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需!南宋哲學家朱熹是哪裡人??@

2011-03-05 7:20 pm
可以給我喜熹詳細ㄉ資料ㄇ??
要詳細~^.^
!!不要給我廢話!!=.=~
謝啦~~@@
更新1:

可以長一點ㄇ??人家需要粉詳細ㄉ說明~^^ ~=.=@@= = = = = = = =~

回答 (5)

2011-03-05 11:12 pm
✔ 最佳答案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C%B1%E7%86%B9

朱熹(1130年10月22日-1200年),江南東路徽州婺源人。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雲谷老人,諡文,又稱朱文公。南宋理學家,理學集大成者,尊稱朱子。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在中國,有專家認為他確立了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1]。家境窮困,自小聰穎,弱冠及第,中紹興十八年進士,歷高孝光寧四朝。於建陽雲谷結草堂名「晦庵」,在此講學,世稱「考亭學派」,亦稱考亭先生。承北宋周敦頤與二程學說,創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學風,稱為理學。其著作甚多,輯定《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四書作為教本。

朱熹系茶院府君九世孫[2]。原籍徽州婺源縣(今中國江西婺源縣),宋建炎四年庚戌(1130年)九月十五日午時誕生於福建尤溪鄭氏草堂。五歲入小學,誦《孝經》[3],十八歲舉建州鄉貢,十九歲登王佐榜進士,紹興五年十月以煥章閣待制兼侍講[4],紹興二十年(1149年)春,回鄉省墓,並贖回質田百畝,充作茶院朱氏的祭田[5],二十二歲授左迪功郎,初任泉州同安縣主簿,為官四十八年中,先後任地方官九年,到朝廷任侍講官四十天,官至直寶文閣待制,封婺源開國男,食邑三百戶,兼秘閣修撰等職。生三子:塾、野、在;女五人。慶元六年庚申(1200年)三月初九午時病逝於建陽考亭之滄州精舍,壽七十一歲。嘉定二年詔賜諡曰「文」(稱文公),累贈太師,追封信國公,後改徽國公,從祀孔子廟。明朝通稱先儒朱子,崇禎十五年因詔位居七十二子之下,漢唐諸儒之前,特稱大賢朱子,清康熙五十一年詔升大成殿配享位列孔門十哲之次。朱熹曾在嶽麓書院講學,使書院被譽為「瀟湘洙泗」;他也重建了白鹿洞書院,邀請了呂祖謙、陸九淵等學者講學。朱熹把《大學》重新整理,認為「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6]將《論語》跟《孟子》,以及《禮記》一書中的兩篇《大學》、《中庸》,合訂為一部書,定名「《四書》」。《四書》遂與《五經》合稱為《四書五經》,宋朝以後《四書》的地位逐漸超越傳統儒家的《五經》。朱熹發揚《大學》中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成為後世學者必宗的追求。明代學者薛瑄說: 「自考亭以還,斯道已大明,無煩著作,直須躬行耳。 」清代理學家陸隴其更以朱熹的是非為是非,認為「宗朱子者為正學,不宗朱子者即非正學。……今有不宗朱子之學者,亦當絕其道,勿使並進」。不過,即使朱熹在學術上被提升到如此崇高的地位,在野史裡他也有一些令人非議的事蹟。宋人葉紹翁的《四朝見聞錄》評他:「虐待老母。不孝其親;與尼偕行,誘之為妾;開門授徒。厚素來;四方饋賂,動以萬計。」「不孝其親」中說朱熹有好米不給母親吃。

2011-03-05 15:13:24 補充:
朱熹相信風水的「山環水抱」、「藏風聚氣」之說[8],他還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卜其宅兆,卜其地之美惡。地之美則神靈安,其子孫盛。」朱熹的學生蔡元定,亦精於風水,二人常相互討論。朱熹父親的墳墓曾三次遷移,其母墳(葬於寒泉嶺,稱「仰天湖穴」)、妻墳、長子朱塾墳(葬於大同山,稱「龍湖穴」),自己的墳地(朱熹及其夫人合葬於黃坑九峰山,稱「風吹羅帶穴」),都是他自己親自選的。

2011-03-05 15:13:40 補充:
洪邁《夷堅志》中描述,他在任提舉浙東刑獄的時候,與當時的台州知州,也是著名學者唐仲友起了糾紛,雙方並且上奏朝廷互控。朱熹後來得知唐仲友相當欣賞當時江南一帶著名的營妓嚴蕊後,就把嚴蕊抓起來,試圖屈打成招,羅織對唐仲友不利的口供,不料嚴蕊寧死不屈,朱熹莫可奈何。這件事因為鬧得很大,使得後來朱熹和唐仲友雙雙去職。更有野史《二刻拍案驚奇》認為朱熹是為了爭奪嚴蕊不成才扯出這些風波的,這是反理學的表現。而根據今天學者束景南教授則認為唐仲友確乎有貪污罪行,《夷堅志》中的情節很多是虛構的,但仍未有足夠證據證明嚴蕊之事純屬虛構。

