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taff.yck2.edu.hk/departments/chinese/023/ClassWeb/7cweb/Project07.htm
民貴君輕,源於《孟子》中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起源。孟子認為人的本性是善,所以必須不斷存養「仁義禮智」四端之心,在精神的或道德的修養上,強調一種對道德規範的反思體認。他理解的禮,是自我約束的、自律的、並無強制性的、由外鑠於我的、法的特色。孟子認為「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因此其性善論必須配合天命,故有「天人合一」之說,即人道符合天道,便能與天道合一。既然天道、人道都是齊備在人的身上,人如能把仁心擴展成為仁政,便能平治天下,使萬民受惠。所以在政治上孟子有王道、民貴君輕等的理論。儒家思想的生命和實踐範圍都以孟子而得到進一步的開拓。
對於民本思想,孟子是有很明確的說明。如民貴君輕之說、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荀子亦繼承此一思想,如對於湯武、桀紂間政權的移轉,認為「湯武非取天下也」;「桀紂非去天下也」。並否認堯舜的禪讓;因為「有擅國者,無擅天下,古今一也」。這分明是天子對於天下,不是私人所擁有。其次,決定天下的人是天下之人民,不是君主。如孟子之「得天下之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另荀子有云:「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這明顯是過去由「神權」、「君權」過渡至民權的重要一步。然而,孔子思想中雖有愛民、富民等思想,但仍未發展出一民本的思想。由此可見孟子比孔子在「尊民」之思想上已更進一步,而荀子則繼承了孟子之民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