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我查了一些資料
大概是這樣,科舉並沒有將第4名之後的排名分的很清楚
依成績前十名進呈皇帝御覽,欽定名次。
進士分為三甲(即三等),即一甲三名,依次為
「狀元」、「榜眼」、「探花」(又稱傳臚),
(所謂的第123名)↑
其他七名列入二甲,稱「賜進士出身」,
三甲若干名,稱「賜同進士出身」。
2011-02-17 12:32:44 補充:
鄉試發的稱為「乙榜」,又稱「桂榜」
考中的稱為「舉人」,頭名舉人稱「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則稱為「亞元」。
中了舉人便具備了做官的資格。
會試和殿試
金榜名錄
通過鄉試的舉人,可於次年三月參加在京師的會試和殿試。
會試由禮部在京城貢院舉行,亦稱「春闈」,同樣是連考三場,每場三天,由翰林或內閣大學士主考。
會試發的榜稱為「杏榜」,取中者稱為「貢士」,貢士首名稱「會元」。
得到貢士資格者可以參加同年四月的殿試。
殿試由皇帝主持和出題,亦由皇帝欽定前十名的次序。
殿試只考一題,考的是對策,為期一天。錄取名單稱為「甲榜」,又稱「金榜」;分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2011-02-17 12:34:35 補充:
秀才一名在隋朝科舉開始以前已有。
《史記·卷084·賈生列傳》說:「賈生,年十八,能誦詩屬書,聞於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在漢朝使用察舉制時,由各州推舉的民間人材稱之為「秀才」。
東漢時為避漢光武帝劉秀之諱,將秀才改名茂才,或稱茂材。茂才科主要是選拔奇才異能之士,所以通常稱「茂才異等」或「茂才特立之士」。
秀才最初為特舉,在西漢後期成了歲舉,舉主為刺史,遂形成州舉秀才、郡舉孝廉的體制。
隋朝開始開科取士,最初亦為取秀才。到了唐朝初年,秀才科是常科考試的一種。《通典》說「初秀才科第最高,方略策五條,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但後來「秀才科」被廢,秀才一詞一度變成了讀書人的泛稱
2011-02-17 12:35:30 補充:
幫你歸納好你要的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