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乾隆帝~~~急需

2011-02-09 2:26 am
a.生平背景
b.重要事蹟&名言
這2位ㄉ
要分開來喔&分段(a和b)

回答 (3)

2011-02-09 8:54 am
✔ 最佳答案
皇太極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1/61z/61z04/61z0460.htm
a. 皇太極(1592-1643),努爾哈赤第八子,清朝奠基人。1627至1643年在位。原為正白旗主旗貝勒,在四大貝勒中居四。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爭得嗣位,次年改元天聰。
b. 先後剝奪阿敏、莽古爾泰等諸貝勒大權,廢除四大貝勒共理政務舊制,提高君權;仿明制,設三院、六部、都察院和理藩院,完備中央各種機構;收降和籠絡蒙漢官僚貴族,開科取士,招攬人才;吸收漢文化,主持創制有圓點的新滿文;增編「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利用喇嘛教,籠絡蒙藏;東攻朝鮮,西擊察哈爾,統一漠南、漠北;屢次派兵突破長城,深入內地,攻打明朝。天聰九年(1635年),廢除「女真」稱號,定族名為「滿洲」。次年改後金為「大清」,稱皇帝,年號崇德。五年(1640年)發動大規模的松錦之戰,重創明軍主力。七年,迫臨山海關。次年暴卒,葬瀋陽昭陵,謚號文皇帝,廟號太宗。

乾隆
a. 生平背景
http://big5.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lddw/2008-01/02/content_9469544.htm
乾隆登基
在弘歷正式登基前,其皇儲的身份早已廣為天下知。弘歷深受其祖父康熙與父親雍正的喜愛,在其父執政期間,時常參與軍國要務。據傳由於雍正並不希望其子陷入自己曾經經歷過的奪儲之爭,將傳位詔書置於乾清宮的牌匾後,直到自己駕崩後方可打開。1735年,雍正崩,乾隆順利繼承皇位。(新華網)
b.重要事蹟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2/62d/62d01/62d0101.htm
高宗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曾多次減免賦稅,繁榮經濟。又大力發展學術,編纂大型圖書,《四庫全書》即為此一時期之代表作。武功方面,高宗更以其「十全武功」,稱譽於世。
http://big5.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lddw/2008-01/02/content_9469541.htm
乾隆武功
乾隆是一位傑出的軍事指揮家,利用清朝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隔閡,他曾兩次平定西北的準噶爾部,一次平定新疆回紇部,兩次征服西南的大小金川,一次鎮壓台灣林爽文起義,一次出征緬甸,一次出征越南和兩次出征尼泊爾的廓爾喀。其中對歷史影響最大的是西北方面的軍事行動。有十全武功,稱十全老人。
西北戰事
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被康熙擊敗後,他的侄子策布阿拉布坦在西北仍擁有很大的勢力,控制了新疆、西藏、青海等地,煽動這些地區的少數民族與清廷為敵。策布阿拉布坦死後,其子噶爾丹策零繼續統領其眾。乾隆時代,遇上準噶爾部內亂的大好時機,果斷地在1755年出兵攻佔伊犁。但噶爾丹策零外甥阿睦爾撒納降而復叛,清廷在1757年第二次出兵,終於完全清除了準噶爾部的反叛勢力。這場戰爭,從噶爾丹時代算起,已持續了近70年。
準噶爾部平定之後,維吾爾族的首領大和卓木、小和卓木回到新疆,策動維族各部反清。乾隆被迫第三次對西北用兵,這場戰爭延續了三年,終於迫使大、小和卓木逃亡國外。隨後,乾隆設置伊犁將軍,並在喀什等地設參贊大臣、領隊大臣等職位,同時大幅減輕了維族地區的賦稅負擔。西北19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終於鞏固在中央政權之下,這是乾隆對中國歷史的一大貢獻。(新華網)


