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在中國有一位禪師,大家公認他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就是永明壽禪師。永明壽禪師的生日就是阿彌陀佛的生日。佛教徒認為阿彌陀佛的化身是永明壽和尚,所以,制定永明壽禪師的誕辰那一天就是阿彌陀佛的誕辰。
而農歷十一月十七就是永明壽禪師的生日。
2011-02-07 16:23:16 補充:
永明延壽大師在當時深受吳越王錢俶的禮敬,尊奉他為國師。有一天,吳越王想開個無遮大會,就是打千僧齋,只要是出家人來應供,皇帝是一律平等看待。有一天,吳越王想開個無遮大會,就是打千僧齋,只要是出家人來應供,皇帝是一律平等看待。 雖然說是平等供養,擺設的桌位總有上下座的分別。雖然說是平等供養,擺設的桌位總有上下座的分別。上座的位子誰都不願意坐上去,大家都謙虛地推來推去。上座的位子誰都不願意坐上去,大家都謙虛地推來推去。 在謙讓不下的情況下,大家想既然永明大師是皇帝的老師,當然請永明大師坐上首席位子,但是永明大師也很謙虛,就是不肯坐這個首席位子。
2011-02-07 16:23:31 補充:
在謙讓不下的情況下,大家想既然永明大師是皇帝的老師,當然請永明大師坐上首席位子,但是永明大師也很謙虛,就是不肯坐這個首席位子。在這麼推推拉拉,就來了一個穿得破破爛爛的大耳朵和尚,大家都不認識,看到大家在那裡推讓,他老人家就不客氣,往首席位子上一坐。在這麼推推拉拉,就來了一個穿得破破爛爛的大耳朵和尚,大家都不認識,看到大家在那裡推讓,他老人家就不客氣,往首席位子上一坐。 這一坐下來,當然吳越王也不好意思趕,但是心裡很不舒服,國師沒有坐首席位子,卻被一個不認識的和尚坐上去,但總算是出家人,也就不便說話了。
2011-02-07 16:23:59 補充:
這一坐下來,當然吳越王也不好意思趕,但是心裡很不舒服,國師沒有坐首席位子,卻被一個不認識的和尚坐上去,但總算是出家人,也就不便說話了。打完千僧齋,大家都散去了,吳越王就問永明大師:「我今天供齋,有沒有聖人來應供啊!」吳越王認為如果有聖人來應供,他的福報就大了。打完千僧齋,大家都散去了,吳越王就問永明大師:「我今天供齋,有沒有聖人來應供啊!」吳越王認為如果有聖人來應供,他的福報就大了。永明大師說:「有啊!」他說:「什麼人啊?」「是定光古佛今天來應供。」「哪一個?」「坐在首席的那個大耳朵和尚就是。」永明大師說:「有啊!」他說:「什麼人啊?」「是定光古佛今天來應供。」
2011-02-07 16:24:23 補充:
「哪一個?」「坐在首席的那個大耳朵和尚就是。」吳越王聽了之後心裡就很歡喜,趕緊派人去追。吳越王聽了之後心裡就很歡喜,趕緊派人去追。 派去的人就一路到處去打聽:「你們有沒有看到一個耳朵很大的和尚,從那一條路走了?」後來打聽到長耳和尚是在一個山洞裡面修行,找到之後,吳越王派的人就頂禮膜拜,請他到皇宮裡面來供養。派去的人就一路到處去打聽:「你們有沒有看到一個耳朵很大的和尚,從那一條路走了?」後來打聽到長耳和尚是在一個山洞裡面修行,找到之後,吳越王派的人就頂禮膜拜,請他到皇宮裡面來供養。
2011-02-07 16:24:36 補充:
長耳和尚說了一句話:「彌陀饒舌!」阿彌陀佛多嘴啊,洩露我的身份!長耳和尚說了一句話:「彌陀饒舌!」阿彌陀佛多嘴啊,洩露我的身份! 長耳和尚說完就圓寂了。長耳和尚說完就圓寂了。這些人看到長耳和尚圓寂,就呆在那邊:「定光古佛是找到了,卻圓寂了。」想想他剛才講的「彌陀饒舌」,說長耳和尚是定光古佛的人是永明大師啊,那「彌陀饒舌」不就是在說永明大師,原來永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這些人看到長耳和尚圓寂,就呆在那邊:「定光古佛是找到了,卻圓寂了。」
2011-02-07 16:24:49 補充:
想想他剛才講的「彌陀饒舌」,說長耳和尚是定光古佛的人是永明大師啊,那「彌陀饒舌」不就是在說永明大師,原來永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趕快回去報告吳越王:定光古佛走了,阿彌陀佛還在。趕快回去報告吳越王:定光古佛走了,阿彌陀佛還在。 吳越王聽到定光佛圓寂的消息,當然很失望,但知道永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這下歡喜得不得了。吳越王聽到定光佛圓寂的消息,當然很失望,但知道永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這下歡喜得不得了。 就趕緊去見永明大師,快步往外走,走到門口,剛好一個報信的人慌慌張張地從外面跑進來,幾乎跟吳越王撞在一起。
2011-02-07 16:24:59 補充:
就趕緊去見永明大師,快步往外走,走到門口,剛好一個報信的人慌慌張張地從外面跑進來,幾乎跟吳越王撞在一起。 吳越王問他:「什麼事情這麼慌慌張張?」「永明大師圓寂了!」吳越王問他:「什麼事情這麼慌慌張張?」「永明大師圓寂了!」這是阿彌陀佛在我們這個世界示現作永明延壽大師的一段公案,現在大家訂陰曆的十一月十七日作為阿彌陀佛誕辰,阿彌陀佛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教主,而且成佛已經十劫,不是歷史性的人物,十一月十七日誕生是怎麼來的呢?這是阿彌陀佛在我們這個世界示現作永明延壽大師的一段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