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可以莫說其他東西?為何完全莫視個人內涵、修養、身心健康、人與人的關係美、自然環境、異國/風土人情、人情味、文化、歷史、藝術、文字與人的味道、建築、政治、滿足或需要等等呢?這些等等就叫人民質素﹗如果香港社會繼續莫視這類人民質素,那麼社會如何有健康發展,更何況國家呢﹗
加以補充,可能令人有少許誤解意思。問題當中含意是當社會走到相當繁榮或進步,就是物質過於豐盛的時候,是否要發展其他方面呢,並不是指落後未有溫飽發展中的社會狀況。 以香港為例,普遍香港人已經長時間有溫飽,而溫飽後應要發展其他方面。某部分人沒有溫飽基於制度問題,不是個人問題,是制度不公問題所致。再且香港無論在醫學、科技、經濟、教育等發展方面取得相當進步。 不過香港奇怪的現實情況是,富有人多的是,貧窮人也特別多。為何這裡要走兩極化呢?
以經濟來說,香港人特別喜歡用國民生產總值GDP,香港GDP是3千多億美元,外匯儲備是2614億美元。這代表甚麼?既然香港GDP和儲備多的是。香港政府多做一點東西,如訂立最低工資,要符合香港生活水平而設、訂立最高工時,如每天工作5-6小時或每天工作7小時,指定3日法定勞工例假,也讓員工享有基本生活尊嚴,如有時間休息、有更多私人空間,做自己興趣的事、加以發展其他興趣潛能,藉此增其他生活或工作汥能,再且要訂立全民退休保障,保障退休人士享有生活質素。 許多其他國家都己經訂立了最高工時,最低工資,加上又有全民退休保障多年啦。
(香港GDP和外匯儲備的資料參考自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6%99%E6%B8%AF#.E7.B6.93.E6.BF.9F.E7.99.BC.E5.B1.95)
縱觀歷史來說,無論當國家社會或朝代走到相當進步和繁榮的時候,開始發展人民質素—文化、藝術等等 全人需要。如唐代初至中期,人民生活豐盛繁榮、社會安定。不但社會一片安定繁榮景象,而且講求人民質素發展,如人與人關係、人與官員關係、文學、藝術、音樂、哲學、手工藝、航海、國與國和睦關係等等發展,一切向好方面。
雖然香港讓人管治接近一百七十年,發展相當進步且美譽垂稱,不過可笑的地方是貧與富可以完全兩碼子的事,仍然有人要為口為奔馳,相反亦有人億萬富豪。這不是相當矛盾的社會狀態嗎? 試想一想既然香港用相當繁榮字眼形容的話,代表著各方面都取得非常好的成就。這為何不開始發展人民質素呢?如仍然有大部分人為糊口生活的話,不適合用繁榮字眼,發展中城市更為適合啦。 相反非洲真的貧窮,超過一半人口在糊口與生死邊緣掙扎求存之間,其他方面遠遠落後於別國,真的發展中的國家。不過有一點值得香港人學習:非洲人通常保持開心快樂心情,他們心理質素比香港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