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推行背景
西漢有鑑於秦亡經驗,遂在政策上採取道家「無為而治」的理念,在對內注意興修水利,減免賦稅,為恢復農業發展創造條件;對外則和親匈奴,維持邊區和平。漢朝這一系列政策大體維持了一時和平,但亦引致一系列問題,對內的輕徭薄賦政策,令地方上一些豪強勢力日大,形成土地兼併;對外則匈奴侵略日頻,威脅邊區和平。漢高祖死後,繼位的太子惠帝因受到呂后的刺激,不理政事,也形成了呂后專權的局面。惠帝死後,呂后連立兩傀儡皇帝,這種局面一直到呂后死後才告消滅。
含義
莊子主張「無為而治」,反對用任何手段治理百姓,其政治原則是純任自然,返樸歸真,順乎民情,行不言之教,使教化普及,人民無欲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莊子又認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自已應先安立己道,然後才去扶助別人建立道德。治理天下時應心情淡泊,順應本性,無所偏私,天下自然太平。同時,由於古今情勢不同,禮義法度隨時會變,所以仁義是先王暫時的治理工具,不可執守久居。
「無己」有兩個含義,一是精神自由,一是排除個人成見,一切順應自然,是屬於無為範疇的。無己即可理解為無為,也即順應自然而為。莊子說經商的宋人根據自己戴帽子的習慣,就臆斷越人也戴帽子,於是去越國做帽子生意,結果陪了大錢;惠子抱著大瓠只能做瓠的成見,只好把辛辛苦苦種成的大瓠雜碎丟掉;善制不龜手藥的宋人囿於世代以藥塗手,漂洗絲絮的成見,不知道把這種藥用在更有價值的地方。可以說這三個人都是「有己」,一但有己,就無法順應自然,只有無己的至人,才能乘天地之正,禦六氣之辯。才能順應自然,無往而不成功。可見莊子批評的三個人都是因為懷有個人成見,辦事不能順應自然。
成效
令國家富強
政治上,政府對人民不加干涉,人民沒有痛苦,社會自然安定,國家可以大治
-國家小,人民少,人民不必冒生命危險遠徒地方。
-大幅減稅 >生活負擔減輕
-不打仗 >百姓生活穩定
-邊境防守 > 邊境不被異族侵略
-農業不受國家的規定限制,生產方式自由
弊處
1.貧富懸殊
2.地方勢力坐大,因為無為而冶的關係,社會的階層不受政府控制
3.土地兼併嚴重,原因同上
具體內容
首先,採取「郡國制」,郡縣和封國並存。皇帝分封侯國和王國,其中侯國只享有封地內的稅收無軍事和行政權並受郡的管轄,而王國則擁有獨立的政治和軍事權力。另外,對內注意興修水利,減免賦稅,為恢復農業發展創造條件;對外則和親匈奴,維持邊區和平。漢朝這一系列政策大體維持了一時和平,但亦引致一系列問題,對內的輕徭薄賦政策,令地方上一些豪強勢力日大,形成土地兼併;對外則匈奴侵略日頻,威脅邊區和平。
在執行這些政策之餘,漢高祖也對在楚漢相爭中有大功的異姓諸侯王們起了猜忌之心。韓信就是在這時候被蕭何用計被呂后處死,隨後彭越、英布等人也相繼被鏟除。異姓諸侯王幾乎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劉姓諸侯王。劉邦在白馬之盟上對眾人說了一句話:「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