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考試排名??

2011-02-17 8:42 am
我想請問的是
古代科舉制度
第一名為 狀元
第二名為 探花
第三名為 榜眼
那第四名為呢?
.
.
.
.
五、六、七、八、九、十?????
我只需要答案
別貼一些哩哩叩叩的東西
我不需要... 除非我有再發問
20點奉上
更新1:

那 秀才 舉人 進士 殿試....那些呢?

回答 (2)

2011-02-17 9:03 am
✔ 最佳答案

我查了一些資料
大概是這樣,科舉並沒有將第4名之後的排名分的很清楚

依成績前十名進呈皇帝御覽,欽定名次。
進士分為三甲(即三等),即一甲三名,依次為
「狀元」、「榜眼」、「探花」(又稱傳臚),
(所謂的第123名)↑

其他七名列入二甲,稱「賜進士出身」,

三甲若干名,稱「賜同進士出身」。

2011-02-17 12:32:44 補充:
鄉試發的稱為「乙榜」,又稱「桂榜」
考中的稱為「舉人」,頭名舉人稱「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則稱為「亞元」。
中了舉人便具備了做官的資格。

會試和殿試

金榜名錄
通過鄉試的舉人,可於次年三月參加在京師的會試和殿試。
會試由禮部在京城貢院舉行,亦稱「春闈」,同樣是連考三場,每場三天,由翰林或內閣大學士主考。
會試發的榜稱為「杏榜」,取中者稱為「貢士」,貢士首名稱「會元」。

得到貢士資格者可以參加同年四月的殿試。

殿試由皇帝主持和出題,亦由皇帝欽定前十名的次序。
殿試只考一題,考的是對策,為期一天。錄取名單稱為「甲榜」,又稱「金榜」;分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2011-02-17 12:34:35 補充:
秀才一名在隋朝科舉開始以前已有。
《史記·卷084·賈生列傳》說:「賈生,年十八,能誦詩屬書,聞於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在漢朝使用察舉制時,由各州推舉的民間人材稱之為「秀才」。
東漢時為避漢光武帝劉秀之諱,將秀才改名茂才,或稱茂材。茂才科主要是選拔奇才異能之士,所以通常稱「茂才異等」或「茂才特立之士」。
秀才最初為特舉,在西漢後期成了歲舉,舉主為刺史,遂形成州舉秀才、郡舉孝廉的體制。

隋朝開始開科取士,最初亦為取秀才。到了唐朝初年,秀才科是常科考試的一種。《通典》說「初秀才科第最高,方略策五條,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但後來「秀才科」被廢,秀才一詞一度變成了讀書人的泛稱

2011-02-17 12:35:30 補充:
幫你歸納好你要的答案了~
參考: 我 yahoo資料
2011-02-18 2:38 am
明代稱科舉第二、三甲第一名為傳臚。

至清則專稱二甲第一名為傳臚。

《明史·選舉志二》 :“而士大夫又通以鄉試第一為解元,會試第一為會元,二、三甲第一為傳臚雲。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士階條例》 :“二甲首名傳臚,職同將軍。

”李劼人《大波》第三部第二章四:“川漢鐵路駐宜昌總理,傳臚出身,四品京堂。”

所以在明清二代,殿試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第四名稱傳臚,其餘的沒有特殊稱號,只有統稱進士出身(二甲),和同進士出身(三甲)。

以明清的科舉制度,

讀書人在通過縣政府的院試後為秀才,

通過省政府的鄉試後稱為舉人,

通過京師中央政府的會試後稱貢士,

再由皇帝舉行最後的複試--殿試,

合格者成為進士,名次則如前述。


收錄日期: 2021-05-03 21:55:5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217000015KK0027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