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首先, 要知道一樣很多人不注意的物理現象: 在溫水中, 氧不太溶於水, 反而在冷水中, 氧可以溶得更多. 所以, 在熱帶海洋表面, 多生長一點紅藻, 氧氣就會被用光, 反而, 在深冷黑暗的深海, 少了藻類, 細菌等, 氧氣供應不用很多, 魚類卻能生存.
那麼, 深海的氧從何以來呢? 海水是按密度分層的. 表層的海水接近陽光, 所以溫暖, 密度較低[即較輕], 中層海水沒有被太陽加溫, 密度較高[較重], 所以, 表層和中層海水之間會產生一個"斷層"thermocline, 兩者之間不能混和. 但水有另一個非常有趣的物理特性: 密度最高[最重]的水不是最冷的水, 密度最高的水在攝氏4度, 而攝氏3度, 2度, 1 度, 總之在結成冰之前, 會向上浮!! 所以海冰永遠浮在海面上, 而不是深藏海底喲!!! 所以, 在中層海水往下游, 到水溫4度以下的區域, 就算深至幾公里, 水也維持在4度, 密度不變. 所以, 4度的水可以隨意混和, 有助氧氣由擴散, 對流的方式, 傳遞到深海. 只要幾千幾萬年前, 海面有氧氣, 時日久了, 深海也會有氧, 過程慢不要緊, 源源不絕就行了.
另外也有一樣很多人忽視的現象: 海底也有大型環流,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BA%AB%E9%B9%BD%E7%92%B0%E6%B5%81
當海水在南北兩極, 變得冰凍, 就往下沉, 再經深海迴流到熱帶海洋. 記得上面提過, 冰凍海水帶氧比溫暖海水為多, 所以, 只要海底耗氧量不大, 是可以用得較久.
海中用氧最多的, 其實是藻類/細菌等生長快, 代謝快的生物. 藻類沒錯在陽光中會產生氧, 但天一暗下來就會耗氧, 藻華[即紅潮]不只會令魚類缺氧死亡, 當它在晚上耗氧太多, 連自己都不能活命, 天明時海水變得腥臭, 正是因為藻類滿海浮屍... 在深海沒有陽光, 反而不會發生這些問題, 荒涼的海床, 生物量很小很小, 每條魚都游得很慢, 代謝率極低, 氧使用量也低, 正是適應深海少氧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