2011-03-05 15:14:09 補充:
事實上朱熹本人在訟案上,實有極大偏見,他給皇帝上奏書說:「凡有獄訟,必先論其尊卑、上下、長幼、親疏之分,而後聽其曲直之辭。凡以下犯上,以卑凌尊者,雖直不右;其不直者,罪加凡人之坐。」以下犯上,以卑凌尊者,是朱熹本人難以理解的,戴震稱此為「以理殺人」。

朱熹所撰的史學著作不多,朱熹及其門人趙師淵編著《資治通鑑綱目》,共59卷。本書不能算是偉大的歷史著作,因為朱熹不過是修訂了司馬光的正統觀,加入了濃厚的道德信念和解釋,不承認王莽政權,於三國尊蜀為正統。全書以綱目為體,創造了一種新的史書體裁,但是他並沒有做原始材料的收集與裁定,所以連一般歷史家所作的初步工作也沒有。

2011-03-05 15:14:24 補充:
朱熹的母親為歙縣縣城人, 父親朱松曾在歙縣城南紫陽山老子祠讀書,入閩任政和縣尉自署「紫陽書堂」,以「紫陽」各其居,朱熹亦題名其書房為「紫陽書房」。學者因而稱朱熹為「紫陽先生」,稱其學派為「紫陽學派」。
2011-03-09 8:14 am
熹 意義為 微明 晦 意義為 昏暗兩個字互為反義而朱熹原本字元晦 "其後,以元為四德之首,不敢當,遂更名仲晦。"由於 仲 在排行中有第二 的意義(伯仲叔季) 將元 改為仲 以示謙退朱熹字號集錄   朱熹,字元晦,後改字仲晦。初名沋郎、沈郎、沈溪;小字季延、五二、五二郎。自號晦翁、洞主晦翁、晦庵、仲晦父、仲晦甫、晦庵通叟、白鹿洞主、雲壑老人、仁智堂主、牧齋、拙齋、茶仙、雲穀壑吏、雲台真逸、雲谷老人、紫陽雲谷老人、雲谷晦庵老人、晦庵病叟、雲台外史、雲臺子、乙己雲臺子、雲台隱吏、嵩高隱吏、鴻台外史、鴻慶外史、滄洲病叟、滄洲釣叟、翁雲台隱吏、空同道仕鄒等。沋郎 據《福建通志》列傳卷十二記載:“熹以建炎四年九月十五日午時于尤溪之寓舍,故幼名沋郎。” 沈郎 朱熹小名(乳名)沈郎,本名沈溪。民國《建甌縣誌》卷七《名勝》記載 按文公生於尤溪鄭氏義齋,尤溪本名沈溪,為避王審知諱,更名尤溪,故文公小名沈郎。" 季延 朱熹又小字季延,因南劍又名延平,而尤溪隸屬延平。清人毛念恃在《紫陽朱先生年譜》中曰:"文公名沈郎,小字季延,皆志其地也。"季延之"季"為在兄弟輩中排行居四或最幼者的稱謂。 五二、五二郎 朱熹在同輩中排行五十二,故又乳名五二、五二郎。民國《崇安縣誌》卷二十二《儒林》記載:"江永《朱子世家注》:小名沈郎,字季延,行五二。"民國《尤溪縣誌》記載:"五二郎,文公乳名。" 元晦 朱熹原字元晦,是其老師劉屏山所命。朱熹在《跋家藏劉病翁遺帖》中曰:"熹字元晦,亦先生所命,其祝詞具在,以非臨終手筆,別附他卷。" 仲晦 明人戴銑在《朱子實紀》卷十《贊述》中說:"其後,以元為四德之首,不敢當,遂更名仲晦。" 仲晦父、仲晦甫 朱熹在其序跋和論著中數次署稱"仲晦父"、"仲晦甫"。 晦庵 孝宗乾道貌岸然六年(1170年),朱熹41歲,在福建建陽蘆峰山的雲穀築有寒泉精舍,自題為晦庵。 雲谷老人 清康熙《武夷山志》卷十六《名賢》記載:"(朱熹)嘗建廬于建陽蘆峰山之雲穀,曰'晦庵',因以自號,遂稱雲谷老人。" 雲谷晦庵老人 朱熹在建陽蘆峰山谷居住時,亦雲谷晦庵老人。 晦翁 朱熹在淳熙元年(1174年)始署"晦翁",時年45歲。其後至死,在其序跋和論著中署"晦翁"二十餘次。 洞主晦翁 朱熹在《白鹿洞賦》中撲克稱"洞主晦翁"。 晦庵病叟 朱熹在《周深父更名序》中自署"晦庵病叟"。 雲壑老人 因雲壑與雲谷有關,朱熹在為宋人沈舜卿所書的陶淵明《歸去來辭》上署名"雲壑"。明人晏寧在《題晦庵翰墨卷後》中曰:"不曰晦庵而曰雲壑者,時築室于建陽蘆峰之巔,號曰雲谷,蓋在紫陽書堂之後,自創草堂而匾曰晦翁,亦曰雲壑老人 白鹿洞主 朱熹在《白鹿洞賦》中自署"白鹿洞主"。 仁智堂主 朱熹在《武夷圖序》中自署"仁智堂主"。
參考: 賽諸葛BOSS的智慧
2011-03-05 11:57 pm
朱熹(1130年10月22日-1200年),江南東路徽州婺源人。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雲谷老人,諡文,又稱朱文公。南宋理學家,理學集大成者,尊稱朱子。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在中國,有專家認為他確立了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1]。家境窮困,自小聰穎,弱冠及第,中紹興十八年進士,歷高孝光寧四朝。於建陽雲谷結草堂名「晦庵」,在此講學,世稱「考亭學派」,亦稱考亭先生。承北宋周敦頤與二程學說,創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學風,稱為理學。其著作甚多,輯定《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四書作為教本。

