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如何實際修持九住心?

2011-01-10 7:10 am
請問如何實際修持九住心?

詳情?具體方法?法要?資料?成功例子?謝幫忙啊!=^_^=願一切眾生修持佛法,勇猛精進;福慧具足,悲智圓滿。^_^
南無阿彌陀佛......嗡 嗎 呢 叭 美 吽......

圖片參考:http://imgcld.yimg.com/8/n/HA00574219/o/151101090979013871869710.jpg
更新1:

常灝師兄: 有勞了!^_^

更新2:

請問有沒有需要補充? 【九住心】   ﹝出大乘莊嚴經論﹞   〔一、安住心〕,謂修行之人,於習禪時,或數息,或觀心,當須繫緣一境,念念相續,安住其心,不令散亂也。   〔二、攝住心〕,謂修行之人,於習禪時,攝心寧靜,則禪定可成;若覺一念稍動,即便攝持,令心安住也。   〔三、解住心〕,謂修行之人,於習禪時,既解知覺觀之心,攀緣外廣,即當收歛安住也。(初心在緣曰覺,細心分別禪味曰觀。)   〔四、轉住心〕,謂修行之人,於習禪時,覺心既息,不妄搖動,得靜定功,轉樂安住也。   〔五、伏住心〕,謂修行之人,於習禪時,心住靜定,久或生厭,隨而折伏,益加精進也。  

更新3:

 〔六、息住心〕,謂修行之人,於習禪時,忽覺內心動亂,而生過失,於一念間,即令止息也。   〔七、滅住心〕,謂修行之人,於習禪時,或由外緣,忽起貪愛等念,即當猛省,方便滅除,無令增長也。   〔八、性住心〕,謂修行之人,於習禪時,既能息諸妄念,則知心性本來明靜,任運安住也。   〔九、持住心〕,謂修行之人,於習禪時,功行純熟,安住正定,不由作意,任運持善不失,持惡不生也。 FROM:【明,一如《三藏法數》】 大乘莊嚴經論和瑜伽師地論中的【九住心】有何異同???

更新4:

請問還有資料可作補充嗎?謝。嗡 嗎 呢 叭 美 吽......

更新5:

實際修持九住心難度頗高......努力中!嗡 嗎 呢 叭 美 吽......

回答 (3)

2011-01-10 8:33 pm
✔ 最佳答案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有九住心的詳細修學過程。
包括六力成就、四種作意。
說得再多,也沒有裡頭詳細了!
CBETA: http://w3.cbeta.org/result2/normal/T30/1579_030.htm

可參考玅境長老的講錄筆記:
http://fayun.org/uploads/archive/sutra/yoga/DOCs/Y_b06.zip

2011-01-11 12:28:39 補充:
末學寫了篇很長的內容,不適合往下「補充」,所以另外寫在「發表」: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article?qid=1711011111866&mode=w

請大德指教。

2011-01-11 12:29:46 補充:
末學寫了篇很長的內容,另外寫在「發表」: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article?qid=1711011111866

請大德指教。

梅僧 合十

2011-01-11 22:48:34 補充:
請問常灝大德是在和末學對話嗎?
末學的發表,應該是可以直接填「意見」的。
深入的探討有勞移駕一談。

但末學的體會實在不深,談著談著就會露陷了。
還請莫見笑!

2011-01-11 22:53:41 補充:
簡單談談感想,就已經三千四百多字了。
再探討六力成就、四種作意,那不是要上萬字了?
想想今早一上午都沒工作,才勉強擠出這一些些文字,
實在已經有點吃力,很多客戶的信還得延到下午處理。
恐怕末學無法多談,日後有機會再來探討其他部分好了。
簡短討論您的問題倒是可以的。

2011-01-12 00:46:56 補充:
「正知力」,就是「智慧的觀察」。
觀察後,知道「這是亂」、「這是惡尋思」,我不要受他的影響。
也常常在佛前「呵斥」自己,生起慚愧心。

喜樂的生起時機,或許有程度差別,不好通說。
但依照祖師的說法,生起「輕安樂」有分心輕安和身輕安。
調順、寂靜時,有相似輕安。
專注一趣、等持時,有心輕安。(有大快樂)
未到地定經過八觸,色生變化後,有身輕安。(健步如飛、不生病)
這三種人,末學都見過。
至於安住、近住時的覺受,末學感覺頂多叫做「寧靜」。

2011-01-12 00:50:22 補充:
等持與未到地定還是要分的。
不然很多事沒法講。
會把等持叫做三昧,其實有點風險,其實叫做「心一境性」是比較好的。
「等持」是翻意,原來叫「三摩地」,那是印度的常用語,類似我們的「專家」一詞。例如木工作得好,叫木工三摩地。

