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1. 班固的評價是認為漢武帝在文教方面有重大貢獻。正如資料一所說,漢武武帝在位期間,雄才大略,登位後一改漢初的無為而治的政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改變漢初高職被功臣、軍人壟斷的局面,建立士人政府。漢武帝大量提拔研習儒家經典的讀書人成為中央或地方的官吏。其中公孫弘更以儒生的身份為相,打破了漢初非有功不得封侯,非封侯不得拜相的傳統。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立察舉制度。根據《漢書‧武帝本紀》「不舉考,不奉詔,當以不敬論。不察廉,不勝任也,當免」所記,郡國每年必須察舉孝子、廉吏各一人,量才授官。武帝又在京師興辦太學,設立《詩》、《書》、《禮》、《易》、《春秋》五經博士,專門教授五經,其他思想家派的博士則一律遣散。又採納公孫弘的建議,選拔地方上優秀青年五十人為博士弟子員,跟隨五經博士學習,成績優異的可以充任郎官。這些操施均令儒學大興,故班固認為武帝在文教方面的貢獻「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 2. 司馬光對武帝的評價是貶的。司馬光認為武帝的過失與秦始皇沒有太大的分別,同樣是「窮奢極欲、繁刑重歛、內侈宮,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漢武帝好大喜功,貪玩心重,曾不理會群臣反對,從國家財政中批撥大筆資金建築上林苑,並隆重剪綵。他在位十幾年,「處事四夷,內興功利」,曾經多次發動與匈奴的大型戰爭,又征伐兩越,通西南夷,穿東夷,經營西域,耗費不少人力物力。另外,武帝巡遊無度,在位五十四年間,其中有二十八年有出巡外地,有時一年不止巡遊一次。武帝為人疑心重,又迷信鬼神,尤其畏忌有人以邪術咒詛他,最終被方士利用,引發「巫蠱之獄」,因罪而死的人達數萬人。 3.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君主之一,後世提起中國的盛世,必言漢武。他為漢朝帶來了前所未見的盛世,亦擁有相當多後世稱頌的政績。首先,漢武帝「獨尊儒術」,把儒家思想作為統一的指導思想。從而,儒家思想成為漢以後二千年間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儒家提倡仁義、忠孝、及積極用世的精神深入民心,歷百代而不衰。士人政府的形成令文人仕途開放和文治增強,使國家政權中的文化素質提升。新經濟政策亦令國庫充實,達到「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的效果。另外,由是國庫充實,經濟實力增強,足以解決對外用兵及大型工程建設等各項開支。漢武帝可以藉此展開他南征北討、興革內政的事業,因此被後世讚頌其確立中國版圖,「中國之境,得武帝而後定」,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的盛世。縱然如此,漢武帝的施政亦有過失。在他晚年,西漢統治隱伏著危機。漢武帝的中央集權政策造成權力過份集中在皇帝身上,外戚和宦官便乘機擅權專政,埋下了戚宦干政的禍根。漢武帝推行新經濟政濟政策後,由於過度控制,利民的措施反成了擾民。嚴密的管制,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嚴重打擊了工商業的積極性,使經濟發展受到阻礙。「罷納百家,獨尊儒術」令諸子百家沉寂,使學術不能分途競進,令中國學術思想的發展走上較偏狹的道路,不利於中國文化的多元發展。雖然武帝在位期間犯下不少失誤,但他在晚年都自我反省,頒下「輪臺之詔」,承認自己的過失,故亦不失為一位明君。
2011-02-27 22:19:40 補充:
以上的回答我是使用原文,如果你的習作是要用譯文,請自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