生平
朱熹系茶院府君九世孫[2]。原籍徽州婺源縣(今中國江西婺源縣),宋建炎四年庚戌(1130年)九月十五日午時誕生於福建尤溪鄭氏草堂。五歲入小學,誦《孝經》[3],十八歲舉建州鄉貢,十九歲登王佐榜進士,紹興五年十月以煥章閣待制兼侍講[4],紹興二十年(1149年)春,回鄉省墓,並贖回質田百畝,充作茶院朱氏的祭田[5],二十二歲授左迪功郎,初任泉州同安縣主簿,為官四十八年中,先後任地方官九年,到朝廷任侍講官四十天,官至直寶文閣待制,封婺源開國男,食邑三百戶,兼秘閣修撰等職。生三子:塾、野、在;女五人。
明朝通稱先儒朱子,崇禎十五年因詔位居七十二子之下,漢唐諸儒之前,特稱大賢朱子,清康熙五十一年詔升大成殿配享位列孔門十哲之次。朱熹曾在嶽麓書院講學,使書院被譽為「瀟湘洙泗」;他也重建了白鹿洞書院,邀請了呂祖謙、陸九淵等學者講學。朱熹把《大學》重新整理,認為「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6]將《論語》跟《孟子》,以及《禮記》一書中的兩篇《大學》、《中庸》,合訂為一部書,定名「《四書》」。《四書》遂與《五經》合稱為《四書五經》,宋朝以後《四書》的地位逐漸超越傳統儒家的《五經》[7]。朱熹發揚《大學》中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成為後世學者必宗的追求。明代學者薛瑄說: 「自考亭以還,斯道已大明,無煩著作,直須躬行耳。 」清代理學家陸隴其更以朱熹的是非為是非,認為「宗朱子者為正學,不宗朱子者即非正學。……今有不宗朱子之學者,亦當絕其道,勿使並進」。不過,即使朱熹在學術上被提升到如此崇高的地位,在野史裡他也有一些令人非議的事蹟。
朱熹所撰的史學著作不多,朱熹及其門人趙師淵編著《資治通鑑綱目》,共59卷。本書不能算是偉大的歷史著作,因為朱熹不過是修訂了司馬光的正統觀,加入了濃厚的道德信念和解釋,不承認王莽政權,於三國尊蜀為正統。全書以綱目為體,創造了一種新的史書體裁,但是他並沒有做原始材料的收集與裁定,所以連一般歷史家所作的初步工作也沒有[12][13]。
2011-03-05 10:48 pm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5/55/55z/55z04/55z0425.htm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遯翁等,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為紹興十八年(1148年)進士,後任泉州同安縣主簿。任滿之後,朝廷令他監潭州南嶽廟,其間致力於著述和講學。淳熙五年(1178年),任南康軍知軍,仍注意與士子論學,並訪得白鹿洞書院舊址,奏請予以復修。此後,歷任提舉江西常平茶鹽公事、提舉浙東常平茶鹽公事等。光宗繼位,他歷任漳州知州、秘閣修撰、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撫使。寧宗繼位,他因宰相趙汝愚的招攬,為煥章閣待制兼侍講。慶元二年(1196年),韓侂胄為相,朱熹被彈劾去職,進而被列為「偽學逆黨」,慶元六年(1200年)病死。朱熹一生著述繁富,著名而影響最大的是《詩集傳》和《四書章句集注》。它們成了後來歷朝學子必讀的教科書。朱熹學說的核心就是一個「理」字,他認為:「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都無該載了。」朱熹強調「格物致知」,即窮天理、明人倫、講聖言、通世故。他把傳統的綱常加以理論化和通俗化,認為「三綱五常」應是社會的最高道德標準,並且認為這是永存而不滅的。這套學說對專制主義和帝皇權力的強化有很大的作用,後來成了統治者的正統理論,影響深遠而巨大。他的學說源自北宋的程顥、程頤,故學術界常以「程朱學派」稱之。





2011-03-05 7:27 pm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南宋江西婺源人


收錄日期: 2021-04-20 00:16:1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305000016KK0247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