定,有等持、等至、等引三個解釋,說來一大套,不說了。
從九住心成就到四禪天(or四空?),都能叫等持。
本論中常常也會這樣用。但看得人由前後文自己知道區別。
此處單指九住心的第九住,還是區開來講比較不會混亂。

2011-01-12 00:55:49 補充:
末學提到的數息、隨息,是個方便,不是區隔的方法。
因為末學這樣實施,覺得不錯,所以提供分享。
但相信大家方法會有很多不同的,只要有效,都可。

老實話,末學對九住心還有很多疑問,也還在持續與老參驗證中,或許日後有些成績,再來野人獻曝。現在道行實在太低,難登大雅之堂。還是少發表議論的好。

大致是這樣。等有空,看您是否把上面的提問也搬過去,我也搬一搬。
這樣有人參考到,比較完整。

當然,這裡還是可以留副本的。

(奇怪,版大都沒有什麼指教嗎?)

2011-01-12 09:41:18 補充:
講真的,末學有沒有「一心」,也不是很確定。
但感覺在奮戰的是「不亂」。希望在生活上能把觀念調整過來。
有時觀念打通,真的有「樂」的感覺!
很想跟人快樂的分享。

我想到孔子「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那一定感到快樂的。
不惑就不亂,知天命就沒有怨恚。那是有功夫的!

末學甚至也感覺,九住心並沒有很明確的界線。
只是用來作為審諦的一把尺。
要是依照硬梆梆的分法,那安住近住時,應該是沒有調順煩惱的,那怎麼「安」的住呢?所以只能大約視為一種心裡較為安定的狀態。

2011-01-12 09:46:20 補充:
末學沒有功夫,不敢妄說。
但總覺得坐下來要是沒有個把鐘頭,那要說有什麼喜樂覺受,是很難的。
可能是功夫太淺吧,有時坐了半小時竟然還發現掉舉的嚴重。
當下就會訶責自己:「丟臉啊!不要浪費光陰,虛應故事,那不是做給人看的...」

末學也不強分喜樂輕安,甚至也沒有希求。
只求能早日達到心一境性,那發起正觀就有力量了。
現在只能相似的思維。

講不完,一起加油吧!

2011-01-12 11:18:34 補充:
末學也贊同這樣清楚界定,但總感覺不是那麼明確。
可能自己沒有那麼要求,所以沒有去分別。
您若能分別,也希望分別,當然是好的。

六力的使用的確是交雜的!
有人念力強,有人正知力強。
運用得宜都能對治雜念。
我的念力不強,比較依靠經論法語加強正知力,
只要一兩天沒有甘露,念頭就會散亂。
這是末學的劣根性,真是慚愧!

2011-01-15 11:27:50 補充:
大德您好:

請問您有打坐經驗嗎?
若沒有,可能要從基礎的觀念建立起。
九住心事情中「次第」部分,講方法的部分還有很多。
例如「七支坐法」,「數息的方法」等。
最好也能讀智者大師的「小止觀」。

末學手邊有永本法師的止觀講座系列文章,很有用。
剛放上網站,您可下載參考。
http://www.stone.com.tw/stone/share/Budda/zan.zip

梅僧 合十

2011-01-15 11:28:06 補充:
大德您好:

請問您有打坐經驗嗎?
若沒有,可能要從基礎的觀念建立起。
九住心事情中「次第」部分,講方法的部分還有很多。
例如「七支坐法」,「數息的方法」等。
最好也能讀智者大師的「小止觀」。

末學手邊有永本法師的止觀講座系列文章,很有用。
剛放上網站,您可下載參考。
http://www.stone.com.tw/stone/share/Budda/zan.zip

梅僧 合十
2011-01-11 2:56 am
這個呢!
因為修持只到安住,
勉強能推測到近住,
其他只是書本上資料啦!

如果版大需要,
末學可以在意見說說對於前四住體會,
後面就完全不是境界了。

請問想看末學體會嗎?

