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生事奉所信的神,死後卻無奈接受所信的是不存在的,咁點算?

2011-03-06 11:42 pm
終生事奉所信的神,死後卻無奈接受所信的是不存在的,咁點算?
(指任何一個宗教的信徒)



圖片參考:http://imgcld.yimg.com/8/n/HA00607298/o/701103060078813873387330.jpg
人生旅途變幻莫測,此刻在身邊的至親至愛,都免不了有分離的一天,假如這一天較預期提早來臨,應該以怎樣的心情面對?與丈夫葉青霖相守廿四年,育有兩個女兒的廖安麗,原有的四口之家,2010年因丈夫出家的決定突生鉅變,一家四口要分處四地各自生活。再度回復單身,她選擇以甚麼方式繼續生活,以甚麼方式維繫一個家?廖安麗(Annie)廿四年前與著名攝影師葉青霖共諧連理,Annie婚後淡出電視圈,夫婦攜手創立婚紗攝影的事業,又先後誕下兩個女兒。難能可貴的是,二人宗教理念相同,同樣篤信佛教,被譽為娛樂圈的模範夫婦。然而相依相愛近30年的枕邊人,突然在去年五月赴台灣剃度出家,消息震撼娛樂圈,但Annie卻說事出並非突然。到底葉青霖由著名攝影師過度到今天的常霖法師,當中經歷的蘊釀期有多長?變幻原是永恆,2010年Annie深切體會到這個道理。雖然早有心理準備,Annie獲悉丈夫要落實出家的一刻,心情如何?現與常霖法師及兩個女兒分別在香港、台灣、墨爾本及悉尼四地生活,Annie又怎樣維繫這個家?重新投入娛樂圈,再次參與電視劇、舞台劇演出的Annie,彷彿兜兜轉轉又回到原點,再度回復單身的她,打算怎樣規劃餘下的人生?Annie會與兩位愛女、一班「EYT」好友賈思樂及麥景婷等,一同分享這一年來的心路歷程。

圖片參考:http://imgcld.yimg.com/8/n/HA00607298/o/701103060078813873387341.jpg
禪宗強調:「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師父曾經舉過一個例,說自己以前未見過榴槤,無論人家怎樣仔細地形容,自己怎樣想像和研究都沒用;結果有機會嚐上一口,就什麼都清楚了,禪修的體驗也是如此。這次禪七最大的得著,是真正親身體驗到禪法裡面,很難用語言文字來形容的感受。記得當時被師父帶著參話頭,越來越得力,整個人被疑情籠罩住,甚至連話頭也不存在,對身邊的一切都非常敏感,看到所有事物都清楚了然,觀照到緣起緣滅,又不起好、壞、善、惡的分別;一直持續到過堂用齋,拿起碗筷時,突然百感交雜,所有動作完全停頓,眼淚不受控地一直流下來,但內心卻不喜不悲。雖然這次體驗距離明心見性還很遠,而且為時很短,但已經令我建立信心,對日後修行有很大幫助。最深印象是在小參時,一位菩薩說她的腿坐到很痛,師父說這種只是皮肉上的痛,將來遇到生命中的種種痛苦時,能如何去承擔?痛是一種假象,只要引磬一打,腿一放下來,就不再痛了。當時可以用慚愧、懺悔的心來參,也可以用誰在痛?痛是甚麼?當作話頭來參。聽到之後,我忽然醒悟,禪修時遇到的任何障礙,都可以變作話頭來參;那麼生活上遇到的種種煩惱、困難,不是都可以變作推動我們更進一步的力量嗎?所謂「煩惱即菩提」,無須執著要把它斷滅;正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離淤泥反而不能生存。在這裡跟大家分享禪修時遇到問題的處理態度:「路遇懸崖峭壁走過去,巧遇人間仙境莫逗留。」


圖片參考:http://imgcld.yimg.com/8/n/HA00607298/o/701103060078813873387342.jpg

回答 (2)

