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在中原人裡的變化

2011-03-23 5:52 am
春秋時期有秦晉之好 到後來怎麼會被視為蠻族?

後來又什麼時候跟中原接軌

秦國時 有像齊國臨淄一樣的大城市嗎?
更新1:

秦國被東方諸國視為西戎,後因平王東遷護駕有功而被周室封為諸侯,因此而加入華夏。 所以西周時 秦就被視為蠻族 護駕東遷後+入華夏 後來又因為地處偏僻沒參加諸侯會議又被視為蠻族 秦孝公變法之後又與中原接軌! 是這樣嗎??

更新2:

再問一個問題 秦國當時的商業跟其他國家比起來 如何呢?

回答 (2)

2011-03-23 6:49 am
✔ 最佳答案
一、春秋時期有秦晉之好 到後來怎麼會被視為蠻族?

諸國中秦本贏姓,原為東方部落,可能在周初遷到西方,最後到達今天甘肅天水附近。秦國的始封君是非子,地處戎狄之間。周厲王時犬戎勢力強大,逐漸向東擴 張,周宣王命非子的孫子秦仲為大夫討伐犬戎,結果戰死。秦仲的孫子襄公護送平王東遷,平王把岐山以西的土地賜給了秦。以後,秦不斷和戎狄鬥,擴張了土地。襄公 的兒子文公戰敗了犬戎,佔據了關中地區,並決定在渭水交匯處建都,到憲公(文獻中作寧公,據《秦公鍾》銘,可知寧乃憲之誤)時,遷都平陽(今陝西寶雞市東), 德公時遷都於雍(今陝西鳳翔縣南),實現了秦文公的遷都計劃。雍是一個重要的交通要道,對於秦的發展頗為有利。魯莊公六年(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向西 滅邦、冀戎(在今甘肅天水市附近),建立了縣制,次年滅小虢(在今陝西寶雞市附近)等地,擁有西周王朝京畿內的八百里秦川。

德公遷雍以後是宣公(公元前675--664年)和成公(公元前663---660年),在此十幾年間,秦國對戎狄的鬥爭沒有取得很大進展。到了秦穆公時,他勵精圖治,積極向東擴展自己的勢力,秦國逐漸強大起來。 至秦穆公勵精圖治,積極向東擴展自己的勢力,秦國逐漸強大起來。 公元前659年,秦穆公親自率兵征伐茅津,取得了勝利。三年後,他從晉國迎娶了妻子,是晉太子申生的姐姐。 穆公知 人善用。穆公五年公元前655年,晉獻公滅了虞國和虢國2國,俘虜了虞君和他的大夫百里傒。晉獻公用百里傒做了秦穆公夫人的陪嫁奴隸送到秦國。

晉國內亂,太子被殺,公子重耳被逼出走,經過多年流亡,最後得到秦穆公的收留,並把女兒嫁給她。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終能重返晉國,奪得國君之位,是為晉文公,並成為當代霸主。晉文公與秦穆公之女的婚姻,遂被後世稱為「秦晉之好」。公元前623年,秦國攻打戎王取勝,增加了十二個屬國,開闢了千里疆土,終於稱霸於西戎地區。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安葬在雍。陪葬的人達一百七十七人,秦國良臣子輿氏奄息、仲行、針虎三人也屬陪葬者之列。秦國人為他們悲痛,君子說:「秦穆公擴展疆土,增加屬國,在東方征服了強大的晉國,在西方稱霸於西戎,但是他沒有成為諸侯的盟主,這也是理所當然 的!因為他死了就置百姓於不顧,還拿他的良臣為自己殉葬。古代有德行的帝王逝世尚且遺留下好的道德和法度,而他沒有做到這些,更何況還奪走百姓所同情的好 人、良臣呢?由此可以斷定秦國不可能再東進了。」

因為秦國地處偏僻的雍州,不參加中原各國諸侯的盟會,所以諸侯們像對待夷狄一樣對待秦國。

二、何時跟中原接軌?

秦孝公廣施恩德,救濟孤寡,招募戰士,明確了論功行賞的法令,並向全國發佈招募賢士的通告,希望可以重修穆公的政令。衛鞅聽說了,就來求見孝公。三年(前359),衛鞅勸說孝公 實行變法,鼓勵人口增殖,重農抑商,廢除世卿世祿制度,獎勵軍功,編製戶口,實行連坐之法,。孝公認為這個辦法很好。但甘龍、杜摯等人不同意,雙方為此而 爭辯起來。最後孝公採用了衛鞅的新法,百姓對此抱怨不休;但是過了三年,百姓反而覺得適應了。於是孝公任命衛鞅擔任左庶長。此事記載在《史記.商君列傳》 裡。 十二年(前350),衛鞅修造咸陽城,築起了公佈法令的門闕,秦國因此遷都到咸陽。並把各個小鄉小村合併為大縣,每縣設縣令一人,全國 共有四十一個縣。開闢田地,廢除了井田制下的縱橫交錯的田埂。這時秦國東邊的地界已經越過了洛水。十四年(前348),開始制定新的賦稅制度。十九年(前 343),天子賜予霸主稱號。二十年(前342),諸侯都來祝賀。秦國派公子少官率領軍隊與諸侯在逢澤會盟,朝見天子。

三、秦國時 有像齊國臨淄一樣的大城市嗎?

