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五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只是控制中原大部份地方,跟十國各自為政。宋朝是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篡五代最後一個後周而建立的,而十國是宋朝建立之後才被兼併的。。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4/43/43.htm
五代十國
(公元907年-公元960年)
從公元907年唐哀帝李柷遜位,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間,中原相繼出現了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同時,在這五朝之外,還相繼出現了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即荊南)和北漢十個割據政權,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
五代的開國之君,都是前朝的方鎮,靠軍事割據發展起來的,故這一時期的歷史特點是戰爭頻仍,政權屢有更迭。在五個朝代中,後梁維持的時間最長,也只有十七年,其次後唐十四年,後晉十一年,而後漢僅僅四年,後周九年,都不足十年。其實,即使在一朝之內,其權位之爭亦超乎尋常。如後梁太祖朱溫登上皇位才五年,就被其次子朱友珪所殺。而朱友珪上台不久,又被其弟朱友貞所殺。再如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兒子秦王李從榮,亦曾以兵奪權,未能成功,反丟了性命。明宗去世之後,其弟五子李從厚繼位,僅只一年,其位即被明宗的養子李從珂所奪。頻頻的兵戎相見,給百姓帶來了極大痛苦和災難。
這一段歷史,有一點值得特別注意,即在五朝之中,有三朝,即後唐、後晉、後漢的開國之君都是沙陀人。同時,北方的契丹人亦不斷強大,他們互相勾結利用,逐步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和軍事集團,為以後宋、遼、金對峙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南北朝,埋下了深深的禍根。
相對於五代來說,十國的情況則要好得多。在這十國之中,除劉崇的北漢在北方(約今山西、陝西和河北的一部分)外,其它諸國皆在中國的南方,它們少受中原干戈的影響,政局相對穩定,政權維持的時間也遠比五代為長,如最短的前蜀亦有三十四年,是後梁的一倍,而最長的吳越,竟達八十五年之久。這對中國南方的開發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吳越,就曾於公元910年修築了捍海塘,保障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使吳越走上了富裕之路。由於北方戰爭頻仍,不少中原人士移徙南方以避禍亂,他們帶來了北方的生產技術和科學文化,對南方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5/52/52a/52a01/52a0101.htm
陳橋兵變與宋朝的建立
趙匡胤的篡權、立宋是通過「陳橋兵變」實現的。趙匡胤係河北涿郡人,年青時投身於郭威的軍中,及郭威建立後周,乃提升其為東西班行首,成了禁衛軍軍官。後屢隨周世宗柴榮(921年-959年)南征北戰,功勳卓著,於顯德六年(959年)被任為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掌管禁軍。同年,周世宗死了,子恭帝沖齡即位,由符太后臨朝,又是一個孤兒寡婦的局面。趙匡胤任檢校太尉、殿前都點檢,兼領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治所在今河南商丘南)。
這一年冬天,鎮(今河北正定)、定(今河北定縣)二州奏契丹與北漢合勢入寇,次年正月初一,趙匡胤受詔將宿衛諸軍禦之。初三,兵次陳橋驛,軍心浮動,將士議立趙匡胤為天子,告之其弟匡義及謀士趙普。初四,天方黎明,匡義、趙普入帳中向胤稟白,眾兵把事先準備的黃袍加諸其身,拜於庭下而三呼萬歲,擁其為天子。於是趙匡胤乃引兵返回開封迫恭帝禪位,奉其為鄭王,符太后為周太后。因趙匡胤所領的歸德軍駐在宋州,所以建國號曰宋(即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定都於開封(即汴涼、東京)。史稱「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據史書記載分析,陳橋兵變乃趙氏一手所導演的篡權戲,實為匡胤同其弟匡義、謀士趙普合謀策劃。如邊報契丹人等入寇之事大概是假情報,因匡胤一做皇帝竟無須再出征,遼兵即「自行遁去」,且《遼史》並無是年南寇之記錄。此外,京師不久前即謠傳「點檢作天子」,再加現成黃袍之預備、禪位詔之事先草擬,應可說明「陳橋兵變」為趙匡胤所發動,「黃袍加身」係事先之預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