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慈、悲、喜、捨之定義
慈者-分享快樂,令所愛的人得一切快樂。
悲者-悲憫同情,拔濟所愛的人一切痛苦。
喜者-見所愛的人成就善法功德,踴躍歡喜。
捨者-為令所愛的人成就善法功德,願捨卻自己的一切。其實慈、悲、喜、捨之心,眾生皆有,但只是對自己所愛的人,方能流露,所以屬於有量之心。佛教大乘菩薩之心量 — 四無量心一、以慈、悲、喜、捨四種無可限量的心態遍覆一切眾生境界(色)。
菩薩平等視一切眾生猶如自己或自己摯親的眷屬,為了令無量眾生可以永遠離苦得樂,直至覺悟成佛,便不惜以無窮無盡的慈、悲、喜、捨心,永無止境地鐃益、教化、救拔一切眾生。無量大慈心—
以無量弘願功德作大廻向,圓滿眾生之善願,發願攝取莊嚴佛淨土,接引一切眾生,同證如來圓滿福智。
無量大悲心—
發願於十方三世,分身塵刹,恒順眾生生死,難忍能忍,難行能行,不辭勞苦救度一切眾生,使令離苦。
無量隨喜心—
以無量正法教化一切眾生,兼且護念、讚歎、隨喜一切善行功德,令修行人成就一切善法,直至圓滿佛果。
無量大捨心—
為了救度無邊有情眾生,不惜一切財寶、權位、福樂乃至生命, 作大施捨,利益一切眾生。普賢菩薩大願 — 眾生無盡,我願亦無盡。
觀音菩薩大願 — 眾生不成佛,誓不取正覺。
地藏菩薩大願 —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正是菩薩以無量慈悲為用,不盡有為地、無止境地救度一切眾生。而這種慈、悲、喜、捨之心,實在是無可限量。二、常覺不迷、無染塵勞(空)
菩薩雖於無量世界廣行布施,救度教化無邊有情眾生,但另一方面,菩薩亦知一切現象境界,包括自我的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的修行,眾生的生死,乃至修行成佛的現象,皆是如泡影般暫現,夢幻般不真實,於此寂淨法體之中本來無作無用,故此菩薩的精神亦是無染自我、無染一切,只以如幻的身軀,喚醒執如幻作實的凡夫眾生而已。《金剛經》云:“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菩薩的心量既然是清淨無染,猶如虛空,故此亦是不可思議,無可限量。大乘菩薩以無量悲願成就無盡救拔眾生的力量,而精神亦同時安住不動的清淨定境,這種[色、空圓融]的修行,稱為“如幻三昧”,這正是以「智慧為體,慈悲為用」的“悲智雙運”。
若想詳細了解請登入佛教法音傳播中心
www.bddc.hk
http://www.bddc.hk/course_3_1.php (文字)
視頻:
http://www.bddc.hk/video_con_tudou_course_3_1_01.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