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例子...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2011-03-09 6:03 am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例子(e.g.古代人物,現代人物的事例)
thx!!!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回答 (3)

2011-03-09 7:05 am
✔ 最佳答案
趙括 - 紙上談兵

年幼時在其父趙奢的影響下熟讀兵書、能言善辯,卻無實戰經驗。趙孝成王六年(前260年),趙國中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將,上任後便改守為攻,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動引兵出擊,被秦軍包圍。期間曾組織多次突圍,但均不成功。在被圍46天後,趙括在突圍時被秦軍射殺,40餘萬趙兵只得投降,後被秦將白起全部坑殺。此役為著名的長平之戰。 趙括因戰敗而斷送40餘萬將士性命和趙國前途而成為千古笑柄,其事蹟成為成語紙上談兵。 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等記載,長平之戰前,趙括之母上書趙王,說趙括不能為將,指出趙括在人品方面(並未提到能力)有問題,並說:「王以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執心各異。願勿遣。」然而趙王不聽,於是趙母問,如果趙括戰敗,自己是否可以不受株連,趙王同意了。

讀兵書多都冇用, 不如打多d仗, 多d實戰經驗 ;]
2011-03-10 10:18 pm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例子 古言:「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句話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以下舉兩個例子:

例一:萬卷書不但可以給我們很多在學識上的滿足,也是豐富自己的橋樑,作自己一個好的前路。 孟子少時發憤讀書,渾然不知晝夜,遂通《詩》、《書》、《禮》、《易》、《春秋》等經。求知以“博覽群書”始,實不失為合理之舉,因為以個人有限的精力,萬萬不足以親身一一發現、經歷,且無此必要,明智之舉就是通過博覽群書把已有的知識、學說納入胸中。但是如果當行過萬里路見到萬千人之後,反而覺察到自己的轉變要更加大,更加可以廣闊自己思維反應同感覺! 因為每一個人的觀感方法行為動作本能都有不同之處。況且我們不要只顧讀書,因為書本是死的,也許會有錯漏,所以我們除了要吸取課本上的知識外,還得要多到各地旅行,開拓視野,以增廣見聞,吸取更多經驗。

例二:
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曾經就學於當時著名學者孔安國、董仲舒,跟他們學習《古文尚書》和《春秋》公羊學。司馬遷在這些大師的影響下,開拓了思路,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二十歲那年,司馬遷為了對歷史和傳說進行深入的研究、探索,開始了他的漫遊生活,他經過長江、淮河,到達浙江,在會稽山向當地人考察了大禹治水的傳說。為了尋找舜葬於九嶷山和遺跡,他跨過沅水、汀水來到九嶷山。他到齊魯舊地親至孔子的家鄉曲阜,瞻仰了孔子廟堂。司馬遷遊歷了祖國的名山大川。足跡遍及半個中國,向人們搜集了大量的歷史資料,為他後來撰寫《史記》準備了條件。

要想在學業上有所成就,不僅要有讀萬卷書的間接經驗,還應該有行萬里路的勇氣與魄力。如果司馬遷一心閉門讀書,師心自是,想寫出像《史記》那樣的生動而深入人心的宏篇巨著是不太可能的。明代李時珍為了完成他的巨著《本草綱目》,也曾遍遊大江南北,到過江西的廬山、江蘇的茅山,南京的牛首山,還曾到安徽、河南、湖北等地採集藥物,共走了上萬里路。路途上通過訪問種田、捕魚、打柴、打獵的人,極大地豐富了原有的自己的藥物知識。他們從真實生活中獲得第一手材料的做法,是很值得人們借鋻的。

清代錢泳的《履園叢話》中說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二者不可偏廢。
能讀萬卷書當然是好事,所謂開卷有益。因為書本上記錄的是前人的智慧和經驗的結晶。但這些只是書本上的東西,你未親自經歷或親自見過,始終是紙上談兵,印象不會深刻。所以"行萬里路, 勝讀萬卷書"的說法固然不錯,但若能讀萬卷書再行萬里路就更為理想。
參考: @@****@@
2011-03-09 6:07 am
唐三藏到印度取經~
hope that helps you~ :)
參考: myself


收錄日期: 2021-04-16 12:21:1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308000051KK0150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