為什麼「不可得」……「不分別」?
因為有所念、有所住、有所行相、有所分別.就與般若波羅蜜不相應.不能成就薩婆若。
所以不相應、不能成就.只因為:
是法皆離自性.性相亦離 .如是諸法無所有故。
我法畢竟不生。

離、無所有、不生以外.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又到:
眾生無性故.當知念亦無性;眾生離故.念亦離;眾生不可得故.念亦不可得。 一切(我)法是這樣的:

離.無所有.無性.不可得.無生.作是思惟觀察.那就

若色(等)無受則非色.色無生即非色.能悟入「無

生無滅.無二無別…即是無二法。

這就是無生與不二法門.也就是法相.諸法實相。


以得諸法實相故得解脫.得解脫已.於諸法中無

取無捨.乃至涅槃亦無取無捨」 。

般若與薩婆若.是這樣的修學而達成的。 從下、中、上品般若看來.原始般若所說的

離、無性、無所有、無生等.都是「空」義。

但說空是不離於緣起及色法而得體悟的.再談色

法。

色(物質)是質礙的。

有往來聚散的.色極微.雖說是無質礙的.卻是積集

而成為質礙的因素。

空界是鄰近質礙而顯現的.色的特牲──質礙.可說

微乎其微。

虛空無為.是無障礙相.不生不滅的。

這是從空界.進一步而論究到無障礙相的絕對空
間。

不屬於物質.而為物質存在活動的依處.所以說:

「虛空無障無礙.色於中行」 。

般若經所說的虛空.也是無為的;

虛空的無礙.是比喻的重點之一.

如說:

是法無障礙處.無障礙相如虛空.

虛空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諸法無障礙故。

一切法空(無相、般若、涅槃、無上菩提、如、

法性等)的無礙相.不正是虛空那樣的無礙嗎?

虛空無為是非色、無見、無對.

中品般若每說:

無色、無形即無見、無對.一相所謂無相.也與虛空

無為相近。

這不是說般若空義.等於虛空無為.而是說從虛空無

為的譬喻中.體會出一切法空相。

虛空無為沒有作用.卻為物質的存在活動作依處;

同樣的.「空」是不可施設的.而一切色、心──因

緣生法.都依空而有可能。

中論說:

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是以有虛空而色法

得成的進一步的體會。

以上供佛友您參考~

阿彌陀佛~

無患子合十2011.4.8   




2011-04-09 21:38:23 補充:
欲無戲論性故。瞋無戲論性。瞋無戲論性故。癡無戲論性。癡無戲論性故。一切法無戲論性。一切法無戲論性故。應知般若波羅蜜多無戲論性。』何解???
答:
有諍.有疑.無共識就是戲論。
般若是證知真理實相之理智.依理行於一切事皆準.明心見性之二聖者同依此理智到彼岸.更無諍.無疑.有共識故無戲論。

2011-04-09 22:04:36 補充:
一切有情如來藏。以]普賢菩薩一切我故。一切有情金剛藏。以金剛藏灌頂故。一切有情妙法藏。能轉一切語言故。一切有情羯磨藏。能作所作性相應故。何解~
答:
金剛部末學不熟悉.
只能依文解義:
一切有情皆有如來藏真如心.都可以以大行菩薩的行持為我之行持。
一切有情都有金剛藏心.因為金剛藏諸佛齊灌頂故。
一切有情本有妙法藏智.故能轉一切語言。
一切有情自有羯磨作法藏。故能作所作性相應。
此羯磨必具四法:
一法。正舉行之作法也。名之為秉法。
二事。或犯罪之事,或懺悔之事等,羯磨所行之事實也。
三人。就行羯磨而定之人數也。
四界。
眾生如來藏.一切圓滿.不從外得.依緣而起.還其如來藏.不離如來藏。
參考: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印順法師
2011-03-29 10:27 am

圖片參考:http://imgcld.yimg.com/8/n/AF02979399/o/701103270095213873395960.jpg
《大般若經》,全稱《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簡稱《般若經》,《大般若經》的中心思想為宣說「諸法皆空」之義的大乘佛教般若類經典的彙編。該經為唐朝玄奘法師譯,共600卷。「般若波羅蜜多」,意譯「智慧到彼岸」。此經主旨在闡明萬事萬物都出於「因緣和合」,故其「自性本空」,因而後世也稱「空經」。

大般若經分為九部十六會:

上品般若(大般若經第一會):第1卷至第400卷
中品般若(大般若經第二三會):第401卷至第537卷
下品般若(大般若經第四五會):第538卷至第565卷
天王般若(大般若經第六會):第566卷至第573卷
文殊般若(大般若經第七會):第574卷至第575卷
那伽室利般若(大般若經第八會):第576卷
金剛般若經(大般若經第九會):第577卷
理趣般若經(大般若經第十會):第578卷
六分般若(大般若經第十一至十六會):第579卷至600卷
鳩摩羅什所譯的金剛經實際上是大般若經的第九會。

實際修持方法:
依教證入, 如幻有即是畢竟空,畢竟空即是如幻有。因緣所生的諸法沒有常、實的自性,所以是空,因緣所生的諸法幻相宛然,雖空而可聞可見,並不妨礙其功能的顯現,只不過是在流動、變化的當下被切割、抽離出來,在依存、對待的關係中呈現其差別和對立。而這些切割、抽離,其差別和對立都是不實在的,不過是意識在認知過程中所產生的偏執而已。
知見清淨,不落入善惡、染淨、是非、對錯、成敗、得失的刻板僵化意識,知道煩惱、菩提全都是空無自性、因緣所生的,因此能接納自己仍有煩惱的事實,不壓抑自己的情欲,只要適度地節制,不傷害他人和自己的身心即可!在法的喜悅中,逐漸自我淨化,到了定慧一如之時,自然內心光明清淨,貪瞋也消解於無形了。

南無阿彌陀佛......嗡 嗎 呢 叭 美 吽......

2011-03-29 10:01:24 補充:
透過觀一切法空的方式讓內心得到安寧得到平靜,接著就會產生出智慧,此時,法喜也就隨之而現了。...於定慧中體悟諸法無我。
2011-03-28 4:42 pm
《大般若經》的主旨就是般若。

但佛法不適合用思想,思想是一個人的想像,不一定做得到,例如孫中山思想說要土地漲價歸公,但卻做不到。


收錄日期: 2021-04-13 17:53:1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327000051KK0095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