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必慎交遊語譯

2011-02-16 2:17 am
請語譯以下的文字:

古人云:「千載一聖,猶旦暮也﹔五百年一賢,猶比膊也。」言聖賢之難得,疏闊如此。儻遭不世明達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吾生於亂世,長於戎馬,流離播越,聞見已多;所值名賢,未嘗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與款狎,熏漬陶染,言笑舉動,無心於學,潛移暗化,自然似之;何況操履藝能,較明易習者也?是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於染絲,是之謂矣。君子必慎交遊焉。孔子曰:「無友不如己者。」顏、閔之徒,何可世得!但優於我,便足貴之。

世人多蔽,貴耳賤目,重遙輕近。少長周旋,如有賢哲,每相狎侮,不加禮敬;他鄉異縣,微藉風聲,延頸企踵,甚於飢渴。校其長短,覈其精粗,或彼不能如此矣。所以魯人謂孔子為東家丘,昔虞國宮之奇,少長於君,君狎之,不納其諫,以至亡國,不可不留心也。

用其言,棄其身,古人所恥。凡有一言一行,取於人者,皆顯稱之,不可竊人之美,以為己力;雖輕雖賤者,必歸功焉。竊人之財,刑辟之所處;竊人之美,鬼神之所責。

THX!

回答 (2)

2011-03-02 3:30 am
✔ 最佳答案
古人說:「一千年出一位聖人,就像早晚一樣;五百年出一位賢人,就像一個接一個肩並肩。」這是講聖人賢人是如此稀少難得,相隔遙遠的時間。假如遇上非凡、罕有明智通達的人,怎能不追隨、景仰他呢?我出生在動亂的時期,成長在戰亂中,顛沛流離,見聞已多,遇上名士賢人,未曾不傾誠意仰慕他們。人在年少的時候,精神性情還未定型,和別人交往密切,受到薰陶浸染,人家的言談舉動,即使無心去學習,也會潛移默化,自然相似,何況別人的操持、實踐的態度和行為,是更為明顯容易學習的呢!因此和善人相處,如同進入栽有芳草的室內,時間久了自己就會變得芬芳;若是和壞人在一起,如同進入賣魚的店舖中,時間久了自己就會變得臭。墨子看到染絲的情況,就是這個意思。君子必須謹慎交友。孔子說:「不要和不及自己的人做朋友。」像顏回、閔損這樣的賢人,怎麼可能每一世都出現呢?只要是優勝過我的人,就敬重。

世人大多受到蒙蔽,相信傳聞而不信眼睛所看見的事物,重視遙遠的事物而輕視身邊的事物。從小到大常往來的人中,如果有了賢士哲人,也往往輕慢侮弄,缺少禮貌尊敬。而對身居外地的人,薄有名聲的人,就會熱切期望,渴求程度比飢渴的人更厲害,薄有名氣的人比較及評核長處及短處,很可能遠處的還不如身邊的,所以魯人會把孔子叫做「東家丘」。從前虞國的宮之奇,年紀比國君稍大,國君戲弄他,不聽他的諫言,終於導致亡國,不可不留心這些情況。

你採用人們的言論,拋棄那個人,古人感到很可恥的。從別人身上採用的一言一行,都應公開稱譽,不可以偷取別人的成果,當作是自己的。即是身份地位低下的人,也一定要歸功於他。偷取他人的財物,要受刑法的處分,偷取他人的成果,要受到神明的責罰的。
參考: 我
2011-02-16 2:51 am
古人說:“一千年出一位聖人,還近得像從早到晚之間;五百年出一位賢人,還密得像肩碰肩。”這是講聖人賢人是如此稀少難得。假如遇上世間所少有的明達君子,怎能不攀附景仰啊!我出生在亂離之時,長成在兵馬之間,遷移流亡,見聞已多,遇上名流賢士,沒有不心醉魂迷地向往仰慕。人在年少時候,精神意態還未定型,和人家交往親密,受到熏漬陶染,人家的一言一笑一舉一動,即使無心去學習,也會潛移默化,自然相似,何況人家的操行技能,是更爲明顯易於學習的東西呢!因此和善人在一起,如同進入養育芝蘭的花房,時間一久自然就芬芳;若是和惡人在一起,如同進入賣鮑魚的店鋪,時間一久自然就腥臭。墨子看到染絲的情況,感歎絲染在什麽顔色裏就會變成什麽顔色。所以君子在交友方面必須謹慎。孔子說:“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像顔回、閔損那樣的人,哪能常有,只要有勝過我的地方,就很可貴。 世上的人大多有所壅蔽不能通明,重視所說的而輕視看見的,重視遠處的而輕視身邊的。從小到大常往來的人中,如果有了賢士哲人,也往往輕慢,缺少禮貌尊敬。而對身居別縣他鄉的,稍稍傳聞名聲,就會伸長脖子、踮起腳跟,如饑似渴地想見一見,其實比較二者的短長,審察二者的精粗,很可能遠處的還不如身邊的,此所以魯人會把孔子叫做“東家丘”。從前虞國的宮之奇從小生長在虞君身邊,虞君對他很隨便,聽不進他的勸諫,終於落了個亡國的結局,真不能不留心啊! 你採用人家的言論,卻又拋棄這個人,這是古人所感到羞恥的。即使是一言一行的取用於人,都應明顯地加以稱述,不可以竊取他人的美辭,當做自己的言論。雖是地位輕賤,也一定要歸功於他。竊取他人的財物,尚且要受刑法的處罰,如果是竊取他人的美辭,是要受到鬼神譴責的。


收錄日期: 2021-04-13 17:50:1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215000051KK0083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