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一切事1心為前導,心為主使,由心所作成。假使人以穢惡的心,不論語言或行動,苦惱就追隨著他,如輓車的牛,車輪隨足蹄。1諸法或一切法,新譯為一切事。二一切事心為前導,心為主使,由心所作成。假使人以清淨的心不論語言或行動,安樂隨著他如影隨形。三「他人罵我、打我、擊敗我、掠奪我;」如果人懷怨恨,怨恨不能息減。四「他人罵我、打我、擊敗我、掠奪我;」如果人不懷怨恨,怨恨自然息滅。
五在這世界上,決不能以怨恨止息怨恨,唯獨無怨恨才可以止息,這是永恆(不變)的真理1。1原義古昔法,即自古以來的真理,所以新譯為永恆(不變)的真理。(註:無法以血洗淨血)六他們1不了悟:「我們因這(諍論而)毀滅;」假使他們了悟,爭論自可停息2。1他們:只譯論或異執的人。2這首揭頌的起因:佛住橋賞彌城時,比丘僧團因廁所蓄水,合法不合法,而起很大的靜執,後來如法制止。詳見巴利M. ǀǀǀ. P.154;Jāt. ǀǀǀ. P.488 Mv.P.349.及漢譯四分律「拘睒彌腱度」;十誦律「俱舍彌法」。七住在(不清淨的現實)觀為清淨1,不防護種種感覺器官2,飲食不節量,怠惰、不勤勉3,實為惡魔4所制伏,如風吹倒弱樹。1原句義為「住淨觀」,即住於不清淨視為清淨,也就是尋求生活上的欲樂。 2諸根(五根或六根),新譯為種種感覺器官。3佛學名詞為懈怠、不精進。4惡魔:指人自心中的煩惱。八住在(不清淨的現實)見為不清淨1,善能防護種種感覺器官,飲食知定量,有信心、勤勉2,
不受惡魔所制伏,如風不能搖撼山巖。1原句義為「住不淨觀」。2佛學名詞為信、精進。九雖然穿著袈裟1,不除滅濁穢,缺少自制和真實2,不應穿著袈裟。1袈裟:巴kāsāya或kāsāva;梵語kasaya,義為雜色衣、壞色衣,即出家人的法衣。2dana調御、調伏、訓練,新譯為自制。sacca真實、諦、真理。一○棄除濁穢,善守持諸種戒律,有自制和真實,應確穿著袈裟。一一真實認為不真實1,不真實認為真實,是邪惡思想2的境界,不能到達真實。1sāra堅、實、真、精.真實、真髓、精要、樹的心果的核等義。asāra義與上相反。2邪思惟。一二真實認為真實,不真實認為不真實,是正確思想1的境界,能夠到達真實。1正思惟。
一三葺草蓋屋粗陋,為雨浸漏;未(經)修養的心,為貪欲穿透。一四葺草蓋屋精密,雨不能浸漏;已(經)修養的心不為貪欲入侵。一五作惡的人,今世憂悲來世憂悲,兩處憂悲,見自己污穢的行為,他憂悲、他苦惱。一六行善的人,今世喜悅。來世喜悅,兩處喜悅,見自己清淨的行為,他喜悅、他極喜悅。一七作惡的人,今世苦惱,來世苦惱,兩處苦惱。悲歎「我做了惡,」墮落地獄1更苦惱。1原文義為惡趣,或惡處。(註:可指三惡道)十八行善的人,今世歡喜,來世歡喜,兩處歡喜,歡說「我修了福,」
往生天界1更歡喜。1原文義為善趣,或善處。一九雖多讀誦聖典,不實踐,是放逸人;譬如牧者數他人的牛隻,不入修行人的行列1。1原句為「不是沙門分」。二三智者常堅忍,勇猛修習禪定1,
解脫束縛2,獲得無上的安穩涅槳3。1禪定:靜慮,默想,沉思。2解脫煩惱的束縛。3安穩涅槃:安靜最快樂的境界。(註:此等境界不能以言語恰當表達)
二九在放逸人中不放逸,在眾人睡眠申能(獨)醒寤;智者譬如良馬,棄羸馬在後(而前行)。三○摩伽婆1天因為不放逸,得為諸天中的最高者。人人(都)讚美不放逸;常責難放逸的人。1摩伽婆(Maghava)即帝釋(Sakka),為三十三天的主。三一修行僧1喜樂不放逸,畏懼放逸;譬如火焰,燒盡大小的繫縛2。1原文為比丘。2粗細種種的煩惱。三二修行僧喜樂不放逸,恐怖放逸;
既然已近涅槃1,決不退轉。1涅槃.解脫煩惱安樂的境界。三五善制御輕躁的、難捉摸的、隨從欲愛活動的心;已經制御的心,能引至安樂。三六應防護極難察見的、極微細的、隨從欲愛活動的心;智者已經防護的心,能引至安樂。三七制御獨行遠去的、無形跡的、隱藏於胸窟的心;能制御的人,解脫魔王的束縛。
三九心離貪著,思慮不(受)擾亂超越善福、罪惡,覺者沒恐怖。四○四三善不是由父母所為,
也不是由親族所為。心向於正直,行善為福更大。四四誰能征服大地1、閻魔界2、天界?誰能善說真理的語言3,如熟練的花匠採集眾花?1Paṭhavī,地、大地、土地。這襄的大地,依巴利「法句(經)註」(Dhammapadaaṭṭhakathā)的解釋,指人、餓鬼、畜生的三類。2Yamaloka閻魔界,指地獄。3真理的言語,即法句(Dhammapada)。
2011-03-08 12:29:49 補充:
人死後只有一次機會,這不是宇宙法則
是依不同做為而有不同報應
不斷不斷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