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幫我找台灣名稱的由來?

2011-02-18 5:27 am








誰能幫我找台灣名稱的由來?

功課要用的

越詳細越好

回答 (2)

2011-02-18 7:26 am
✔ 最佳答案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8F%B0%E7%81%A3

名稱由來

大員臺灣的名稱由來很多,其中南部的台灣原住民平埔西拉雅族的「Taian」或「Tayan」,為「外來者」之意[11];台灣荷治時期稱臺灣為「Taioan」,以音譯轉寫為漢字「大員」、「臺員」、「大灣」或「臺窩灣」,這些名稱原本是指現今臺南安平地區附近,後來在日治時期,逐漸演變為整座島嶼的名稱。高砂另外,日本古代稱呼臺灣為「高砂」、「高砂國」、「高山國」。埋冤本土文史學家連雅堂的說法為臺灣在明代的漢人移民,多數是從福建渡過台灣海峽而來,此海峽有黑水溝之稱,天氣海流海象令早期移民渡海困難,九死一生,來台灣後也可能因水土不服、瘟疫傳染而死亡,無法生還故鄉,便以「埋冤」為此地名,本來是紀錄先民艱辛開墾的情狀,後來因為名字不吉利,而改成跟臺語發音一樣的「臺灣」。但根據歷史學家的查證,「臺灣」一詞早在明朝泰昌元年(1620年)就首次出現於公家文書之上,明末何喬遠所著之《鏡山全集》中,也出現「臺灣」這個名稱,而大量移民形成「埋冤」之地,卻發生在清領初期,所以此種說法並不正確。福爾摩沙臺灣又稱為「福爾摩沙」,在16世紀當時的葡萄牙船隻在經過臺灣海面時,水手從海上遠望臺灣,發現臺灣島甚為美麗,於是高呼「Ilha Formosa!」,在葡萄牙語的「Formosa」為「美麗」之意,「Ilha」為「島嶼」之意,故翻譯為美麗之島,因此「福爾摩沙」取葡萄牙語「Formosa」音譯而來,在1950年代前是歐洲國家對台灣的主要稱呼,是故又稱寶島,士人則喜以《山海經》等古籍中的海上仙山名號蓬萊、瀛州等,作為臺灣的雅稱。臺灣台灣在漢字的正式寫法為「臺灣」,而「臺」為正體字,但與異體字「台」通用,現今民間與媒體多用「台灣」,在部分官方文件中也使用「臺灣」。而教育部考據字源後宣布,以後教育部公文一律使用「臺灣」用字。
2011-02-18 6:37 am
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1/56.htm
「台灣」名稱的由來
荷人佔據台灣是從一六二四年八月二十六日登陸台南安平地方,該地名依原住民稱為 荷蘭人統稱Taioan,漢人依此稱「大員」,記住這是用洛河語發音,而非北京話,荷人據台期間(一六二四~一六六二年)在大員廣場上絞刑台旁,設立一公稱處,它是專門針對長度、重量、土地丈量引起問題的仲裁機構,十分權威。又因為漢人從中國帶來的度量衡並不一致,各地對長度、重量的認知均有差異,毫無標準可言。荷人於是規定大員尺是一尺十寸,大員斤一斤十六兩,土地以「甲」為計算單位。公稱處除了仲裁機構外也是檢查機構,各地使用度量衡需經公稱處檢驗合格方可使用。
荷蘭人也帶來以「甲」為單位的地積制度,所以台灣測量土地的尺度和中國不同。中國自古以弓測量土地,稱之為「畝」,而在台灣的荷蘭人是以戈測量土地,以二十五戈四方叫「甲」(morgan)。中國田以畝計,六尺為一弓,二百四十弓為一畝。台灣田以甲計,每甲東西南北各二十五戈,每戈長一丈二尺五寸,一甲計約內地十一畝三分一釐零。「甲」一直沿用到今日,相等於西洋的0.96992公頃(hectare),大約為今日中國的14.549市畝(15.786舊畝),日本的一町步或2934坪。
荷蘭人在大員的公稱處成為度量衡的權威,以此為交易的準繩,稱為大員尺、大員斤。在中國沿海的商人對外交易若以大員尺斤為計算標準,可免去不少的麻煩,尤其是與外地人交易時比較有公正性,大家也樂於使用。久而久之「大員」的涵義已從局部指今日「台南地區」擴張到泛指使用大員尺、大員斤的荷蘭佔領地區,如台南、鳳山、滬尾、雞籠。
荷蘭人敗退離台之前,大員尺、大員斤除了在全台南北各地使用外,更漸漸擴大到中國沿海的外貿商界,所以中國沿海的人對使用大員尺的人很單純的統稱為「大員人」,同時對在海峽對岸的這島嶼稱為「大員」島。大員是以河洛話(閩南語)發音,若以今日的北京話就是「台灣」。這就是台灣名稱的由來。


收錄日期: 2021-04-20 00:03:1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217000016KK0691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