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風,又稱白蝕症,是一種後天、慢性皮膚疾病。其主要癥狀為皮膚上出現形狀不規則的淺色或白色斑駁。發病率為1%左右,但非白色人種的病人患者由於膚色深,癥狀更為顯著。白癜風不傳染,患者無身體不適或機能失常。但在有些國家和文化中,白癜風患者可能因為外觀異常而感到自卑,或在社交中遭到偏見。
醫學界對白癜風的病因和致病機理還不清楚。目前初步認為和基因、環境和免疫系統失調有關。
癥狀
本病男女均可發生,從初生嬰兒到年邁老人皆可發病。15—30歲為發病高峰。
一半左右的病人在20歲以前出現癥狀。患者由於皮膚的色素細胞減少或失去活性,褪色區域開始出現於肢端皮膚。患處一般呈左右對稱分佈,面積隨著時間可能擴大或者不變,部分患處還可能重新著色。位於頭皮部或其他體毛著生區域的患處還可能導致毛髮褪色。
皮損表現為局部色素脫失斑。呈乳白色,大小不一,從1—2cm到幾十cm不等。形狀不定,一般為圓形、橢圓形,也有不整形、地圖形或呈網眼狀,表面光滑,無鱗片,從單個皮損到多發白斑,全身任何部位均可發生,患處毛髮即可變白,對紫外線照射較正常皮膚敏感,炎夏時,稍曬即發紅。
初發時多為色素減退斑,一片或幾片,色素未完全消失,故可與正常皮膚分界不清,也有開始發病時為點狀色素減退斑。皮損逐漸發展擴大,色素完全脫失,可互相融合,與正常皮膚分界漸漸清楚。皮損發展和靜止常交替進行,部分病人有明顯季節性,一般春末夏初時明顯加重,冬季靜止或減輕,有的病人皮損可較長時間局現於某些部位,而有些病人發展迅速,很快及全身。
大多數病人無任何自覺不適感,極少數病人初發時局部可有輕度瘙癢不適感,病情發展擴大後,不再出現癥狀。
約半數以上病人發病時可找到某種誘因。最多見的為精神因素和局部損傷因素,我們資料分別為20%和18.5%。精神因素包括精神創傷,工作極度緊張,情緒波動等。局部因素則包括皮膚外傷或濕疹、皮炎等炎症性皮膚病。其它誘因為日晒(特別是暴晒)、系統疾病、手術等。
治療
因為白癜風的病因尚不明瞭,目前沒有根治的手段。單純改善外觀可以用化妝品掩飾白斑,其他治療方法有類固醇激素、紫外線照射、手術等。用窄波段的紫外線-B照射可以使白斑的邊界不那麼明顯。目前最有希望,但還在實驗階段的治療方法是移植皮膚黑色素細胞。 參考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99%BD%E8%9A%80&variant=z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