圖片參考:http://images.china.cn/attachement/jpg/site1000/20080103/000d61e3fb1e08e67e3305.jpg
2011-02-10 4:21 am
清太宗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7/77/%E6%B8%85%E5%A4%AA%E5%AE%97%E9%BB%83%E8%87%BA%E5%90%89.jpg/200px-%E6%B8%85%E5%A4%AA%E5%AE%97%E9%BB%83%E8%87%BA%E5%90%89.jpg
概要 姓名 愛新覺羅·皇太極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d/da/Hung_Taiji_name.png/25px-Hung_Taiji_name.png
廟號 太宗諡號 應天興國弘德彰武
寬溫仁聖睿孝敬敏
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陵墓 清昭陵 政權 清朝 在世 1592年-1643年 (52歲) 在位 1626年-1643年年號 天聰、崇德大清太宗文皇帝(後金天聰汗、清崇德帝,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滿洲愛新覺羅氏,名皇太極(滿語:ᡥᠣᠩ ᡨᠠᡳᠵᡳ,大詞典轉寫:hong taiji),軍事家、政治家。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母為側福晉葉赫那拉氏。生平皇太極於明萬曆二十年十月廿五出生。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中,攻而未克,皇太極親臨戰場,目睹了八旗軍最慘痛的一敗。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二十一日,努爾哈赤病死,皇太極繼承汗位。努爾哈赤病逝之時,身後還有代善、阿拜、湯古代、莽古爾泰、塔拜、阿巴泰、皇太極、巴布泰、德格類、阿濟格、巴布海、賴慕布、多爾袞、多鐸、費揚果共十五個兒子(長子褚英已遭處死)。而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八子,為何能繼位,各方史籍說法不一。皇太極繼承大汗位置後與其他三位親王一同主持朝政,被稱為四大貝勒時期。大貝勒禮親王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統稱為四大貝勒。1627年,皇太極親率大軍發起寧錦之戰,再次大敗。他決定繞過關寧錦防線在明朝北方開闢第二戰線。自1629年起多次入塞南侵。在第一次南侵中,他誘使明思宗處死袁崇煥,又仿製紅衣(夷)大炮,並建立現代化炮兵部隊——重軍。皇太極在世時期,將都城瀋陽改名「盛京」。1636年皇太極控制漠南蒙古後改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是大清帝國的實際建立者和開國皇帝。
圖片參考:http://bits.wikim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明亡清興崇德六年即崇禎十四年(1641年)七月,帶病急援松錦之戰,史載「上行急,鼻衄不止,承以椀」,馬不停蹄,晝夜兼行五百餘里。在松山大敗明軍,生俘洪承疇,《清太宗實錄》記載:「是役也,計斬殺敵眾五萬三千七百八十三,獲馬七千四百四十匹、駱駝六十六、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副。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眾,所棄馬匹、甲胄以數萬計。海中浮屍漂蕩,多如雁鶩。」此役為後來清朝滅明征服天下立下基礎。《清史稿·太宗本紀》評價:「允文允武,內修政事,外勤討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他打敗林丹汗後,漠南蒙古稱他為博格達汗。皇太極腦中風病逝於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晚十時入關前夕,年五十二歲。後葬於瀋陽昭陵(今瀋陽市北陵公園北)。由於死前未立繼承人,其弟睿親王多爾袞與長子豪格爭位不下,彼此陳兵示威。最終多爾袞獨排眾議,擁立庄妃的六歲兒子福臨,是為清世祖。他多次強調國語騎射,是防止滿洲人受到漢人風化的熏染,「服漢人衣冠,盡忘本國語言」,(《清太宗實錄》 卷三四 崇德二年四月丁酉)危及滿洲民族政權的長遠存在,為此,皇太極反覆告戒滿洲貴族,應恪受滿洲衣冠和善於騎射的風俗習慣云云,還多次下「上諭」強調這一點。
參考: 賽諸葛BOSS的智慧
2011-02-09 3:25 am
http://zh.wikipedia.org/zh-tw/%E7%9A%87%E5%A4%AA%E6%A5%B5

