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為何要把國號定為"吳"?!

2011-01-18 5:39 am
請問孫權把國號訂為 "吳" 這件事

史書上面有記載原因嗎?

或者野史有記載?
更新1:

感謝 柯達 大師 的資料 想請問大師可以幫我補充一下 關於古吳國的資料嗎?

回答 (3)

2011-01-18 6:03 am
✔ 最佳答案
東吳國號為「吳」,直接的來源是曹魏黃初二年十一月,曹丕賜封孫權為吳王,因此日後建國,便以「吳」為國號(此前,在黃初二年八月,孫權便遣使入貢稱臣,並釋回于禁,因此獲封為王)。
而為何封為「吳王」,此當為晉封之過去曹操表封孫策的吳侯。而孫策之所以被封吳侯,則是因其所治疆域,大約在古吳國地境,因此得此封。
事可見《三國志‧吳書‧孫權傳》:
(黃初二年)十一月,策命權曰:「蓋聖王之法,以德設爵,以功制祿;勞大者祿厚,德盛者禮豐。故叔旦有夾輔之勳,太公有鷹揚之功,並啟土宇,幷受備物,所以表章元功,殊異賢哲也。近漢高祖受命之初,分裂膏腴以王八姓,斯則前世之懿事,後王之元龜也。朕以不德,承運革命,君臨萬國,秉統天機,思齊先代,坐而待旦。惟君天資忠亮,命世作佐,深覩曆數,達見廢興,遠遣行人,浮于潛漢。望風影附,抗疏稱藩,兼納纖絺南方之貢,普遣諸將來還本朝,忠肅內發,款誠外昭,信著金石,義蓋山河,朕甚嘉焉。今封君為吳王,使使持節太常高平侯貞,授君璽綬策書、金虎符第一至第五、左竹使符第一至第十,以大將軍使持節督交州,領荊州牧事,錫君青土,苴以白茅,對揚朕命,以尹東夏。其上故驃騎將軍南昌侯印綬符策。今又加君九錫,其敬聽後命。以君綏安東南,綱紀江外,民夷安業,無或攜貳,是用錫君大輅、戎輅各一,玄牡二駟。君務財勸農,倉庫盈積,是用錫君袞冕之服,赤舄副焉。君化民以德,禮教興行,是用錫君軒縣之樂。君宣導休風,懷柔百越,是用錫君朱戶以居。君運其才謀,官方任賢,是用錫君納陛以登。君忠勇並奮,清除姦慝,是用錫君虎賁之士百人。君振威陵邁,宣力荊南,梟滅凶醜,罪人斯得,是用錫君鈇鉞各一。君文和於內,武信於外,是用錫君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君以忠肅為基,恭儉為德,是用錫君秬鬯一卣,圭瓚副焉。欽哉!敬敷訓典,以服朕命,以勖相我國家,永終爾顯烈。」

2011-01-18 17:24:09 補充:
我所指的古吳國,即為自西周到春秋時代的吳國,您若想要更完整的資料,可參見《史記‧吳太伯世家》
2014-08-18 1:20 pm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1-01-19 4:11 am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D%B1%E5%90%B3

孫權以其地古為吳國,而封為「吳王」,國號以此得名。,所統治地區古稱江東,因此又稱為「東吳」,以皇室姓孫,又名「孫吳」[1]。

^ 徐俊. 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 湖北武昌: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年11月: 84-86. ISBN 7-5622-2277-0.


http://www.amtbtc.org.tw/lun/LunYua0308.htm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殷朝時代,陝西邠州有一小國,因受異族狄人侵犯,國君古公亶父遷居陝西鳳翔岐山之下,改國號為周。後來周武王伐紂而有天下,追尊古公為太王。
古公有三個兒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少子季歷。泰伯是法定的君位繼承人,但古公認為季歷的兒子名昌,有聖人的瑞相,預料他將能興周,有意傳位給季歷,以便再傳給昌,但未明顯表示。
泰伯了解古公的意思,在古公生病時,便託辭到南方採藥。他的二弟仲雍也有此意。於是他和仲雍一同拜別父親,到了江南的吳地,從當地習俗,斷髮文身。伯仲二兄既出,季歷不能出,必須在家事父。古公臨終,遺囑季歷,報喪給泰伯和仲雍。古公薨,季歷遵囑接回伯仲。喪事畢,泰伯和仲雍計議讓位給季歷,季歷不受。泰伯乃言自己已經斷髮文身,不能再治理國家,又偕仲雍出國至吳。季歷遂立為君,後來傳位給昌,為殷朝的西伯。昌的兒子名發,伐紂成功,為周武王,尊昌為文王。
以上是泰伯三讓天下的大致情形,讓是讓國,孔子是周朝人,所以用天下二字。
三以天下讓一句,古注爭議很多,鄭康成注,太王死後,泰伯接到告喪的訃聞,並未奔喪回來。劉寶楠認為鄭注比較合理。但韓詩外傳,論衡,吳越春秋等書,都說泰伯和仲雍奔喪回國,在喪事完了,又到吳地。究竟事實如何,已難考證。若以情理推論,古公既有遺囑,季歷不能不遵囑接回伯仲。伯仲到南方,並非不告而別,只說為採藥而去,迨聞父喪,沒有理由不回來。至於回來以後,是否能如原意讓得了位,因已文身,不能治國,且有古公默契在前,自無問題。
孔子稱讚泰伯的道德,高到了極處。他曾經以天下三度讓給季歷,人民不知道如何稱頌他的至德。
泰伯與仲雍託辭要到南方時,古公,季歷,心裡都明白,他們父子兄弟均以國事為重,彼此在心照不宣中完成讓國大事。我們讀這一章書,當學太王的眼力、泰伯、仲雍讓國的道德。最難得的是泰伯,讓得那樣和平,而且處置得合情合理,所以孔子稱許他至德。
古注「三讓」有多種解釋,今舉兩種,以資參考:
一、邢昺疏引鄭玄注:「太伯因適吳越採藥,太王歿而不返,季歷為喪主,一讓也。季歷赴之,不來奔喪,二讓也。免喪之後,遂斷髮文身,三讓也。」
二、王充論衡四諱篇:「昔太伯見王季有聖子文王,知太王意欲立之。入吳採藥,斷髮文身,以隨吳俗。太王薨,太伯還,王季辟主,太伯再讓。王季不聽,三讓曰,吾之吳越,吳越之俗,斷髮文身。吾刑餘之人,不可為宗廟社稷之主。王季知不可,權而受之。」


2011-01-19 13:15:32 補充: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1/15/15z/15z05/15z0509.htm





吳國



古國名,姬姓。周太王(古公亶父)之子太伯、仲雍所建,都吳(今江蘇蘇州)。春秋後期,吳國始強,吳王闔閭曾一度攻入楚都郢。其子夫差曾使越臣服,並北上與晉爭當霸主。公元前473年,為越所滅。

2011-01-19 13:17:44 補充:
吳國跟死敵越國同為百越人國家,吳亡於越,但最後越亦亡於楚。


收錄日期: 2021-04-19 23:53:3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117000016KK0649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