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星是太陽系從內向外的第五顆行星,亦為太陽系中體積最大、自轉最快的行星。它的質量略輕於太陽的千分之一,但為太陽系中其他行星質量總和的2.5倍。
木星主要由氫組成,其次為氦、佔總質量的四分之一;岩核則由含有其他較重的元素。形狀由於自轉快速而呈現扁球體。外大氣層明確依緯度分為多個帶域,各帶域相接的邊際容易出現亂流和風暴。最顯著的例子是大紅斑,最晚在17世紀時人們便以望遠鏡首度發現它的存在。環繞着行星的是鬆弱的行星環系統和強大的磁層。木星至少有63個衞星,其中有4個主要衞星、1610年由伽利略發現,合稱伽利略衞星。衞星中體積最大的木衞三直徑甚至大於水星。
光環系統是太陽系巨行星的一個共同特徵,主要由細小的石塊和雪團等物質組成。和絢爛多姿的土星光環相比,木星的光環則顯得黯淡了很多,但也可以分成四圈。木星的光環很難觀測到,人類直到1979年旅行者一號飛臨木星系的時候才發現木星環的存在。參考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C%A8%E6%98%9F
由於木星快速的自轉,木星的大氣顯得非常地“焦躁不安”。木星的大氣其實是一個複雜多變的天氣系統,木星雲層的圖案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我們在木星表面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風暴,其中最著名的風暴是“大紅斑”。這是一個朝著逆時針方向旋轉的古老風暴,它早在300多年前就被人類發現了,一般認為是17世紀的凱西尼或羅伯特•胡克發現的,也就是說,這個巨大的風暴已經在木星大氣層中存在了幾百年。大紅斑有三個地球那麼大,其週邊的雲系每四到六天即運動一周,風暴中央的雲系運動速度稍慢且方向不定。因而雲帶之間常形成小風暴,併合並成為較大型風暴;2000年,天文學家透過哈勃望遠鏡發現大紅斑以南形成一個小白斑,至2006年初開始跟大紅斑相同之顏色,目前已有大紅斑的一半大小,在木星自轉中隨大紅斑之後。兩紅斑每兩年擦身而過一次。2006年7月兩紅斑擦身而過;但沒有正面衝突,使得大紅斑“吃掉”小紅斑。有科學家預計未來將有可能發生兩紅斑合併的狀況。 木星的光環 光環系統是太陽系巨行星的一個共同特徵,主要由細小的石塊和雪團等物質組成。和絢爛多姿的土星光環相比,木星的光環則顯得黯淡了很多,但也可以分成四圈。木星的光環很難觀測到,人類直到1979年旅行者一號飛臨木星系的時候才發現木星環的存在。 木星的磁場極光是在木衛三的磁氣圈產生的引力影響下形成的木星具有比地球強大得多的磁場,它的磁層向太陽相反方向可延伸達6億5千萬千米,甚至超過土星的軌道。而面向太陽方向也有數百萬千米厚。因此木星的衛星全都位於它的磁層之中,這或許正是造成埃歐表面許多活動的原因。類似地球的範艾倫輻射帶,伽利略號的大氣探測器在木星環與高層大氣之間新發現一個強幅射帶,比範愛倫輻射帶強10倍左右,其中有的高能氦離子。 跟地球一樣,木星的兩極也有極光,這有認為是從木衛一上火山噴發出的物質沿著木星的磁場線進入木星大氣而形成的。 木星輻射能量 木星向外輻射能量,比起從太陽處收到的來說要多。木星內部很熱:內核處可能高達20,000開。該熱量的產量是由開爾文-赫爾姆霍茲原理生成的(行星的慢速重力壓縮)。(木星並不是像太陽那樣由核反應產生能量,它太小因而內部溫度不夠引起核反應的條件。)這些內部產生的熱量可能很大地引發了木星液體層的對流,並引起了我們所見到的雲頂的複雜移動過程。土星與海王星在這方面與木星類似,奇怪的是,天王星則不。木星與氣態行星所能達到的最大直徑一致。如果組成又有所增加,它將因重力而被壓縮,使得全球半徑只稍微增加一點兒。一顆恒星變大只能是因為內部的熱源(核能)關係,但木星要變成恒星的話,品質起碼要再變大80倍。 木星大紅斑 木星表面的大多數特徵變化倏忽,但也有些標記具有持久和半持久的特徵,其中最顯著最持久,也是人們最熟悉的特徵要算大紅斑了。大紅斑是位於赤道南側、長達2萬多公里、寬約1.1萬公里的一個紅色卵形區域。 有人認為是大紅斑中上升氣流形成的雲中放電現象。美國馬里蘭大學的一位名叫波南貝 羅麥的 博士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在一隻長頸瓶中放上木星大氣中存在的一些氣體,如甲烷、氨、氫等,對這些氣體施加電火花作用,結果發現原先無色的氣體變成雲狀物,一種淡紅色的物質沉澱在瓶壁上。這個實驗為人們解開大紅斑顏色之謎似乎提供了某種有益的啟示。相當一部分天文學家認為,磷化物可以說明大紅斑的顏色。有人認為木星的大氣又密又厚是大紅斑長壽的主要原因,但這只是一種猜測。大紅斑和木星上其他卵形結構的長壽,主要包含兩個問題:一個是這些斑狀結構必須是穩定的,不然它們只能存在幾天;另一個就是能源問題,一個穩定渦流如果沒有能源維持,很快就會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