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記載,秦王族先祖源出東夷,因居於西陲之地,習戎狄之風而戎化。秦主體民族為西戎的羌氐,另有西歧的周人,構成秦國的民族。
秦國被東方諸國視為西戎,後因平王東遷護駕有功而被周室封為諸侯,因此而加入華夏。
秦晉之好只是因為秦東進失利而表面跟晉友好,而秦則在西戎休養生息。
秦遷都多次,不過秦都較有規模就是商鞅變法,遷都咸陽之後,咸陽亦成秦統一天下的首都。
http://www.1-123.com/0shanggu/qin.asp
秦
先秦嬴姓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秦是古代嬴姓部族中的一支,奉祀少皞。嬴姓祖先大費,傳為女脩吞玄鳥卵而生,佐禹治水。商代末年,嬴姓有叫中潏的一支住在西戎之地,其子蜚廉、孫惡來均事商王紂。西周中期,中潏的後代大駱居西犬丘(今甘肅天水西南、禮縣東北),生子成與非子。成為嫡子,繼承大駱,住在西犬丘。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功,被孝王封於“汧渭之會”(汧、渭二水交會處)的秦(一說在今甘肅清水一帶,一說在今陝西寶雞縣境內),從此非子這一支遂以秦為氏。周厲王時,西戎攻滅西犬丘的大駱之族。周宣王即位,以非子曾孫秦仲為大夫,伐戎不勝,死於戎。秦仲子秦莊公始破西戎,收復西犬丘而居之。莊公子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平王封為諸侯,秦立國始於此。當時秦的國都在西犬丘,襄公為第一代國君,立國後追稱莊公為公。
秦的疆域最初主要在今甘肅東南和陝西西部的渭水流域,後逐漸並滅今陝、甘境內的西戎各部,沿謂水東進,逾黃河和崤函之塞,進攻三晉;逾今陝西商洛地區進攻楚;逾今陝西漢中地區,進入巴蜀,並從巴蜀進攻楚。
春秋早期,周人退出今陝西境內後,秦致力於東略伐戎,收復周故地。西元前762年,秦文公收復“汧渭之會”,又遷都于秦。西元前753年,秦“初有史記事”。西元前750年,秦文公擴地至岐(今陝西扶風、歧山一帶),收周餘民。西元前677年,秦德公遷都雍(今陝西鳳翔東南)。
春秋中期,秦繼續向東擴展。秦穆公利用晉國發生的“驪姬之亂”,曾奪取晉的河西之地。但晉文公即位,晉逐漸恢復強大。西元前627年,晉于殽大敗秦軍,遏制了秦東進的勢頭。秦遂用由餘之謀伐戎,“益國十二,開地千里”,稱霸西戎。穆公之後,秦、晉長期爭奪河西之地,秦勝少敗多,逐漸處於劣勢。秦哀公時,晉公室衰落而六卿強大,兩國之間的爭奪暫時有所緩和。
戰國早期,厲共公至出子七世,秦長期處於內亂之中,無暇外顧,魏乘機奪取秦的河西之地,迫使秦退守洛水以西。在這種情況下,秦國內矛盾有所緩和,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西元前409年,秦簡公“令吏初帶劍”。次年,”初租禾”。
戰國中期,秦獻公遷都櫟陽(今陝西臨潼北渭水北岸)。西元前384年,獻公下令“止從死”。西元前378年,秦“初行為市”。西元前375年,秦“為戶籍相伍”。西元前364年,秦大敗魏軍于石門。秦孝公即位,下令求賢,商鞅自魏入秦。西元前356年,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實行什伍連坐之法和民戶分異制度,制定按軍功大小給予爵位等級的二十等爵制,獎勵耕織,生產多的可免徭役。秦變得更為強大,連續擊敗魏,並於西元前350年遷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並小邑為三十一縣(一說四十縣),又“為田開阡陌”。西元前348年,”初為賦”。西元前338年,孝公卒,惠文君即位,車裂商鞅。但秦的變法並未廢止,國力不斷增強。西元前324年,惠文君稱王改元。在此前後擊破東方六國的連橫進攻,滅巴、蜀,疆域迅速擴展。
戰國晚期,秦更進一步向東擴展,不斷取地于韓、魏和楚。西元前288年,齊、秦並稱東、西帝,旋皆放棄帝號。次年,蘇秦、李兌合趙、齊、楚、魏、韓五國攻秦,罷于成皋,秦歸還部分趙、魏失地求和,東進企圖暫時受挫。但其後六國之間矛盾迭起,齊、燕皆一蹶不振。秦乘機繼續向東擴展,於西元前260年在長平大敗強敵趙。西元前256年,滅西周。西元前249年,滅東周。西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國兵攻秦,敗秦於河外。西元前241年,趙龐煖率趙、楚、魏、燕、韓五國兵攻秦。但並未扭轉秦國強盛、六國衰落的大勢。西元前230年,秦滅韓。西元前228年,秦破趙,俘虜趙王遷,趙公子嘉奔代,自立為代王。西元前226年,秦破燕拔薊,燕王喜遷都遼東。西元前225年,秦滅魏。西元前223年,秦滅楚。西元前222年,秦滅燕、代。西元前221年,秦滅齊。列國均被兼併,於是秦王政稱始皇帝
13:30 23/3/2011
2011-03-23 20:08:08 補充:
當時的所謂「華夷之別」只是以是否周朝諸侯來區分,純粹政治意義,並非真正指文化、風俗及禮教等。華夏以誰作為代表呢?齊國及其吞併的魯國,國民主體都是東夷,不過儒家思想卻是出自魯國的孔子而非炎黃的華夏。即使秦統一天下,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與及其他體制也好,即使至漢朝,民族仍然未真正融合。
2011-03-23 20:08:53 補充:
http://www.chiculture.net/1701/html/c04/1701c04.html
尊王攘夷
春秋時,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晉文公亦倡隨之。當時所謂的華夷之分,主要是以周王室血統之親疏,以及是否周初的分封國為標準。而齊桓公提出華夷之別的目的,主要為了保持周王室的地位和統治秩序,自己則以「尊王攘夷」的擁護者自居,藉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取得霸主地位。
2011-03-23 20:09:04 補充:
華夷之分缺乏歷史根據
可是,在當時要把各諸侯國強行區分為華、夷,是缺乏客觀歷史根據的。因為「華」作為族稱,肇始於虞帝舜的名字「重華」。而舜本身是東夷人,周朝之祖文王亦為西夷人,如此說來,華夷本來就是一回事,從根本上說,要把華夷區分開是不可能的。
周朝末年,周王室已衰落不堪,而當時被指為「蠻夷」的楚,被指為「夷狄」的秦等,以其崛起的強勢而不再受歧視。因此,到戰國孟子時,「華夷無別」論便代之而起。
2011-03-26 12:48:10 補充: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1/15/15f/15f01/15f0101.htm
秦國本來僻處西邊,無論政治、經濟或文化都比中原各國落後,其由弱轉強和商鞅變法有重要的關係。商鞅原是衛國貴族的後裔,後來得到秦孝公的信任,被封為左庶長,在秦國主持變法。
2011-03-26 12:48:17 補充:
他於公元前359年、350年先後兩次頒佈變法措施,主要內容是:開阡陌,廢井田,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取消貴族世卿世祿制,按軍功授田;推行縣制,在秦境內設立三十一縣;編定戶籍,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實行連坐。秦在商鞅變法的基礎上,日益成為「國治而兵強,地廣而主尊」的強國,為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