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歷盡滄桑 薪傳不滅 :
黃大仙師顯聖後,在廣東省、南海縣、西樵山、稔岡村供奉黃大仙師的廟宇就是普慶壇建於一九零一年,後來該壇的負責人之一 梁仁菴 ( 傳道 ) 道長因得到黃大仙降乩,啟示 " 此地不宜久留,必須向南遷徙 " ,於是在一九一五年農曆九月,梁仁菴 ( 傳道 ) 道長和 梁鈞轉 ( 勤覺 ) 道長兩父子把黃大仙的畫像帶來香港,在灣仔另設道壇佈教,在短短半年間,該壇又要兩遷。該道壇最後設在梁氏所擁有的藥店之後面,不幸在一九一八年農曆十一月,該道壇又遭祝融光顧,梁仁菴道長頗受打擊,遂返回西樵普慶壇,不擬重來。但一些在香港經商的普慶壇同道力邀下,梁仁菴道長再重來,在灣仔海傍一建築物的樓上,再設道壇安奉黃大仙師,該壇名為 「 金華別洞 」。
嗇色園的成立:
一九二一年農曆四月,黃大仙師在扶乩中啟示,謂吉地在九龍城碼頭起,往北走三千步處,可闢地建祠。於是梁仁菴和馮萼聯兩位道侶按 " 指示 " 往九龍新蒲崗竹園村相地,插竹為記,然後回壇向黃大仙師 " 請示 " 取決,蒙 仙師乩示 " 鳳翼 " 吉地,著將竹移右三尺,移後三尺,定為大殿中心位置,大殿則稱「赤松仙館」。又蒙 文昌帝君乩示,擇吉農曆六月廿四興工,開始築起大殿,麟閣,大閘和開掘水井,並為道侶設經堂和宿舍。在當年的農曆八月廿三,即黃大仙的寶誕獲玉帝賜乩「普宜壇」三字,為道門立壇之號,並蒙 文昌帝君乩書「嗇色園」三字,從此嗇色園正式成立,開始視事,供人參拜。到一九二五年,蒙 呂祖仙師乩示 " 赤松黃仙祠 " 五字,因此大殿才改作今名。根據香港政府當時的法例,嗇色園只能作潛修靜室的用途,未得政府的許可,不得任人參拜,只有嗇色園道侶和他們的家屬才可以入內參拜,直至一九三四年,經向政府申請,才獲准在每年的農曆正月開放大殿,供社會人士參拜。但在一九五六年,嗇色園更獲得政府批准,全面開放園地,任由善信參拜。
重建大殿:
由於黃大仙的徒眾,一直以來均致力將 " 普濟勸善 " 的宗旨見諸行動,令行動與信仰融為一體, " 普濟勸善 " 已經成為了黃大仙信仰的核心。 因此前來參拜黃大仙師的善信與日俱增,為方便善信們,故嗇色園的大殿有重修的必要,在一九六八年 ( 戊申 ) 十二月,嗇色園弟子開始籌建大殿,在翌年承仙師指示,擇吉農曆四月初三,子時為重建大殿動土,這次動土儀式簡單而隆重,並獲已故嗇色園始創人,梁仁菴 ( 傳道 ) 道長的兒子 ─ 梁鈞轉 ( 勤覺 )道長出席見證,大殿重建工作隨即開始積極進行,直到一九七三年農曆正月,大殿工程全部竣工,一所莊嚴壯偉的廟宇矗立在原址,即現今所見的大殿。
嗇色園的蛻變:
隨著香港社會的不斷都市化,嗇色園也由同道的組織,衍化成社會組織。在不斷強化組織,同時擴展普濟勸善事業,不少原有的宗教傳統,隨著舊有的道侶的仙逝而流失,最重要的是黃大仙信仰賴以產生的扶乩活動,也於一九七五年停止,因當時的乩手 ─ 衛仲虞 ( 清覺 ) 道長仙遊,園內後繼無人,到外面延請,又怕遇上 " 神棍 " 作偽,故取消扶乩。時至今日,嗇色園已經沒有道士駐園,所有經生都是業餘的,遇有隆重的祭典,主持和法師,也得向外聘請。因此嗇色園的宗教色彩,似乎日漸淡化,由昔日的私人修道院,已變成華人廟宇監管下的其中一開放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