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關於大象的文化資料!!!!!!!!!!!!!!!!

2011-03-20 2:49 am
要關於大象的文化資料!!!!!
更新1:

要有關世界各地的

更新2:

有關文化、宗教、歷史等等

回答 (2)

2011-03-20 3:05 am
✔ 最佳答案
中國人與大象的關係,光是甲骨文的象形文字中,從大象形貌轉換而來的「象」字,就足以代表中華文化起源的時候,曾經是與大象為伍的。 四千多年前,正值中國的仰韶文化,相傳舜在歷山(今天山西一帶)教人農耕時,曾經馴服了一頭公野象,為他耕田。直到三千年前,青銅時代的商朝仍然有過殷人騎象攻打東夷的紀錄。當時黃河流域森林覆蓋率高,大象在華北平原上優游漫步,極為稀鬆平常。 大象這種象徵孔武有力的巨獸,祭典儀式時,化為青銅器裏雕琢精密的雕塑;長長的象牙,成為中國工藝最上乘的精品;堅硬的象皮,被製成抵擋弓箭的盔甲。就連皇帝駕崩之後,也要用巨大石象守在皇陵之前,生生世世捍衛著皇權。 當然偏好以動物為藥材的中醫藥材裏,大象也不被放過。例如象牙被用來做為利尿劑,治療癲癇、骨髓炎、天花、黃疸、不孕症;象肉是治瘡疤的藥方,牠的膽汁可治口臭,象的眼球混合乳汁可用來治療眼疾,象皮可以治療外傷及皮膚潰爛,象骨是解毒劑,也可以治療嘔吐、腹瀉、改善食慾不佳。 然而中國這個在北方建立起來的文明,與大象的情誼並沒有維持多久,隨著漢人勢力擴張,大象的生活領域一再退讓。到了公元五百年左右的南北朝,長江以北已經沒有野象的蹤跡;十七世紀初的明朝末年,只剩湖南、兩廣還有野象出沒。到了二十世紀,野生大象一度從中國境內全面消失,直至九○年代,近百頭的野生象從雲南西雙版納「回國」,如今已回升到三百頭左右。 數千年來,真正從生活上落實所謂「大象文化」的,也只有雲南的少數民族了。漢朝司馬遷的《史記》〈大宛列傳〉曾經記載:「有乘象國,名約滇越。」這裏的滇越,就是今天的雲南。 象在雲南的歷史上,有用來作戰,有馴養牠來犁田、搬運木材貨物,也有當成坐騎。明朝洪武及萬曆年間,明軍在平定雲南的時候都碰過象陣,戰況慘烈,還把擊斃的象「烹以饗士」,犒勞軍隊。 明熹宗天啟年間,在平定滇東盜匪的一次戰鬥中,有一頭象「噴鼻中泥水作雲霧,直挫賊鋒……復捲一悍賊擲天墜地,蹴踏如糜」,後來這頭象中毒箭而亡,軍民還為牠立象冢,並有墓誌銘記載牠的功績,這座墓至今仍然保留著。 明代以來,傣族的最高統治者劃地養象,設有象官、象奴,給養象田,當成坐騎的大象就好比今天的賓士轎車,是尊貴身分的象徵。不過隨著「象口」減少、甚至一度消失,馴象技術也跟著失傳。直到一九九六年,西雙版納孟養自然保護區的野象谷成立了一所大象訓練學校,中國行將泯絕的大象文化,才又從這裏找回一點薪傳。

2011-03-20 01:25:12 補充:
亞洲有60%的大象生活在印度,境內18個州的野生象群數量約在26000左右,另外還有約3500圈養的大象。
印度孟加拉邦西部的傑爾拜古裡地區(Jalpaiguri district)就有7頭大象死於火車的碰撞。近年來有數十頭野生大象因為火車碰撞而死亡,其中有些發生在同樣的地區內。

人與大象之間存在著衝突問題:將土地用作採礦、棲地的破壞以及森林覆蓋率降低等。

「生活空間的減少並不會造成立即的滅絕,而這種人象之間的緊張關係,必須受到調整。」

「我們從小就熟悉的大象,長壽又具有社交行為,現在可能需要一點幫助。但是棲地的萎縮以及象牙盜獵者對具有大象牙的向選擇性的獵殺,已經引起了嚴重的關切。」
2011-03-20 5:50 am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uk/2009/11/091113_culturegap_elephants.shtml



文化鴻溝:人與大象的冤仇
BBC中文網 鴻岡
《文化鴻溝》



圖片參考:http://www.bbc.co.uk/worldservice/assets/images/2009/11/12/091112233824_420067-xinhua466.jpg