2011-03-09 11:18 am
✔ 最佳答案
禪宗強調:「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如是以文字可以成佛,又何須說“以心印心”?卻可隱喻仁心與佛心互相關係! 但不立文字又難找般若,所以文字般若是法。
*敎化以外的指非真理或正理,是不會傳道的。傳道的旨意,在於康正人心。就是某教門,”信者得永生“是一大道理。如是相信“十戒”的定義,又確實跟從的話,這人已經是一個真正的信徒,個人確信這人必可到天堂。
*佛家說:人有三心四相。這兒旦說三心:直指人心,可善可惡。血心,純惡不善。道心,純善無惡。直指人心,善惡我師。【論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從之,其不善者改之!改惡向善,這就是修行者之初心。 然這人心得須修成佛心!也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亦如閣下師父所喻:吃榴槤的道理。*佛家以“信願行”為行者一大前題,從“信願行”以人心“證”得佛心,即是見性。
【六祖壇經】無相頌云:
說通及心通 如日處虛空 唯傳見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 迷悟有遲疾 只此見性門 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 合理還歸一 煩惱暗宅中 常須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 正來煩惱除 邪正俱不用 清靜至無餘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淨心在妄中 但正無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盡不妨 常自見己過 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 各不相妨惱 離道別覓道 終身不見道 波波渡一生 到頭還自懊 欲得見真道 行正即是道 自若無道心 闇行不見道 若真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 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 打除煩惱破 憎愛不關心 長伸兩腳臥 欲擬化他人 自須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 邪見名世間 邪正盡打卻 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教 亦名大法船 迷聞經累劫 悟則剎那間

致於葉氏夫婦,葉先生的問題正如榴槤的喻意,未吃過榴槤且不知其味?葉法師未解心中煩惱,如何安心立命?他之所以選擇出家修行,當然有他個人的想法。能否嘗出“榴槤”真味,就要看他的因緣及修行。在此更要支持他/她倆決定的意願!而且在家居士同樣可以修行。佛家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諸佛敎。」此話真是三歲小孩也知曉,八十老翁也難行。正是言淺意深的道理。

印光大師常言:「儒佛二教,合之則双美,離之則兩傷。以世無一人不在倫常之内,亦無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具此倫常心性,而以佛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克已復禮,閑邪存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助。由是父子兄弟等,相率而盡倫盡性,以去其幻妄之煩惑,以復其本具之佛性」! 南無阿彌陀佛!

結論:相信一般人沒有,如實了解他日是否可以到達極樂世界,如是正知正見如實修行者, 在世明白何謂蓮邦淨土,做人已經是無憾!又何����出世之期!在世不能盡人道,還是有漏啊!要明白世上沒不是的仙佛,未有功還有過,如何留“德行”在世間?正如說: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因果各人了。
普願眾生學佛無礙 感恩
阿彌陀佛
維合十


2011-03-09 03:30:42 補充:
「路遇懸崖峭壁走過去,巧遇人間仙境莫逗留。」
確是一佳句。倆者雖同是幻境,前者,危中有機,後者,勿貪美境。謝謝分享!
參考: 六祖壇經/印光大師
2011-03-18 9:22 pm
所以,樓主當知:真實的佛法--如來藏心阿賴耶識不可思議的珍貴啊!!

