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 三國演義 > , 曹操 和 關羽 有甚麼恩怨 ?

2011-02-27 2:06 am
請問在 < 三國演義 > , 曹操 和 關羽 有甚麼恩怨 ?

回答 (3)

2011-02-27 7:01 pm
✔ 最佳答案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義薄雲天,為了保護劉備的妻子,不惜投降曹操。7@p9M
然而,一生奸險的曹操為了關羽竟然不斷用金錢和美女去拉攏。@B
但身在曹營心在漢的關羽依然毫無打動,更做出驚天地的過五關、斬六將,成為一時佳話。【雖然殺的都是無名將軍】

關羽自結識劉備桃園三結義後,一直跟隨在旁,從不離開。9D1b< font>
而而劉備攻打袁術之時亦命關羽同行,信任有加,而在曹操兵臨城下之時,關羽亦是鎮守下邳的大將。
劉備第一大將兼軍師,在當時的關羽是當之無愧。
而劉備在投靠曹操之時,曹操在眾官之前炫耀比獻帝更厲害之時,關羽亦有想出手的表現,只因劉備阻止而已。
可見,關羽對曹操並沒什麼好感,而殺曹操亦是出於義憤填膺。
在性格方面,關羽是一位重情義,重信義的人,劉關張結義之時曾說:『不教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教同年同月同日死!』
這番說話不是每一人都有膽量道出,特別是古代的封建社會---言出必行。
而關羽投降曹操的關鍵在於那三條盟約:
一:關羽是投降於漢朝,而不是投降曹操成為私人部曲。
二:要保護好劉備的兩位妻子。
三:只要打聽到劉備的消息後,不論在何地、何時,立即離開。而曹操的回應是:
一:曹操認為投降漢朝亦即是投降在他之下,他已經控制獻帝,這不是問題。二:曹操更加覺得不是問題,在古時將軍遇害大多數都是禍不及兒女的,陳宮正是一個好例子。
三:曹操認為這一個比較有問題,如果當得知劉備在那的時候就立即離開,那跟沒投降沒什麼分別。
而張遼即打算以物質來打動關羽。

<<<<<<<<<<以上的是節錄版>>>>>>>>>>
更詳細資料可在此找到:http://chistory.org/cgi-bin/topic.cgi?forum=80&topic=258
2011-03-02 4:36 am
恩: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義薄雲天,為了保護劉備的妻子,不惜投降曹操。7@p9M
然而,一生奸險的曹操為了關羽竟然不斷用金錢和美女去拉攏。@B
但身在曹營心在漢的關羽依然毫無打動,更做出驚天地的過五關、斬六將,成為一時佳話。【雖然殺的都是無名將軍】

關羽自結識劉備桃園三結義後,一直跟隨在旁,從不離開。9D1b< font>
而而劉備攻打袁術之時亦命關羽同行,信任有加,而在曹操兵臨城下之時,關羽亦是鎮守下邳的大將。
劉備第一大將兼軍師,在當時的關羽是當之無愧。
而劉備在投靠曹操之時,曹操在眾官之前炫耀比獻帝更厲害之時,關羽亦有想出手的表現,只因劉備阻止而已。
可見,關羽對曹操並沒什麼好感,而殺曹操亦是出於義憤填膺。
在性格方面,關羽是一位重情義,重信義的人,劉關張結義之時曾說:『不教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教同年同月同日死!』
這番說話不是每一人都有膽量道出,特別是古代的封建社會---言出必行。
而關羽投降曹操的關鍵在於那三條盟約:
一:關羽是投降於漢朝,而不是投降曹操成為私人部曲。
二:要保護好劉備的兩位妻子。
三:只要打聽到劉備的消息後,不論在何地、何時,立即離開。而曹操的回應是:
一:曹操認為投降漢朝亦即是投降在他之下,他已經控制獻帝,這不是問題。二:曹操更加覺得不是問題,在古時將軍遇害大多數都是禍不及兒女的,陳宮正是一個好例子。
三:曹操認為這一個比較有問題,如果當得知劉備在那的時候就立即離開,那跟沒投降沒什麼分別。
而張遼即打算以物質來打動關羽。怨:關羽在守裹陽時就是因曹操加孫權聯合打敗
2011-02-27 9:31 pm
關羽敗於曹操被俘,曹操對其賞識,想留為己用,故向其封侯,不過關羽義字當頭,仍然心向劉備,最後離開曹營重投劉備。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2/25/25z/25z04/25z0432.htm


圖片參考:http://www.chiculture.net/0416/html/b10/images/b10_09.gif




義冠群英關羽(公元?~219年),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省臨猗縣臨晉鎮)人,與張飛一起追隨劉備,三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公元200年他被曹操俘虜,但絲毫不貪圖富貴,很快回到劉備身邊。後世民間藝人對他特別欽佩,所以創造出桃園結義、溫酒斬華雄、約三事、掛印封金、過五關斬六將等一系列故事,讚美他的武勇與義氣。

圖片參考:http://www.chiculture.net/0416/picture/0416pic10480.jpg


收錄日期: 2021-04-20 00:09:4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226000051KK0108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