根據《戰國策》所記載,春秋時期齊國強盛的黃金年代,臨淄城約有七萬戶,人口三十餘萬。「臨淄之途,車轂擊,人兼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由這段文字可見,當時臨淄人口浩繁,張開衣袖就能遮住太陽,揮把汗水就如雨下,街上行人摩肩擦踵,車水馬龍,繁華到了極致。

秦國前後有四個首都,秦孝公12年(西元前350年),任用商鞅變法時秦遷都咸陽,後來一直定都於此,直到秦始皇統一天下而又滅亡,在約150年當中不斷建設咸陽,其規模不斷擴大。咸陽興建於商鞅變法時期,商鞅原是衛國人,所以也叫衛鞅,他設計咸陽城時仿照了魯國和衛國的建築風格「大築冀闕」,冀闕就是門闕,位於宮城正門外,是當時宣佈法令的地方。當時秦國毗鄰戎狄,文化比中原各國落後,各國經常視秦為蠻夷之邦。隨著秦國的逐漸強大,咸陽的範圍也不斷擴大,是戰國時期最大的城市。秦始皇將全國的貴族富戶遷至咸陽,「徙天下富戶12萬戶居咸陽」,使咸陽人口急速膨脹,帶動首都迅速的發展。

2011-03-23 17:51:01 補充:
就相關史料觀之~

似能做如是解~^_^

2011-03-26 15:41:15 補充:
工商政策是統治者出於一定的目的,對經濟進行調控的行動指南,為商業文化的重要部分。

以成都為例,公元前311年,郡守張若對成都進行大規模修建。按咸陽建制興築了成都的城垣。城西為少城,是商業區,開店列鋪,商業繁盛,設有鹽鐵官收鹽鐵稅,市官管理市場,主收商業稅。長期經營下,遂成為秦國有名的商業都市。

商鞅推行抑商政策,大力發展農業經濟,在國家的干預下,有限度地發展商品經濟。雖然這種政策有一定的消極作用,卻增強了綜合國力,促使秦“國以富強,其後卒並六國而成帝業”。

戰國齊、秦兩國號稱東、西二帝,本都有統一全國的實力。但採用不同工商政策,便造成了齊衰秦強的局面。這說明商業文化對歷史發展的重大影響。

2011-03-26 15:42:52 補充:
字數超過~請看意見~=_=
參考: GOOGLE大神
2011-03-23 9:33 pm
史料記載,秦王族先祖源出東夷,因居於西陲之地,習戎狄之風而戎化。秦主體民族為西戎的羌氐,另有西歧的周人,構成秦國的民族。
秦國被東方諸國視為西戎,後因平王東遷護駕有功而被周室封為諸侯,因此而加入華夏。
秦晉之好只是因為秦東進失利而表面跟晉友好,而秦則在西戎休養生息。
秦遷都多次,不過秦都較有規模就是商鞅變法,遷都咸陽之後,咸陽亦成秦統一天下的首都。