實證--如來藏心阿賴耶識的功德能讓您生生世世行菩薩道!!
圖片參考:http://books.enlighten.org.tw/data/book/cover/20070620110807.gif
24位菩薩故事一位菩薩如是報告《我的菩提路》 (連載十八)(第33期目次3)
──劉善生菩薩見道報告
【略】嘟嘟出生的那天起,家中經濟的成長「扶搖直上」,一些令人無法解釋的現象,終使得自詡為高級知識份子的我,開始思惟和漸漸的接觸到了宗教。一個二歲半的孩子,怎能表情姿態莊重而又肅穆的五體投地、虔誠禮佛?怎麼會有白顏色的大象站在窗前看她?聽到持咒的音聲,不識字的她又怎能音韻奇準無比?大悲咒和《心經》讀誦起來,也是輕而易舉;我開始思索:「 人真的有前世的記憶嗎?…… 」及長,孩子陸陸續續問了些「實在連聽都沒聽過的問題」,為了滿足嘟嘟的問題,和好奇心的驅使下,我進了佛學院,也開始接觸到諸多叢林。師父說:「 妳要多唸阿彌陀佛。 」「 為什麼要唸阿彌陀佛? 」「 多唸阿彌陀佛,可以往生西方。 」「 為什麼唸阿彌陀佛可以到西方?那唸別的名詞呢?西方在哪裡呢? 」「師父!您怎麼知道有阿彌陀佛? 」「 師父!六波羅蜜已經講過好多遍了,可不可以換點別的? 」於是,在想明瞭「知其然和其所以然」的情況下,最後的答案都是: 「 嗯!妳業障太重了!」此後,從北台灣到南台灣,諸大叢林差不多也「走透透」;師父說: 「 妳認為如何? 」「 噢!師父!我覺得以上所說很符合事理,也順乎情理,但是好像沒有佛理! 」唉!我又理所當然的被貼上「業障深重」的異類標籤。求教無門之下,不認同諸多出家師父的看法,又不以為追求真理是業障深重,學佛開始變得好孤單,日子竟也愈過愈荒唐!幸虧平日對於義工的行列,常常是當仁不讓,才有機緣識得了圓覺師父。但當小嘟嘟問了廖師姊:「我為什麼會忘記前生?到了非想非非想天還會不會再回來?為什麼?」沒有人能給她具體的回答。圓覺師父遂為我們引薦了平實導師。
由於在外被錯誤知見的熏習影響,我居然心生此念: 「 天哪!那是在家居士,不是出家師父欸! 」 (唉!自己真的好蠢,一念之差,耽誤了這麼多年,險些錯過了大善知識。)一席話之後,嘟嘟決定到正覺講堂上課,並請求爸爸當她的「書記官」:幫她抄筆記。http://*****/newsflash/2
某日從南台灣出差回家,打開家門之際,我錯愕的愣在門口,只見牆上、玻璃窗上、沙發椅上、電視機、電冰箱,甚而床頭櫃上都貼滿了一個小學五年級生寫的斗大字跡:「 拖死屍的是誰? 」吃驚之餘,我問孩子: 「 這是什麼意思? 」嘟嘟對我說: 「 參! 」 一日,小傢伙踩痛了我, 「 哎呀!好痛! 」她回答道: 「 誰在痛?」「 我呀! 」「 你是誰? 」「 媽媽!如來說法四十九年,祂明明有說,為什麼祂說『祂沒有說』? 」「 人為什麼會忘記前生?如果我一直忘記前生,那麼我每次所修行的不就又忘光了?」這使我這個身為佛學院的學生十分汗顏。嘟嘟的問題,我統統不會,也開始動了個念頭: 「 哇!這個講堂很『高深』哦!改天要去看看他們教些什麼? 」甚至好奇的請「書記官」文凱師兄將上課時做的筆記借我看看,結果他說:「 張老師講的跟外面師父講的不太一樣,我聽不懂,所以……沒寫! 」也因此,這是我到講堂聽《楞嚴經》的開端。 導師的法語,將第一義諦詮述得如此精妙,每個星期都期盼著星期二的到來。這一留下來,我在導師的座下終不曾離去,也發願在張老師的座下,在 導師安排次第循進的知見下,將知見的根紮穩,把佛學院學來的都丟掉,「從頭學起!」......請續點恭閱.....資料來源 : 《正覺電子報第33期》 (目次3)
http://www.a202.idv.tw/Discuz/viewthread.php?tid=13858&extra=page%3D1本報以 釋迦牟尼佛的正法為依歸,介紹解脫道與佛菩提道的內涵。或《我的菩提路
圖片參考:http://books.enlighten.org.tw/data/book/cover/20070620110807.gif

http://www.a202.idv.tw/a202-big5/Book1033/Book1033.htm

http://*****/newsflash/2


圖片參考:http://farm6.static.flickr.com/5216/5387372444_b51615f3ce_o.jpg


圖片參考:http://www.a202.idv.tw/a202-big5/My%20Pictures/pic-1/jpg.gif/2008.5.6.-2.jpg
參考: 正覺同修會--成佛之道 http://www.a202.idv.tw/a202-big5/index.html


收錄日期: 2021-04-13 22:07:5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306000051KK0078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