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史..東晉南朝(急)

2011-01-27 3:07 am
士族政治對東晉南朝的政局百害無一利,你同意嗎?試援引史實加以申論。

回答 (3)

2011-01-28 8:53 pm
✔ 最佳答案
絕對同意,江南富庶,士族以至皇室都寧可苟安,不願光復北方,最後招致滅亡。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3/32/32z/32z06/32z0625.htm





士族




圖片參考:http://hk.knowledge.yahoo.com/common/space.gif
士族亦稱「世族」、「勢族」,與庶族相對。士族是指魏晉南北朝時期累世高官、享有特權之門閥貴族。士庶之際,實如天隔。二者輿服有別,彼此不通婚,不共坐,等級森嚴。士族可佔田地,封山護澤,蔭庇佃客部曲,有免賦免役、門蔭子弟仕進之特權。其有僑姓、吳姓、郡姓、虜姓、膏梁、甲族、冠族、著姓、右族、華腴、舊族、高門之名。士族盛於兩晉,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東晉時士族輪流把持朝政,至南朝漸衰,寒人始掌機要。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3/32/32z/32z03/32z0309.htm




桓溫北伐



圖片參考:http://hk.knowledge.yahoo.com/common/space.gif
桓溫是龍亢(今安徽懷遠)人,晉明帝之婿,任都督荊梁四州諸軍事、荊州刺史。永和三年(347年),他率軍入蜀,滅了氐人李氏的漢國,聲威大振。後來他曾三次北伐。第一次是在永和十年(354年),他親率步騎四萬餘人,連破氐族苻健軍,直抵霸上(今陝西長安東)。當地居民「持牛酒迎溫於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圖今日復見官軍!』」(《晉書‧桓溫傳》)桓溫因軍糧不繼,未能攻克長安,退返襄陽。第二次北伐是在永和十二年(356年),桓溫擊敗羌族貴族姚襄,收復洛陽。桓溫向晉穆帝建議還都洛陽;又建議自西晉末年南遷的土庶人等,一律返回故鄉。但上自皇帝下至達官貴人,均安於江南一隅,不願北還。桓溫的建議未被採納。後來桓溫返回江南,洛陽和其他已恢復的土地又相繼失掉。第三次北伐是在太和四年(369年),桓溫率步騎五萬人大敗前燕軍,進抵枋頭(今河南浚縣)。可是前燕得到前秦的支援,截斷了晉軍的糧道,桓溫只得退兵。在退兵途中,晉軍遭到前燕騎兵的追擊,死傷三萬人。
2011-01-27 4:13 am
士族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的特点是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同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同地位;从历史上看,士族制度有一个萌芽、形成、充分发展(又称鼎盛)、衰落和走向消亡的漫长过程;我们应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把士族制度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分析和评价。
运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士族制度的产生、发展、衰落消亡的过程和科举制度产生的必然性。

概念:
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享有很高的政治、经济特权的豪门大族)。世族又称门阀土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
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
特点(特殊地位)
(1)政治上:
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2)经济上:
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品官占田荫客制为士族制度提供经济保障;)
(3)社会生活:
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4)文化上:
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演变
(1)萌芽(东汉)
政治: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 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
经济: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士族地主(又称世族、门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

(2)形成(曹魏、西晋)
士族制度的形成,是指统治阶级颁行各项法令,从制度上维护士族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
(2)巩固(西晋)
西晋建立后,司马氏为取得世家大地生的支持,对他们继续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3)鼎盛(东晋)

