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乃中國大陸官方對在中國境內越南族的稱謂,不過在越南國內有人很抗拒這個名稱而自稱越族。
京族人遷到防城(現在整個廣西沿岸當時屬廣東)一帶後,因為跟壯族等民族長期交往,使用粵語的機會較多,故語言上深受粵語的影響,而文字亦深受中文漢字的影響,開始跟越南祖家的出現分別。當時客家人仍然未遷入當地,除粵人之外,壯人都是講粵語為主的,直至現在廣西的粵語地位才逐漸被中共推廣的普通話日漸取代。
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A%AC%E6%97%8F
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京族的母語京語通常被認為屬於南亞語系,故京族一般被視為南亞語系民族。另有一種說法認為,京族是百越後裔的壯侗語系民族之雒越為主體,加入南島語系民族之占人、南亞語系民族之高棉人及漢藏語系民族之漢人而重新融合而成的民族。而由於長期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京族文化更接近於東亞而非東南亞。
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07/65708/66066/66077/4470626.html
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的山心、萬尾、巫頭三個小島及其附近地區,有“京族三島”之稱。
使用京語,屬系未定,與越南語基本相同。還有些人使用漢語粵方言。 沒有本民族文字,使用漢文。
京族人崇拜祖先,信奉的神多與海洋有關。
京族過去稱為越族,1958年正式改為京族。京族的祖先大約在公元16世紀初由越南涂山等地漂流到山心、萬尾、巫頭三個小島的。當時小島上荒無人煙,京族人和以后陸續遷到島上的漢、壯族人一起開發和建設,使其繁榮起來。11條總長10多公裡的攔海大堤將三島和大陸連接起來,使島嶼變成了半島,並圍海造田,從大陸引來淡水灌田,發展農業。京族三島地處亞熱帶,氣候濕熱,四季常青。所處北部灣是著名的漁場,所以京族人主要從事海洋漁業。他們有豐富的海洋知識和捕魚經驗,男子個個是捕魚能手,還發展了魚類加工業、海產養殖業、海馬養殖業和人工養殖珍珠。過去京族人多是文盲,他們的住地被人稱為“文盲島”。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加強了京族人的文化教育,島上不但有小學中學,而且還培養出了許多大學生,“文盲島”已經變成了“文化村”。
圖片參考:
http://cpc.people.com.cn/mediafile/200606/14/F200606140901510023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