2011-01-10 21:00:36 補充:
內住是確定對象,聽起來有點奇怪,不過有些對象不容易把握。
念死是常見所緣之ㄧ,死亡很抽象,比較能體會確定對象這步驟。

續住是分心發現分心就把新拉回所緣,很無聊需要耐心。
不要急,只是專注當下進展才會好。

安住開始有喜悅出現,和續住關鍵差異在發現分心不用思考就回所緣。
這是對於思力和念力到底差在哪體會。
喜悅是副產物,並不是關鍵所在,不用思考才是。

近住熟悉所緣,有快樂出現。
近有熟悉涵義,末學就卡在這邊。
熟悉感仍然不足,要花時間慢慢練到有。
目前安住到極致有快樂閃過,推斷近住有穩定快樂。

尋、伺、喜、樂、心一境性是剛開始五個該培養心所。

2011-01-11 16:40:47 補充:
那篇好像不能回,
末學想請教三個問題:

首先調順開始要正知力,
可是大德文章中沒看到這部份。
請稍為談談對正知體會。
末學花了好多時間才體會出思力念力差別。
正知是什麼不清楚而請教。

再來請教大德喜受樂受出現時間點如何?
有喜受開始就有動力了,這是體會。

最後等持這名就包括未至定了,而不是未至定外有等持。
等持為一切有心心一境性通稱,常用來描述未至定。
舉例般舟三昧,也就是般舟等持,身動不能有初禪而是未至定。
這只是名詞解釋問題而已。

2011-01-11 17:15:46 補充:
後來想到一點,大德近住是以隨息為標準嗎?

有些止沒有數和隨差異,舉例還是般舟三昧,佛名階段就是佛名而已。
九住心是各種修止通用,所以覺得拿這當判準有些狹隘。
請大德想想看有沒有更好描述?

末學對於近住描述是熟悉能掌握了,
沒體會過,但是是讀過最好分界線,和安住區分。
提供大德參考。

不是想要挑毛病,而是想要清晰了解九住心架構。
望大德可以思考後回應。

2011-01-11 23:46:12 補充:
原來有意見啊!大驚!

知道了,下次詢問加上稱謂。
感謝大德願意解惑,祝無瞋亦無愛。

2011-01-12 09:07:52 補充:
輕安和喜受不同,覺支分成兩個項目。

輕安的確也有描述成樂,
可是和樂受不同,四禪也有輕安樂。

個人體會是兩者有差,經典中描述順序是:

喜→輕安→樂→定。

比丘!若於僧事起於正念:謂世尊弟子僧,正直,等向,所應恭敬,尊重、供養,無上福田。彼如是於諸僧事正憶念已,心生隨喜,心隨喜已得歡悅,歡悅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覺受樂,覺受樂已三昧定。三昧定已,彼聖弟子作如是學:何等諸天天道?復作是念:我聞諸天無恚為上諸天天道。我從今日,於諸世間,若怖、若安,不起瞋恚,我但當受持純一滿淨諸天天道,是名第三諸天天道。

隨便找一個─念僧三昧。

2011-01-12 09:15:09 補充:
等持就是三昧,這點末學相當肯定只是翻譯不同。
包括全部色界無色界定,也有未至定,排除無想定。

在文字上來看,等持就包含了未至定。

大德意思為即使都是等持用法上還是有差嗎?

至少大德比卡在安住到不了近住末學好很多了!
還請大德多分享心得。

末學學不只一個所緣,煩惱眾多,需眾多方法逐漸剋伏。
因此有此一問。

等討論完再一起搬吧!覺得這樣比較好。
感謝回應,祝無瞋亦無愛。

2011-01-12 10:19:53 補充:
嗯!
末學禪修善知識提供處理雜念三步驟,
末學個人理解是順六力次序而做:
不理它→觀察它→對治它,正念→正知→精進。
前面一個失敗才用後面方式,三個可處理不同強度煩惱。

體會是各階段多少都有六力部分,只是挑最強而說明。

可是覺得九住心真地就是九個階段,說一切有部風格如此,
唯識承接說一切有部風格,修道位階明確。

像是個梯子,共有九階,連接一樓和二樓。
不一定每一階都要踩過才到得了,可是這樣是最安穩地。

末學是如此理解九住心,覺得有明確劃分。

喜輕安樂都是修心一境性副產物,區分清楚有助於判斷到哪了。

到這裡只是聞思,修不可說只能認真做。

2011-01-13 11:23:59 補充:
問題目前已經沒了,
看看版主有沒有要加入討論吧!

等到週一如果沒什麼動靜,
就開始搬移。

六日要去禪修,
雖然不知道流感還去好嗎?

喜受樂受是積極面,輕安是消極面。
修止兩者要平衡,偏向任何一邊都會有問題。

2011-01-17 19:35:30 補充:
如果想修止,末學覺得應該先判斷,是什麼煩惱最盛?