上月底一個BBC電視攝制組的嚮導在非洲原野慘死大象腳下,再度勾起我對人與象關係的思考。


人與大象的衝突可以追溯到遠古。
前幾年,英國東南肯特郡(Kent)鄉間修建新的火車站時挖出一具40萬年前的大象遺骸。趕去的考古學家發現這頭古菱齒象(Palaeoloxodon antiquus)生前看似曾遭我們人類祖先砍殺。
那個時候的古人類當然沒有什麼可以炫耀的武器、工具,至多就是一些粗糙的石器。而這種古象比現在的大象據說還高大一倍,所以它可能是和其他猛獸搏鬥,或落到沼澤地裏無法自拔之後,才讓我們的祖先殺害,並挖食它身上肉的。

不是滋味

據我所知,那時的人還沒有火種,所以吃的顯然是生象肉。

我承認自己喜歡生魚,在法國和日本也經人介紹嘗過韃靼牛肉(生拌牛肉末)和馬肉刺身,但那已經覺得有點不是滋味了。現在儘管可以想像原始人類坐在大象身上咂嘴弄唇的姿態,但即便撇開生態保護意識,也並不非常妒嫉他們那一餐。

不過我堅信,大象對於被人獵食,肯定更覺得不是滋味。

大象生氣


圖片參考:http://www.bbc.co.uk/worldservice/assets/images/2009/11/12/091112233925__40291427_elephantdig.jpg


大象出土的Ebbsfleet現已修成通往英法海底隧道的國際列車站。

去年看到報道說,中國和老撾邊境地區的大象近年來脾氣日趨暴躁,相繼殺死兩個鄉民並重傷了一個旅遊者。

十年來一直致力大象保護的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IFAW)亞洲區代表格雷絲·加布裏埃爾(Grace Gabriel)說,她覺得雲南野象谷的象群生氣不足為奇。

她說,大象生存的原始森林被砍伐,生活空間不斷壓縮,而且幼象有時陷入人類捕捉其他動物而設下的圈套陷阱,雖然發現後會得到當地野生保護部門的營救,但並未釋放回原來的野生環境裏,這使它們的長輩難過,無益人與象的和諧相處。

《象之隱退》

如今,中國境內的野生大象還剩下雲南西雙版納的九個象群,總共大約300頭。這和幾百年以前的情況無法相比。

前些時候逛書店碰上澳大利亞學者伊懋可(Mark Elvin)2004年出版的《象之隱退:中國環境史》(The Retreat of the Elephants: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China),看了之後大開眼界。

根據伊教授的考證,四千年前大象曾遍布中國大部分地區,而後逐漸隱退。他把這裏部分原因歸於氣候變化,因為大象未能適應氣候變冷,但說主要原因在於農業社會發展起來後,大象在與人類爭奪地盤的爭斗中節節敗退。

他參照了大量中國文獻,甚至包括甲骨文的記載,繪製出一幅大象從商周直到明清年代輾轉退卻的線路圖。

孟子眼中的大象


伊懋可的書是一部環境史,大象的去路是作為歷史與環境變遷的一個側面去探討的,文中自然也揭示人們對大象的態度。
他找到《孟子·滕文公下》第九章裏的一段記述,顯示他眼中大象如何是禍害。
孟子說,在堯舜去世之後的年代裏暴君相繼出現,弄得百姓無所安息,農田被廢,沼澤變多,到了商紂王的時候,更是天下大亂,直到周公幫助武王殺了紂王才撥亂反正,「驅虎、豹、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

象鼻的味道


書中引述唐宋和之後年代的文獻也都不乏對大象所造禍害的記述,但也穿插其他一些內容,包括飲食文化中的大象。

譬如,不同年代都有關於象鼻如何好吃的記載。他從中國已故歷史地理學家文煥然的書中找到公元五世紀初年關於雷州人對象鼻味道如同乳豬的描繪,以及唐代人說象鼻又肥又脆,適合燒烤的記述。
在伊懋可教授筆下的中國歷史,人類與大象及其他野獸的關係基本上是爭奪地盤和資源的歷史,而相比之下在周邊其他一些亞洲文化裏,他說人與大象往往存在更有機的關係,大象被納入人的經濟活動之中,而非作為經濟發展的敵人。
不過我要是一頭大象的話,那樣會算更幸福嗎: 如果你的選擇是要麼做被驅的虎豹,要麼做被趕著幹活的牛馬,你會選擇做哪個?
依我的話,還是給我個大一點的自然保護區,讓我也就得過且過去吧。
(鴻岡 2009年11月12日)


收錄日期: 2021-04-20 00:19:1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319000051KK0109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