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一、 園區概況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1984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成立,1985年3月20日動工建設,管轄面積22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萬人。建區20年來,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始終保持在30%以上。2004年,完成GDP202億元、工業總產值410億元,分別比去年凈增62億元和10億元,增長44.5%和41.8%。至2004年,累計興辦外資項目900多個,合同外資額33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8.6億美元,其中,投資額1000萬美元以上項目133個,美國通用、韓國LG、德國漢高樂泰、日本三菱等32家世界500強投資企業進社區落戶。累計完成固定資產460億元,其中基礎設施投資82億元,建成區內全部實現九同一平,配套水平大幅提升;耀華國際學校、涉外醫院、彩云城等一批公益、商貿設施相繼投用,海濱旅游度假區建設全面啟動,區域承載力不斷增強。建區以來,始終堅持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有機結合、同步推進,遵循新型工業化道路,致力于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進行了一些積極的探索。先后實施了以改善空氣環境為主題的藍天計劃、保護金沙灘海岸的碧水項目、創造安靜空間的寧靜工程以及以清潔生產為指導的污染物源頭削減和總量控制等工作。在環境管理方面開發區還主動接軌國際通則,2000年9月,建立了區域IOS14001環境管理體系,2002年被國家環保總局命名為ISO14000國家示范區。二、 園區生態工業園建設規劃為統籌考慮煙臺開發區的資源、能源和基礎設施的合理利用和高度集成共享,從根本上解決園區環境污染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實現園區內經濟、環境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實現科學發展觀,2004年7月編制了《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生態工業園建設規劃》,為確保規劃編制的科學性、針對性、可操作性和先進示范性,規劃編制工作組對國內外生態工業 園的模式等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適合煙臺開發區特色的生態工業園的模式和構架,并進一步進行了調查和現場考察,建立了以地理信息系統為平臺的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數據庫,提出了科學持續發展能力的評價指標、模式和方法,并將相關成果應用到規劃的編制過程中,使規劃具有較強的可實施性。煙臺開發區以第二產業為核心,以第三產業為龍頭,以第一產業和其它配套行業為基礎,通過園區內以及與區外或一些虛擬園區的中間產品、產品或廢物的相互交換而實現物質循環,通過能量、廢水和信息系統的高度集成使用和基礎設施共享的方式構建園區工業生態鏈(網),使園區內資源得到最佳配置、廢物得到有效利用、環境污染降低到最低水平、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進而拉動地區經濟的發展,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同時,物質交換和供需關系離不開信息網絡的鏈接,創新技術的引進和應用都是在信息網絡的支持下完成的,信息的收集、處理、加工和反饋也構成了一條信息生態鏈。煙臺開發區發展機械制造、電子信息、高新技術產業、精細化工、化纖紡織、生物制藥、農產品加工、高新技術、生態旅游和港口物流為龍頭的特色產業群,注重選擇綠色產業和環保產業,特別是做好廢水處理和清潔能源開發兩方面的工作。通過產業鏈條,各種資源、技術、信息流和價值流在三大產業之間流通和交換,使資源的利用率達到了最大化,煙臺開發區在原有的工業基礎上,為園區建設設計出四個大的產業鏈,即電子信息產業鏈、機械加工產業鏈和精細化工產業鏈、制藥工業四個產業鏈。在保障措施方面主要有組織機構、生態工業園管理制度、支持保障體系等方面。建立生態工業園領導小組,成員包括經濟、建設、規劃、環保、財政等部門的主要領導。生態鋼鐵園領導小組是生態工業園建設與管理的領導決策機構,統管生態工業園的日常建設和管理工作。在管理制度方面,依照國家和煙臺市有關法律、法規,遵循安全、簡便、公平、合理的原則,完善生態工業園管理制度,尤其要完善項目、土地、人員、日常管理制度,做好生態工業園企業的物業管理,幫助生產、產品質量、環境保護、勞動用工等方面的指導和服務。在支持和保障體系方面,建立規范化的信息管理程序和有計劃的信息管理體制,推動信息在生態工業園內外的及時交流,信息的發布、反饋、更新、驗證應向高科技快速反應方向發展。通過企業孵化器、清潔生產等手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降低企業的創業奉賢,提高企業抵御環境風險的能力。在宣傳教育與公眾參與監督保障體系方面,通過建設生態社區、創建綠色學校、開展文明消費活動、義務植樹、垃圾分類收集等活動將公眾社會生活融入工業園的整體發展過程,切實提高公眾環境文化素質。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網絡、廣告牌、宣傳冊、海報、培訓班、專題活動等多種形式,經常性地開展警示教育、普及生態工業和循環經濟知識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