http://www.1-123.com/0shanggu/qin.asp

先秦嬴姓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秦是古代嬴姓部族中的一支,奉祀少皞。嬴姓祖先大費,傳為女脩吞玄鳥卵而生,佐禹治水。商代末年,嬴姓有叫中潏的一支住在西戎之地,其子蜚廉、孫惡來均事商王紂。西周中期,中潏的後代大駱居西犬丘(今甘肅天水西南、禮縣東北),生子成與非子。成為嫡子,繼承大駱,住在西犬丘。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功,被孝王封於“汧渭之會”(汧、渭二水交會處)的秦(一說在今甘肅清水一帶,一說在今陝西寶雞縣境內),從此非子這一支遂以秦為氏。周厲王時,西戎攻滅西犬丘的大駱之族。周宣王即位,以非子曾孫秦仲為大夫,伐戎不勝,死於戎。秦仲子秦莊公始破西戎,收復西犬丘而居之。莊公子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平王封為諸侯,秦立國始於此。當時秦的國都在西犬丘,襄公為第一代國君,立國後追稱莊公為公。
秦的疆域最初主要在今甘肅東南和陝西西部的渭水流域,後逐漸並滅今陝、甘境內的西戎各部,沿謂水東進,逾黃河和崤函之塞,進攻三晉;逾今陝西商洛地區進攻楚;逾今陝西漢中地區,進入巴蜀,並從巴蜀進攻楚。
春秋早期,周人退出今陝西境內後,秦致力於東略伐戎,收復周故地。西元前762年,秦文公收復“汧渭之會”,又遷都于秦。西元前753年,秦“初有史記事”。西元前750年,秦文公擴地至岐(今陝西扶風、歧山一帶),收周餘民。西元前677年,秦德公遷都雍(今陝西鳳翔東南)。
春秋中期,秦繼續向東擴展。秦穆公利用晉國發生的“驪姬之亂”,曾奪取晉的河西之地。但晉文公即位,晉逐漸恢復強大。西元前627年,晉于殽大敗秦軍,遏制了秦東進的勢頭。秦遂用由餘之謀伐戎,“益國十二,開地千里”,稱霸西戎。穆公之後,秦、晉長期爭奪河西之地,秦勝少敗多,逐漸處於劣勢。秦哀公時,晉公室衰落而六卿強大,兩國之間的爭奪暫時有所緩和。
戰國早期,厲共公至出子七世,秦長期處於內亂之中,無暇外顧,魏乘機奪取秦的河西之地,迫使秦退守洛水以西。在這種情況下,秦國內矛盾有所緩和,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西元前409年,秦簡公“令吏初帶劍”。次年,”初租禾”。
戰國中期,秦獻公遷都櫟陽(今陝西臨潼北渭水北岸)。西元前384年,獻公下令“止從死”。西元前378年,秦“初行為市”。西元前375年,秦“為戶籍相伍”。西元前364年,秦大敗魏軍于石門。秦孝公即位,下令求賢,商鞅自魏入秦。西元前356年,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實行什伍連坐之法和民戶分異制度,制定按軍功大小給予爵位等級的二十等爵制,獎勵耕織,生產多的可免徭役。秦變得更為強大,連續擊敗魏,並於西元前350年遷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並小邑為三十一縣(一說四十縣),又“為田開阡陌”。西元前348年,”初為賦”。西元前338年,孝公卒,惠文君即位,車裂商鞅。但秦的變法並未廢止,國力不斷增強。西元前324年,惠文君稱王改元。在此前後擊破東方六國的連橫進攻,滅巴、蜀,疆域迅速擴展。
戰國晚期,秦更進一步向東擴展,不斷取地于韓、魏和楚。西元前288年,齊、秦並稱東、西帝,旋皆放棄帝號。次年,蘇秦、李兌合趙、齊、楚、魏、韓五國攻秦,罷于成皋,秦歸還部分趙、魏失地求和,東進企圖暫時受挫。但其後六國之間矛盾迭起,齊、燕皆一蹶不振。秦乘機繼續向東擴展,於西元前260年在長平大敗強敵趙。西元前256年,滅西周。西元前249年,滅東周。西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國兵攻秦,敗秦於河外。西元前241年,趙龐煖率趙、楚、魏、燕、韓五國兵攻秦。但並未扭轉秦國強盛、六國衰落的大勢。西元前230年,秦滅韓。西元前228年,秦破趙,俘虜趙王遷,趙公子嘉奔代,自立為代王。西元前226年,秦破燕拔薊,燕王喜遷都遼東。西元前225年,秦滅魏。西元前223年,秦滅楚。西元前222年,秦滅燕、代。西元前221年,秦滅齊。列國均被兼併,於是秦王政稱始皇帝
13:30 23/3/2011

2011-03-23 20:08:08 補充:
當時的所謂「華夷之別」只是以是否周朝諸侯來區分,純粹政治意義,並非真正指文化、風俗及禮教等。華夏以誰作為代表呢?齊國及其吞併的魯國,國民主體都是東夷,不過儒家思想卻是出自魯國的孔子而非炎黃的華夏。即使秦統一天下,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與及其他體制也好,即使至漢朝,民族仍然未真正融合。

2011-03-23 20:08:53 補充:
http://www.chiculture.net/1701/html/c04/1701c04.html


尊王攘夷


春秋時,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晉文公亦倡隨之。當時所謂的華夷之分,主要是以周王室血統之親疏,以及是否周初的分封國為標準。而齊桓公提出華夷之別的目的,主要為了保持周王室的地位和統治秩序,自己則以「尊王攘夷」的擁護者自居,藉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取得霸主地位。

2011-03-23 20:09:04 補充:
華夷之分缺乏歷史根據


可是,在當時要把各諸侯國強行區分為華、夷,是缺乏客觀歷史根據的。因為「華」作為族稱,肇始於虞帝舜的名字「重華」。而舜本身是東夷人,周朝之祖文王亦為西夷人,如此說來,華夷本來就是一回事,從根本上說,要把華夷區分開是不可能的。


周朝末年,周王室已衰落不堪,而當時被指為「蠻夷」的楚,被指為「夷狄」的秦等,以其崛起的強勢而不再受歧視。因此,到戰國孟子時,「華夷無別」論便代之而起。

2011-03-26 12:48:10 補充: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1/15/15f/15f01/15f0101.htm



秦國本來僻處西邊,無論政治、經濟或文化都比中原各國落後,其由弱轉強和商鞅變法有重要的關係。商鞅原是衛國貴族的後裔,後來得到秦孝公的信任,被封為左庶長,在秦國主持變法。

2011-03-26 12:48:17 補充:
他於公元前359年、350年先後兩次頒佈變法措施,主要內容是:開阡陌,廢井田,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取消貴族世卿世祿制,按軍功授田;推行縣制,在秦境內設立三十一縣;編定戶籍,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實行連坐。秦在商鞅變法的基礎上,日益成為「國治而兵強,地廣而主尊」的強國,為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收錄日期: 2021-04-20 00:16:3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322000010KK0777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