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http://www.tacp.gov.tw/home02_3.aspx?ID=$3051&IDK=2&EXEC=L
圖片參考:
http://www.tacp.gov.tw/images/title/1-1.jpg
一提到阿美族,大家立刻聯想到豐年祭,以及曼妙的舞姿與輕快歡樂的歌聲,阿美族人開朗、樂觀、主動而親切的態度予人深刻的印象。阿美族的體型較為高大,因此在運動場上常有傑出的表現,如中華職棒的陳義信、陽介仁、王光輝、陳金茂、鄭幸生、王光熙、黃忠義以及投入日本職棒的郭源治都是阿美族人。還有縱橫於籃球場上的、朱志清、黃春雄、錢薇娟也是我們阿美族的同胞。
從地域、習慣及語音的差異,分為下列幾個部群:
(一) 北部阿美:
在今花蓮縣鳳林以北至花蓮市之間,又稱為南勢阿美。如壽豐鄉、吉安鄉均屬之。
(二) 中部阿美:
由於海岸山脈的分隔,又分為海岸阿美(如豐濱、大港口)與秀姑巒溪畔的秀姑巒阿美(如瑞穗、奇美)。
(三) 南部阿美:
居住於台東平原附近,也稱為台東阿美。如台東市、馬蘭、都蘭一帶。
傳統的阿美族社會是母系社會,舉凡家裡的大小事情均由女主人作決定。部落性的政治活動或捕魚、建築才是男子的工作。女子的強勢作風與男子的溫順性格在阿美族的家庭裡比比皆是。阿美族的男子也樂見家裡有一位女強人。
早期,阿美族的男子入贅於女方家,在婚姻上有服役婚的觀念,也就是要為女方義務工作幾個月或一、二年。在阿美人的想法裡,入贅是一件光榮的事情,男子可以藉此機會改善女方家的生活。對於追求兩性平等的今日,相信會獲得許多女子的青睞。
然而今日阿美人也受到漢人的影響,入贅婚比較少見。家裡的經濟權也漸漸轉移到男子身上,母系社會的特質已漸漸淡化。
阿美族社會的另一個特徵是嚴密的年齡階級組織。男子在十三、四歲時,必須進入集會所接受成為一個男人的訓練。以二至五歲為一個階級,同一階級的男孩一起學習、生活,並住宿於集會所。在集會所裡,同一個階級的同伴一起工作,遇有獎勵或處罰也是以一個階級為單位。無形中更緊扣了同年齡階級的每一個男子,而這樣的關係是一生一世,直到離開人世為止。因此,縱然會所制度已經消失,但每年的豐年祭活動,依然遵守傳統年齡階級的規範在運作,使傳統的生活、歌舞的訓練得以延續。也因為有這麼嚴密又親近的年齡階級組織,讓阿美族人在都市裡仍然保有集體工作的習性,甚至在台北縣的汐止成立了一個以阿美人為主的「三光社區」。大家彼此互相照顧、扶持。這全是拜年齡階級之賜。
阿美族人對於財產的觀念比其他族群更清晰,反映在田地、家屋上更是明顯。對於田地界線的劃分,常埋石於地下一公尺以為標記。至於家屋,則四週廣植檳榔以為界。社與社之間則築籬笆為界。早期兩社之間常有戰事發生,部落四周常挖有深1.5公尺的戰壕與兵坑,做為安全防禦的需要。
由於很早就進入水田定耕的農業生活,阿美人完整的畜舍(雞舍、牛舍、豬舍)以及水牛耕作的農村景象隨處可見。
阿美族的部落多半臨海或靠近溪流,因此捕魚便成為阿美人日常生活的重要課題。捕魚在阿美族不僅僅是餬口或提供蛋白質的來源,更有文化上深層的意義:在阿美族的社會裡,舉凡一個活動的結束或喪葬儀式過後,都要有捕魚或吃魚的行為(阿美語稱為paklag),藉此作為活動的休止符,透過吃魚的行為以後,再恢復日常的生活作息。因此,漁撈的行為有脫聖返俗的意義。
圖片參考:
http://www.tacp.gov.tw/images/title/1-2.jpg
(一) 嚴密的年齡階級組織:
雖然會所制度已經消失,但年齡階級的運作依然盛行於阿美族的村落。而且長幼有序,服從勞動的觀念依然保存於日常生活當中。
(二) 具感染力的歌舞:
