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講義有一題<民為貴.社稷為次.君為輕是誰說的?>答案是孟

2011-01-31 2:29 am
歷史講義有一題<民為貴.社稷為次.君為輕是誰說的?>答案是孟子.為甚麼?

回答 (6)

2011-01-31 2:53 am
✔ 最佳答案
http://big5.chinataiwan.org/tsh/shzh/201010/t20101013_1558657.htm

孟子生於戰國時代。在春秋時代,東周中央政權已經逐漸失去對各個諸侯國的控制,諸侯們紛紛坐大,互相爭霸,形成了所謂“春秋五霸”。總之,在春秋時代,傳統秩序已經開始瓦解,禮崩樂壞,諸侯反目,天下動蕩,戰禍連綿。孟子對春秋時期諸侯之間爭權奪利的戰爭有一個著名說法,叫做“春秋無義戰”。孟子在很多方面都深化與發展了孔子的思想。特別令人驚異的是,時隔兩千多年,他的許多思想直到今天仍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和普遍的文化價值。翻開《孟子》,撲面而來的是強烈鮮明的民主意識,人民至上的政治理念貫穿于《孟子》全書。孟子思想最可貴的價值首先就體現在他永不停歇的民主吶喊,這吶喊如同燈塔,射穿了專制制度的黑夜,暴露了社會醜惡的現實,抨擊了統治者的殘暴,表達了老百姓的呼聲。孟子的政治思想集中體現在四個方面。   孟子關於民主有一個著名的理念,那就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這個理念告訴我們,老百姓是最寶貴的,老百姓的利益是至高無上的,和老百姓比起來,決定國家命運的社稷神靈都是次要的,國君在國家的天平上則是分量最輕的。“民貴君輕”的思想在先秦諸子中絕無僅有,它是兩千年封建社會中最響亮的民主呼聲。從“民貴君輕”的政治理念出發,孟子強烈抨擊了殘暴的統治者魚肉百姓所造成的貧富懸殊:“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你的廚房裏有肥肉,你的馬廄裏有肥壯的馬,但老百姓的臉上都是饑餓的菜色,野上橫陳著餓死的屍體。這簡直就是率領野獸吃人哪!野獸相殘,人都厭惡;你們這些所謂老百姓的父母官,奉行的政策就好像率領野獸來吃人,哪還有資格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在中國歷史上,孟子是最勇敢地抨擊統治者的殘暴,最尖銳地批判貧富懸殊現象的思想家,因此也是最出色地履行了知識分子天職的思想家。上面一段話和後來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同樣令人觸目驚心,孟子的言論更迸發出一種憤怒的犀利。從民貴君輕的政治理念出發,孟子堅決反對帝王擁有絕對權力,他將君臣關係視為互相制約、互相對等的相對義務關係,這就是他所說的“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孟子·離婁下》)。從“民貴君輕”的政治理念出發,孟子更認為統治者不能體現人民的意志,不能代表人民的利益,犯了嚴重錯誤還不改,被統治者就完全有權力更換統治者。齊宣王向孟子請教卿的職能是什麼,孟子回答說,國君犯了嚴重錯誤,貴戚之卿負責規勸他。如果反覆規勸國君還不聽,卿就可以換掉他。從“民貴君輕”的政治理念出發,孟子甚至明確地肯定人民有報復殘暴的統治者乃至發動革命戰爭、推翻統治者的權利。鄒國和魯國發生衝突。鄒國官吏死了三十三人,老百姓一個都沒死,眼看官吏去死卻不救助。鄒國的國君很惱火,向孟子訴苦,說殺掉這些見死不救的百姓吧,太多了殺不過來,況且都殺了誰來交稅呢?不殺吧,又真是心理不平衡。孟子卻說這個國君活該。為什麼呢?孟子指出鄒國大小官吏平時殘害百姓,等到他們面臨危險的時候,老百姓當然沒有義務幫助他們。不僅如此,孟子還進而認為百姓完全可以把這場衝突看成報復本國官吏的機會,所謂“夫民今而後得反之也”(《孟子·梁惠王下》),“為匹夫匹婦復仇也”(《孟子·滕文公下》)。
2014-07-29 6:51 am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1-02-01 1:26 am
你下次夢到他的時候讓他少講兩句,這樣你就不用背得那麼辛苦了.
2011-01-31 10:06 am
這句話就是孟子說的啊

什麼叫為什麼 =.=
2011-01-31 2:53 am
孩子,這叫背多分= ="
2011-01-31 2:38 am
http://staff.yck2.edu.hk/departments/chinese/023/ClassWeb/7cweb/Project07.htm




 民貴君輕,源於《孟子》中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起源。孟子認為人的本性是善,所以必須不斷存養「仁義禮智」四端之心,在精神的或道德的修養上,強調一種對道德規範的反思體認。他理解的禮,是自我約束的、自律的、並無強制性的、由外鑠於我的、法的特色。孟子認為「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因此其性善論必須配合天命,故有「天人合一」之說,即人道符合天道,便能與天道合一。既然天道、人道都是齊備在人的身上,人如能把仁心擴展成為仁政,便能平治天下,使萬民受惠。所以在政治上孟子有王道、民貴君輕等的理論。儒家思想的生命和實踐範圍都以孟子而得到進一步的開拓。



  對於民本思想,孟子是有很明確的說明。如民貴君輕之說、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荀子亦繼承此一思想,如對於湯武、桀紂間政權的移轉,認為「湯武非取天下也」;「桀紂非去天下也」。並否認堯舜的禪讓;因為「有擅國者,無擅天下,古今一也」。這分明是天子對於天下,不是私人所擁有。其次,決定天下的人是天下之人民,不是君主。如孟子之「得天下之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另荀子有云:「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這明顯是過去由「神權」、「君權」過渡至民權的重要一步。然而,孔子思想中雖有愛民、富民等思想,但仍未發展出一民本的思想。由此可見孟子比孔子在「尊民」之思想上已更進一步,而荀子則繼承了孟子之民本思想。


收錄日期: 2021-04-19 23:58:2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130000010KK0596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