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古時的都是私塾,連皇帝都是私人教授的,當然是官職。官方的學術機構主要是研究而非教學的。
http://www.takungpao.com.hk/news/09/09/08/TSPT-1138636.htm
通識平台]學位──起源歐洲 學識憑證
2009-9-8
學位制度起源於中世紀的歐洲。
博士學位,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紀,「Doctorate」來自拉丁語「Docere」,意思是「to teach」,最早是指教書許可或執照。1130年,意大利的波倫那大學首次授予一位研究古羅馬法的學者以博士學位。最初「master」和「doctor」是同一個意思,後來博士學位才漸漸成為比碩士學位更高的資格。
約13世紀初,法國巴黎大學才首創學士制,作為學位的最低一級。法國最初的學士稱號,是大學「錄取學生」的同義詞,而英國的學士學位是作為大學畢業成績良好的憑證。後來,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採用這種授予學士學位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中國古代並沒有學位制度,但學士、碩士和博士的稱呼卻由來已久。學士最早出現在周代,是指在學校讀書的弟子。魏晉以後,學士成了以文學、技藝供奉朝廷的官吏。唐代的翰林學士指的是文學侍從,唐太宗還設文學館,學士的地位大大提高。明末時設有典禮院,也有學士這個頭銜。到了清朝,大學士官階為正一品,是文官之首。碩士,最早起源於五代,在古代是對博學多聞、德高望重之人的尊稱。而博士最早見於戰國,也是一種官銜,《漢書》記載:「博士,秦官,掌通古今。」博士在古代的主要職責:一是作為皇帝的顧問參與朝政;二是保管朝廷的文獻檔案,從事編纂著述工作;三是教授學生、培養人才。
日本明治年間,從西方引進學位制度,並借用漢語中的博士、碩士、學士這些詞彙來翻譯英文。清末民初,中國又從日本把這種譯法搬了回來,這樣,博士、碩士、學士的稱呼在中國才同現代學位制度聯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