东晋时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进入鼎盛阶段。原因是东晋王朝依靠南北士族的支持才得以存在。东晋政权是司马氏皇权和以王、庾、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吴姓士族的联合专政,这种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东晋末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那时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这一时期,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禄,垄断政权,经济上封锢山泽,占有大片土地和劳动力,文化上崇尚清谈。为维护这种制度,东晋南朝时,士族非常重视编撰家谱,讲究士族世系源流,作为自己享有特权的凭证,于是谱学勃兴,谱学专著成为吏部选官、维持士族特权地位的工具。
这一时期土族政治上拥有特权,清官要职被士族垄断;经济上拥有田庄,占有大量土地人口,还经常与官府争夺劳动力人口;文化上家学传承,占据垄断地位,还大兴谱牒之学,崇尚清谈玄学,擅长长书法、绘画等艺术;社会上不与庶族通婚往来等。士族把持大权,却不愿涉身实务,在优容奢侈中腐朽衰落。
(4)渐衰(南朝)
东晋后期到南朝时期士族制度逐渐走向衰落。根本原因在于士族自身的腐朽,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就可做官,世代控制高级官职。特殊的社会环境使许多士族不思进取,沉溺于清闲放荡的生活,不屑于政务军务。加之士族是近亲联姻,身体素质极差,因此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以后,一些庶族出身的将领脱颖而出,显示出较高的政治、军事才能,声望与权力迅速上升,南朝宋、齐、梁、陈开国诸帝均为庶族将领。南朝帝王虽无法改变高级士族垄断高官的局面,但却引用庶族官吏委以品位不高却握有实权的职务,在实际执政中分享了士族的特权。这一时期士族制度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二是受到农民起义的打击;原因之三是士族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中受到打击、削弱。上述三种原因相互作用,极大削弱了士族制度的阶级、经济基础。

(5)消亡(唐末)
隋唐时期士族制度走向消亡。其原因一是隋唐科举制的实施使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通过考试参加到政权中来,摧垮了士族制度的政治基础“九品中正制”;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推行使一部分无地少地的农民得到了一些土地,也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其禁止无限占田和随意买卖土地的规定,多少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和保护自耕农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二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三是农民战争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制度。从此,存续了六七百年的士族制度最终在历史舞台上消失。





2011-01-27 3:30 am
西晋亡后,原来驻守建业的琅邪王司马睿,在士族官僚的拥戴下即帝位,即东晋元帝。东晋先后平息了王敦、苏峻之乱(见苏峻、祖约之乱),统治趋于稳定。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其中有不少士族高门。士族王导在东晋初支配着朝廷。各家士族争夺门户权力的斗争,构成东晋政治的主要内容。
  南来士族祖逖曾率军北伐,一度进至黄河流域。以后,当权的士族多标榜北伐以增门户威望,其中以桓温三次北伐最为有名。桓温曾经收复洛阳,进入关中,用兵河北,但都未能巩固成果。当前秦苻坚发动肥水之战时,东晋面临空前的威胁。由于谢氏、桓氏诸家士族团结对敌,以及谢玄在江北流民群中所组北府兵的勇敢应战,江南得免于一场被胡人侵占的灾难。
  肥水战后,南方由于外敌威胁解除而爆发内战。浙东农民也在孙恩、卢循率领下举行暴动(见孙恩、卢循起义)。桓温之子桓玄在内战中获胜,占领建康,一度篡晋。北府将刘裕起兵驱逐桓玄,压平了农民军,进行了几次北伐,终于在420年代晋,建立宋朝。
  宋(420~479)、齐(479~502)、梁(502~557)、陈(557~589)相继的四个朝代,史称南朝。南朝皇权比东晋时强大,诸家士族虽然还身居显要,社会地位很高,但已不能左右政局。南方经济、文化显著提高,来自社会中下层的所谓寒人,逐步进入官僚行列,为皇帝所倚重。南方内地的土豪,从梁陈之际开始,也成为割据一方的势力。这个时期,北方力量上升,发生于南北之间的战争,往往于南朝不利。南朝境土日蹙,陈时只剩下长江以南的东南一隅之地。统一了北方的隋大举进攻陈,589年南朝灭亡。
參考: myself


收錄日期: 2021-04-16 15:23:3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126000051KK0087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