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要李斯的資料,事蹟和生平等

2011-03-25 5:09 am
資料要多D!!!!!

回答 (3)

2011-03-26 6:11 pm
上網有大把的資料可以參考的
慢慢努力搜尋資料吧
2011-03-25 6:09 am
李斯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2/21/21z/21z04/21z0406.htm
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戰國末秦國政治家。初為郡小吏,後從荀卿學。戰國末年入秦,當過呂不韋舍人,後被秦王政任為客卿。公元前237年,以韓國水工鄭國事件,宗室貴族建議逐客,他上書諫阻,為秦王政所採納。不久,官為廷尉,他建議對六國採取各個擊破的政策,對秦始皇統一六國,起了較大的作用。秦統一六國後,出任丞相。他反對分封制,主張焚《詩》、《書》,禁私學,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又以「小篆」為標準,整理文字,對中國文字的統一有一定貢獻。秦始皇死後,他追隨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秦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即秦二世。後為趙高所忌,被腰斬。工於書法,泰山、琅邪等石刻,傳說均為他所手書。著有《諫逐客書》和《倉頡篇》(今佚,有輯本)。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2/21/21c/21c25/21c2502.htm
李斯言行淺評
一陽生
在秦統一全國之諸因素中,論史者於商鞅變法固極重視,唯對秦之任用客卿(即東方游士在掃平六國中之作用)也評價不低。本來秦王政一度對諸客卿下逐客令,但李斯曾發表《諫逐客書》,謂「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史記.李斯列傳》)。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復李斯官,卒用其計謀,官至廷尉,及至併天下後又以斯為丞相。
李斯的《諫逐客書》無疑是一篇極佳之政論文,故向為諸家文集列為上選,斯在輔佐秦王一統天下方面確也立功不少,故史家向來給予頗高之評價。不過綜觀歷史,似未可完全以成敗論英雄,李斯之為政雖尚稱成功卻未得善終,至其個人政治品質可非議者則甚多。李斯一面勸秦王要善用客卿,一面卻嫉妒並害死投秦之客卿韓非。韓非「與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為不如非」,及韓非奔秦,李斯便在秦王面前進讒,「秦王以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遺非藥,使自殺。韓非欲自陳,不得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李斯之殺害韓非,同龐涓之害孫臏何其相似乃爾,且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後來李斯又為秦始皇出謀劃策以焚書坑儒,和趙高同流合污篡改始皇遺詔使二世竊位。拙以為李斯上述三事於國於己、在公在私均無可饒恕:斯與韓非份屬同窗,正當秦國用人之際,他卻因嫉妒而排斥賢良、害死韓非,可謂自私、卑鄙;斯本屬文人儒生,正當秦朝亟需實行文治之際,他卻鼓勵秦始皇焚書坑儒,確實殘忍、暴虐;斯以丞相而隨君出巡,正當始皇危亡、國本動搖之際,他卻勾結宦官、廢長立幼,終於導致秦之速亡,而自己亦為二世、趙高所殺,真乃可恥、可悲!
2011-03-25 5:15 am
李斯《諫逐客書》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彊,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彊。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睢,廢穰侯,逐華陽,彊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彊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於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閒、昭、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古文名著串講評析】周振甫張中行 主編 尚學鋒評析  這是李斯在秦統一全國之前的一封奏書。這個時期的特點是諸侯併爭,各國都在拚命壯大自己,削弱對方,以取得優勢地位。在各國激烈競爭中,人才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可謂「得士者強,失士者亡」。秦國在此時逐客,無疑是十分愚蠢的舉動。這封奏書針對逐客一事,深入分析了人才的重要作用,說明廣招人才與國家富強的關係。其道理淺而易見,但又十分深刻,不僅在當時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值得後人重視。  李斯雖在被逐之列,但文中卻不談自己的處境,更沒有哀告乞憐之語。他抓住國家的安危興亡這一秦王最關心的問題,層層分析逐客之弊,對秦王給予批評。作品立足點很高,觀點鮮明,直言不諱,給人以慷慨陳詞,高屋建瓴之感。同時,作者善於擺事實,講道理,他用鑿鑿有據的歷史事實來說明客的重要,又以秦王的切身生活為例,進行誘導啓發。文中反覆運用對比手法,既用秦王自身行為做對比,批評他重享樂,輕人才;又把逐客與廣招人才的正確做法相比,以見其謬,鞭辟入裏,深中肯綮,具有無可辯駁的說服力。  作者運用鋪陳排比的手法,淋漓盡致地展開議論,文章辭采繁複,理充氣暢,帶有強烈的感染力。  李斯之所以如此無所顧忌地縱橫議論,是由當時諸侯併爭的客觀條件和士的重要地位決定的。因此,這篇作品不僅表現了作者的深刻見識,而且表現了戰國之士充滿自信、恢閎開闊的精神面貌。


收錄日期: 2021-04-20 00:18:1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324000051KK0113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