親和力強、節奏、旋律易感染周遭的人是阿美族歌謠的一大特色,幾乎各族原住民族都會唱一、二首阿美族的歌。
(三) 活潑亮麗的服飾:
從花蓮到台東,阿美族的服飾大致上分為北、中、南三大系統。但各村的差異性也不小,故無法一概而論。
圖片參考:
http://www.tacp.gov.tw/images/title/1-3.jpg
一、組成特色
阿美族屬「男子專名級的年齡分級制度」。十四、五歲以後加入年齡組及之預備役,接受嚴格的體能與武術訓練。每三年至五年之間舉行一次盛大的成年禮。每經過一次成年禮即晉級一級,而其社會責任與待遇亦依級昇進。階級服從之原則,普通適用於生活與工作任務上。均有男子會所之組織與專用集會所。但會所兼用於部落及會所與未婚男子之宿舍。
二、財產繼承
家族與個人財產由親族承繼,其傳統承繼制度原則是:
(1)母系承繼。
(2)長女優先制。
(3)長幼遞及制:長女死亡,則次女承繼之,以此類推。
三、婚姻
阿美族婚姻形式之特質是夫從妻婚,即以招贅婚為正則,為無女嗣時則允許男嗣娶婦以承家系。
阿美族人雖然沒有嚴格遵守氏族外婚之原則,但同姓不婚的原則還保持著。
2011-03-10 16:27:35 補充:
飲食
阿美族的野菜世界可謂原住民飲食文化中最佳的代表。根據統計阿美族人日常食用的野菜至少超過一百種以上,從根、莖、花、葉、果,直到各種山產,溪產、海產等。
阿美族的知名美食「杜崙」,是以蒸籠將米蒸熟,可以捏成飯糰,也可以倒入臼中搗成糕狀,為阿美族人主食。真正的杜崙是不加任何餡料的,現今栗米糬則發展出紅豆、綠豆、綠茶、蜂蜜等多種口味:除小米外,亦有用紅糯米製作。
2011-03-10 16:27:41 補充:
阿美族還有一種獨特的「石頭火鍋」:將檳榔葉柄開頭處的葉梢摺疊成便當盒狀的鍋子,然後倒入清水與食物,另外同時將石頭加熱,等到石頭燒到紅熱狀態,再以竹片削成的長夾子夾出一粒粒滾燙的石頭,放入檳榔葉製成的鍋子中,一鍋只要三、五個石頭、連續沸騰三次,食材馬上香味四溢。這樣的料理方式,是昔日阿美族人在山上工作打獵時,利用隨手可得天然資源發想出的料理方式。
2011-03-10 16:27:53 補充:
服飾
衣服為次要的消費生活,平常並不重視,其主要在禦寒保暖,在節慶時盛裝,男性表現其年齡階段中之地位。
衣服可分為常服和禮服。常服:男子冬天穿皮衣、皮雨衣、麻布外衣、丁字褲、夏天則上裸而下用一丁字褲護陰。女性則有長袖短衣、短袖上衣,下有圍裙,在夏天上身赤裸,下身為一裙。
禮服:為盛裝時穿,男友羽冠、綁褲、長外上衣。女有珠冠、裙、有袖上衣、男女各有檳榔袋,十分美觀。
2011-03-10 16:28:04 補充:
住居
大多集中居住,多數部落為大聚落。因防衛之需要,部落周圍以竹枝排樹為籬,每一家庭周圍種植檳榔與椰子等樹木為成庭院。一般家庭由住屋一棟、廚房一小間,畜舍三、四間組成。住屋地基為長方形,有橫長與縱深式,以正門開在縱面或橫面為區別。其建材以木材、竹、藤與茅草為主。以木材為樑柱,木板或竹片或茅管築壁,茅草蓋頂,以藤皮捆綁,藤條製床,室內之大部為藤床。屋頂為兩坡式。前面簷下有廊柱,牆短而屋頂面積甚大。
2011-03-10 16:28:16 補充:
藝
製陶
阿美族人擅於製陶,食器與容器都以陶器為主,同時陶器還被作為祭器使用。阿美族人對製陶有嚴格規定,只有女性能製陶。據說過去太巴塱地區的居民以製陶技術聞名,可惜如今已式微。
編籃
為了漁業所需,也因受到漢族與平埔族的影響,阿美族的編籃工藝非常發達。阿美族人以竹和藤為材料,製成精美的器具,像是提物用的方簍、飯盒,或是作為漁具的漁簍、漁簾等,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