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派別理論

2011-02-23 4:53 pm
請問瑜伽行中觀派,自續中觀派,應成中觀派,主要分別是甚麼?
更新1:

希望正覺同修會對淫欲的興趣不要再打擾公眾研究佛法哲理. 請 時空旅行君 自重, 自行刪除答案.

回答 (3)

2011-02-24 4:51 am
✔ 最佳答案
一般認為,佛教中觀學派在古代印度曾發展出三個主要流派,他們分別是:由清辨所創立的順經部行自續中觀派、由寂護所創立的順瑜伽行自續中觀派以及主要由月稱所創立的應成中觀派。這三派都共同起源于古印度佛教大師龍樹、提婆的根本中觀思想。中觀自續派建立理論的基礎,是把道果,也就是修行的途徑與成果,是建立在無我的利論上。中觀自續派人無我(補特伽羅無我)不存在著“常一自在”的我,這種空,是粗分的人無我(補特伽羅人無我)。由補特伽羅(人我)自立實有的不存在。在建立了粗細分的人無我與粗細分的法無我之後,中觀自續派的修行便是在以無我的空性斷除煩惱障與所知障。所謂的煩惱障,是指在對特伽羅人我的執著。所謂的所知障,是指在法我的執著。把所知障分為能所二取,粗分所知障是執著能所二取為異體,而細分所知障是執著蘊 等之法為諦實。藉這個理論,中觀自續派的修道,就是以斷除煩惱障與所知障,證得人無我與法無我為目層,把道之體性,分為三乘五道有很完整的修行次第。
中觀自續派的分支很多,由蓮花生大士靜命論師開始,中觀自續派便傳入西藏。 瑜伽行中觀自續派不許外境,而許自証分,贊成者如靜命阿?黎。?部行自?中?不 許自証而許外境由自相成就,如清辨菩薩。也有人說,如果如果與唯識宗相同,那就是瑜伽行中觀宗,如果如果贊成經部許極微積集為外境事,就是經部行中觀派。瑜伽行中觀自續派之下還分為相實派與相假派。一個思想體系太龐大了 , 無法其差異性敘說完 , 請自參考 :http://www.insights.org.tw/xoops/modules/articles/print.php?id=123
2011-03-07 6:01 pm

歡迎藏傳佛教的喇嘛仁波切與達賴喇嘛還俗, 這樣就不會敗壞佛門戒律。



性交易除罪化? 江宜樺:朝嫖娼都不罰規劃(2010/10/15 00:26)

原文網址: 性交易除罪化? 江宜樺:朝嫖娼都不罰規劃 | 頭條新聞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http://www.nownews.com/2010/10/15/91-2655144.htm#ixzz1FsEsuJJt

江宜樺14日前往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備詢,江宜樺強調,前行政院長劉兆玄在大法官第666號解釋宣告「罰娼不罰嫖」違憲之前,就已經擬定方向,加上人權保障推動小組日前作成「警察取締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第80條第1項案件,即所謂的罰娼不罰嫖,不計入績效;成年性工作者未除罪化前,建議司法院轉知各地方法院簡易法庭,考量處以符合比例原則的罰鍰,而非拘留」的建議,內政部目前規劃朝向「娼嫖都不罰」。



@@@@@@@@@@@@@@@@@@@@@@@@@@@@



佛印佛教網西藏密宗邪淫錄集錦


http://buddha-in.com/lama/dalai_1.jsp藏傳『佛教』達賴喇嘛說:

『在【無上瑜伽】中,有講到喝酒、吃肉的問題,而這是與男女結交有關系的。

其中談到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男女的結交問題,也就是雙身的問題。

以瑜伽者來講,如果他是男性,他所依的就是佛母,瑜伽者若是女性的話,那她所依的就是佛父。也就是說佛父佛母是互相依靠的。為什麼呢?

因為經由身軀的結交之後,粗分的意識和氣流會慢慢的緩和下來,漸漸的消失了!