大清太宗文皇帝(後金天聰汗、清崇德帝,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滿洲愛新覺羅氏,名皇太極(滿語:ᡥᠣᠩ ᡨᠠᡳᠵᡳ,大詞典轉寫:hong taiji),軍事家、政治家。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母為側福晉葉赫那拉氏。

生平 皇太極於明萬曆二十年十月廿五出生。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中,攻而未克,皇太極親臨戰場,目睹了八旗軍最慘痛的一敗。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二十一日,努爾哈赤病死,皇太極繼承汗位。努爾哈赤病逝之時,身後還有代善、阿拜、湯古代、莽古爾泰、塔拜、阿巴泰、皇太極、巴布泰、德格類、阿濟格、巴布海、賴慕布、多爾袞、多鐸、費揚果共十五個兒子(長子褚英已遭處死)。而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八子,為何能繼位,各方史籍說法不一。皇太極繼承大汗位置後與其他三位親王一同主持朝政,被稱為四大貝勒時期。大貝勒禮親王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統稱為四大貝勒。1627年,皇太極親率大軍發起寧錦之戰,再次大敗。他決定繞過關寧錦防線在明朝北方開闢第二戰線。自1629年起多次入塞南侵。在第一次南侵中,他誘使明思宗處死袁崇煥,又仿製紅衣(夷)大炮,並建立現代化炮兵部隊——重軍。皇太極在世時期,將都城瀋陽改名「盛京」。1636年皇太極控制漠南蒙古後改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是大清帝國的實際建立者和開國皇帝。
圖片參考:http://bits.wikim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明亡清興崇德六年即崇禎十四年(1641年)七月,帶病急援松錦之戰,史載「上行急,鼻衄不止,承以椀」,馬不停蹄,晝夜兼行五百餘里。在松山大敗明軍,生俘洪承疇,《清太宗實錄》記載:「是役也,計斬殺敵眾五萬三千七百八十三,獲馬七千四百四十匹、駱駝六十六、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副。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眾,所棄馬匹、甲胄以數萬計。海中浮屍漂蕩,多如雁鶩。」此役為後來清朝滅明征服天下立下基礎。《清史稿·太宗本紀》評價:「允文允武,內修政事,外勤討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他打敗林丹汗後,漠南蒙古稱他為博格達汗。皇太極腦中風病逝於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晚十時入關前夕,年五十二歲。後葬於瀋陽昭陵(今瀋陽市北陵公園北)。由於死前未立繼承人,其弟睿親王多爾袞與長子豪格爭位不下,彼此陳兵示威。最終多爾袞獨排眾議,擁立庄妃的六歲兒子福臨,是為清世祖。他多次強調國語騎射,是防止滿洲人受到漢人風化的熏染,「服漢人衣冠,盡忘本國語言」,(《清太宗實錄》 卷三四 崇德二年四月丁酉)危及滿洲民族政權的長遠存在,為此,皇太極反覆告戒滿洲貴族,應恪受滿洲衣冠和善於騎射的風俗習慣云云,還多次下「上諭」強調這一點。

2011-02-08 19:26:04 補充:
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9%BE%E9%9A%86%E5%B8%9D

大清高宗純皇帝(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姓愛新覺羅,名弘曆,是雍正帝第四子。生於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子時出生),崩於嘉慶四年。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即位,乾隆六十年(1795年),因繼位之時有在位時間不越祖父康熙帝之誓言,故而禪位於子顒琰,即為年號嘉慶的清仁宗。

2011-02-08 19:26:09 補充:
此時的乾隆雖為太上皇,但依然「訓政」,在宮內仍然沿用乾隆年號,為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直至嘉慶四年(1799年)駕崩,成為中國歷史上實際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共計64年),而其祖父康熙帝的在位時間為61年。同時,他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年號乾隆,故世稱乾隆皇帝或乾隆帝。


收錄日期: 2021-04-20 00:02:1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208000015KK0803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