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名稱是怎麼來的

2011-02-25 7:25 am
台灣名稱是怎麼來的?

回答 (4)

2011-02-25 9:10 pm
✔ 最佳答案
若果是指「台灣」此名的話,就是本為閩南話「大員」的北京話讀法。

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1/56.htm

「台灣」名稱的由來
荷人佔據台灣是從一六二四年八月二十六日登陸台南安平地方,該地名依原住民稱為 荷蘭人統稱Taioan,漢人依此稱「大員」,記住這是用洛河語發音,而非北京話,荷人據台期間(一六二四~一六六二年)在大員廣場上絞刑台旁,設立一公稱處,它是專門針對長度、重量、土地丈量引起問題的仲裁機構,十分權威。又因為漢人從中國帶來的度量衡並不一致,各地對長度、重量的認知均有差異,毫無標準可言。荷人於是規定大員尺是一尺十寸,大員斤一斤十六兩,土地以「甲」為計算單位。公稱處除了仲裁機構外也是檢查機構,各地使用度量衡需經公稱處檢驗合格方可使用。
荷蘭人也帶來以「甲」為單位的地積制度,所以台灣測量土地的尺度和中國不同。中國自古以弓測量土地,稱之為「畝」,而在台灣的荷蘭人是以戈測量土地,以二十五戈四方叫「甲」(morgan)。中國田以畝計,六尺為一弓,二百四十弓為一畝。台灣田以甲計,每甲東西南北各二十五戈,每戈長一丈二尺五寸,一甲計約內地十一畝三分一釐零。「甲」一直沿用到今日,相等於西洋的0.96992公頃(hectare),大約為今日中國的14.549市畝(15.786舊畝),日本的一町步或2934坪。
荷蘭人在大員的公稱處成為度量衡的權威,以此為交易的準繩,稱為大員尺、大員斤。在中國沿海的商人對外交易若以大員尺斤為計算標準,可免去不少的麻煩,尤其是與外地人交易時比較有公正性,大家也樂於使用。久而久之「大員」的涵義已從局部指今日「台南地區」擴張到泛指使用大員尺、大員斤的荷蘭佔領地區,如台南、鳳山、滬尾、雞籠。
荷蘭人敗退離台之前,大員尺、大員斤除了在全台南北各地使用外,更漸漸擴大到中國沿海的外貿商界,所以中國沿海的人對使用大員尺的人很單純的統稱為「大員人」,同時對在海峽對岸的這島嶼稱為「大員」島。大員是以河洛話(閩南語)發音,若以今日的北京話就是「台灣」。這就是台灣名稱的由來。
2011-02-25 6:27 pm
如 超級柏元蟲 所言

發問前
可以先試著搜尋


因為這題目...
我個人回答許多次了
更別說還有其他的大大

2011-02-25 10:29:01 補充:
安倍昌浩 大

先弄清楚別人的發問
再來貼網路資料吧...
2011-02-25 7:41 am
台灣古代名稱

台灣的名稱在西方世界只有一個叫「Formosa」但是在中國的文獻上卻有許許多多的名稱。最古老的名稱如記載在前漢書中的「東鯷」,臨海水土志的「夷州」,隋書的「流求」等。
這些古代的名稱檢討如下:
一. 東鯷:在二千年前,漢朝的「前漢書地理志」中記述: 「會稽海外有東鯷人,分為二十餘國,以歲時來獻見…」所以有部份學者 推測這個「東鯷」就是台灣。 但我們以現代的觀察,二千年前的中國是以中原即在黃河流域的長安、洛陽為主要活動區,漢朝對華南勢力僅及長江下游而已。若要到更南的福建、廣東是很希罕的,若要橫渡大海到台灣更是困難重重。所以古代漢人當他們到達長江下游並見到海洋時,把所能看到的島嶼一概稱為「東鯷」。所以東鯷是泛指海上的眾多島嶼,所以稱有二十餘國,依此可証東鯷單指是台灣的論點是不正確的。
二. 夷州:在三國時代吳國丹陽太守的「臨海水土志」中曾記戴「夷州在浙江臨海郡的東南,離郡二千里,土地無霜雪,草木不枯,四面皆山,眾山夷所居。山頂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部落間互不相屬,各號為王,分劃土地、人民……種植五榖,釀粟為酒,魚肉亦多。善織細布,喜在布上刻圖紋飾……」。但是「夷州」這個名稱在中國古代是屬於不能確定倒底是指何處的名稱如「亶州」。在吳志孫權傳說:「夷州亶州在海中,長老傳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將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及仙藥,止此不還…」。從上可知在三國時的夷州並不是單指台灣,況且在山海經中「甌在海中閩在海中」就解釋清楚當時從長江流域到福建是要乘船。所以夷州極可能是對散居於華南沿海各島。
三. 流求:到了隋朝時,隋煬帝派遣朱寬、陳稜率軍至流求並把數千名男女捕回中國。 在隋代的琉求又稱?求,可能是指今日的沖繩群島(即琉球群島),它極有也將台灣的北部含括在內。
以上是古代中國對台灣可能名稱。由以上名稱之分析可知當時對台灣所知是一片空白。如果將古時中國與台灣強湊在一起,大概是屬於有政治企圖的人所聯想的講法。
2011-02-25 7:29 am
"大員"的台語發音
再換成中文字

大員是明朝時稱台灣台南


收錄日期: 2021-04-20 00:04:4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224000016KK0910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