而為了使達到最究竟的目的, 所以他必須產生大樂才有辨法,為了能【永恆的保持這個大樂】,所以他的【精液絕對不能漏出】,一滴都不能漏出……』。




強烈建議西藏『佛教』達賴喇嘛去拍A片,讓他【永恆的保持這個大樂】。



@@@@@@@@@@@@@@@@@@@@@@@@@@@@@






老巴強烈建議西藏『佛教』喇嘛、仁波切 、達賴喇嘛等一干人 先還俗 。即可配合政府未來規劃---不違憲,又不會破壞佛門出家戒律。



但前提是請西藏喇嘛統統還俗。









2011-02-25 6:26 am
中觀意義 超越二邊
  中觀,是指古印度龍樹菩薩依據《般若經》『緣起性空』的觀念而造《中論》,所提倡的一種脫離執着、不偏不倚的理論和觀察方法。
思想淵源論典勃興
  在西元二、三世紀間,正當大乘經典逐漸面世的時候,有學問的論師輩出,他們不僅大量注釋經典,還不斷撰述內容獨立、組織嚴密的論著。經過龍樹,以致後來的世親等論師二、三百年的努力,終於把大乘佛教推展至有組織、有體系的成熟階段。 龍樹提倡
  龍樹菩薩(約一五零--二五零)出生於南印度的婆羅門家庭,自小便精通一切外道的典籍,後來皈依佛教,出家作比丘。他先學習小乘,其後再轉學大乘。他不但窮究當時的佛典,並且能夠融滙貫通,樹立了大乘佛教的思想體系。
  他的著作很多,又極為龐雜,但最主要的,是思想源自《般若經》的中觀論。不過,《般若經》着重實踐,而龍樹卻進而把它建立為一個完善的理論體系。


中道思想
  緣起,是顯示事物的相對性和互相依存的關係。一切事物根本是『空』的、『無自性』的;我們所經驗到的,只不過是因、緣和合的體吧了!如果能夠以這種既不把萬物執為實有;也不執為虛無的態度去認識事物,便是掌握了不偏不倚的中道思想,可以從而獲得真實智慧,達至解脫的境界。 雙遣二邊
  為了破徐我們的執着,龍樹把當時的小乘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謬誤,歸納成生滅、常斷、一異和來出八項而力加破斥。
  我們觀察宇宙萬有的時候,必然會運用這八項相對的觀念去理解事物,因而有常人的我執、外道的常見、斷見和小乘學人的法執生起。然而,通過緣起的觀點,一切事物都是沒『自性』的;我們所經驗到的,只可以稱為『假有』。因為必須先前沒有,現在卻出現,才可以名為『生』;先前有,現在卻壞滅,才可以名為滅。萬物既然都是沒有實體的,又怎會有實的『生』、實的『滅』呢?這稱為「不生不滅」。其次,永恒不變,才可以名為『常』;現在存在,而將來郤消失,才可以名為『斷』。物由於受著構成它的各種條件所限制,條件改變,它亦隨著變化,因此『不常』;既然沒有實的自體,便沒有甚麼可以消失,名為『不斷』。經驗告訴我們,穀粒和它的芽並不是同一樣東西,可見因和果決不相同,名為『不一』;穀芽必須從穀粒中長出來,可見兩者並不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名為『不異』。眾緣具備了,穀粒便會萌發,決不是先前已經有了穀芽,在才長出來的,名為『不來』;芽從穀裏長出來,並不像蛇離開它的洞穴那樣毫無關係,名為『不出』。
  上述的『八不』,並非否定物的存在,只是通過否定的方式,去破除我們的執著,顯出緣起的真義。當然,我們的謬誤也不僅限於這八項,龍樹只不過列舉出存在、時間、空間和活動四個最根本的範疇來討論吧了﹗ 折衷二諦
  龍樹承認佛陀為了適應我們的需要,分別用世俗諦和勝義諦來說法,但他更進一步指出,這二諦並不是截然不同的。世俗諦所說的宇宙萬有,自性是空的,名為『真空』;勝義諦所說的空,也不是離開這個世界而存在的,名為『妙有』,這便是『不壞諸法而說真際』、『不動真際而立法』的道理了。然而凡夫卻把『妙有』執着以為真實;小乘的信徒又往往把『真空』誤解為徹底地否定一切。其實『真空妙有』的境界並不是憑着語言、概念的束縳,真實智慧生起的時候,便可以證悟這種境界而轉迷成悟了。
教派流傳學派成立
  龍樹的中觀思想,由他的弟子提婆繼承,並且發揚光大。到了西元六世紀初期,有佛護和清辨兩位論師為《中論》造注釋,形成了『中觀學派』,由於他們宣揚一切皆空的思想,因此又稱為『空宗』。   這一個學派曾經一度和瑜伽行派抗衡;七、八世紀之間,兩派又有了交互流通的趨勢,終於形成了『中觀瑜伽派』,和密宗同時流傳,直至印度佛教的滅亡為止。 影響中國
  在我國方面,這派的學說在南北朝時,由鳩摩羅什開始有系統地介紹到中國,發生了極大的影響,如隋、唐時的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及禪宗等各大宗派,都以龍樹菩薩和他的論著作為立宗的重要依據。   此外,中觀的學說很全面地介紹到我國的西藏地區,成為西藏佛學思想的正宗。
參考: 香港佛教聯合會 佛學課本


收錄日期: 2021-04-29 19:28:0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223000051KK0017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