末學是嗔害與自卑,所以主修無量心界差別。

判斷是什麼煩惱是選擇開始所緣所需。
2011-01-10 8:26 pm
(1)內住
首先要依你自己的需要來選擇以什麼做為所緣境?選定以後開始修行,攝心守意,定住在所緣境上。這是修定的第一步,稱為「內住」。
我們的心過去都是向外攀緣,一心沉迷在某一件事裡頭。心向外追求,向外奔馳,就叫做「放心」。修行者是不可以「放心」的,應該要「安心」,要把心收回來,這叫做「收心」。
將心定在所緣境上,讓念頭扣住所緣境這一點,在這個點上開始修習正念,這就是「內住」。過去心都是向外,現在把心向內,鎖定內心的所緣境,這是修定的第一個階段。(2)續住
修禪定的心路歷程很像搬家以後調適內心的過程。過去的生活環境習以為常。
同樣的,我們過去已習慣放縱自己的心去向外貪求,現在要把心向內安住時,就會發現念頭紛飛。一下子想到朋友、政治、股票…,種種念頭不斷浮現出來。有些是合你意的、你所關心的,就會一直想下去。
接著又發現心念跑掉了,勉強自己再扣住所緣。一次又一次的把散亂的心再拉回到正念上,繼續想盡辦法使心停留在所緣境上。這種陸陸續續的使心安住的過程,就稱為「續住」。(3)安住
搬家了,卻又時常想回到過去的地方。人生的因緣很複雜,有時即使想回去,但是受到諸多因緣的牽絆,心裏縱然再怎麼想念,總是無法成行。慢慢的,終於對現前的環境適應下來了,想念的次數減少了。內心逐漸適應這樣的環境,即稱為「安住」。
沒有修禪定的人,心念一向是向外攀求的。現在看破了這個世間的虛假不實,慢慢的適應在這樣的修道環境裡頭。對於外面那些五欲,以及障礙禪定的五蓋(貪欲、瞋恚、昏沈睡眠、掉舉、惡作、疑)等能夠逐漸降伏,心能安住在所緣境上,即稱為「安住」。(4)近住
慢慢的,心意常在所緣境上,頂多是在所緣境的附近打轉。比起第三階段的「安住」(常常想家、想股票、想外面所喜愛的)更加進一步,心念不會再向外馳散。頂多念頭起來以後,大概很快就可以把它拉回來,甚至同步進行 --心思一方面在所緣境上,另一方面還在想以前的事情,但仍然離所緣境不遠,所以稱為「近住」。修行禪定時,內住、續住、安住、近住這四個步驟就是讓我們從「攝心守意」開始,一直到整個心意時時刻刻都能保任在所緣境上的四個階段。(5)調順
四正勤的修行方法要能真正派上用場,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斷除我們煩惱習氣的,就是在第五調順的這個階段。
而現在禪定修到了第四住、第五住的階段,發覺心理已經有一些變化。比起以前來,脾氣比較不衝動、不激動,感覺很安詳、很寧靜。生理方面也有一些改善,覺得安住在所緣境時身心比較能放鬆。這時已經嚐到修禪定時那一份微妙的快樂,能夠体會外面種種的五欲、六塵雖然偶爾也能給人快樂,但畢竟是一種相對的快樂。境界過去以後快樂就消失了,而且還會樂極生悲。不像禪定那樣從內心生起安祥、寂靜的快樂,再怎麼樣也不會有副作用。
深深體會到禪定的功德是那麼的好,願意回歸到自己內心所扣住的所緣境。所以外境的強烈誘惑力一旦現起,就可以用對禪定快樂的嚮往來克服五欲,不再妄求。能夠「調」御自己的身心,使它隨「順」所緣境,所以稱為調順。(6)寂靜
前面第五調順是指內心能夠調伏外境的誘惑力,順入所緣境。到了第六住即是心念寂靜的階段,這時已經開始有定力,完全可以扣住所緣境。所以不相應的雜念、妄念一現起,當然能夠明白的分別,並且清晰地斬斷它。因此這個階段專門在分別內心的起心動念究竟是好是壞、是清淨是雜染、是正是邪?
大家要注意的是,三法印當中的「涅槃寂靜」是形容聖者進入禪定以後,斷除煩惱時所體証的涅槃境界。這裏的寂靜則是指還沒進入禪定之前,只要我們內心第八意識的這些過去種子一冒出來,就能夠立刻發現。所以已生的善才能令增長,未生的惡令不起,已生的惡能當下斬斷它。(7)最極寂靜
第六「寂靜」是念頭一起時,內心還在模擬兩可的階段,還在分別它究竟是不是雜染的、是否合心意的?還在戲論「要或不要」?無法用智慧來當下斬斷這些妄念。到了第七「最極寂靜」的階段,警覺性更高,念頭一動時,馬上能夠停止、降伏妄念,不讓它繼續的醞釀下去。修到這個階段時,心念幾乎都在所緣境上。(8)專注一趣
「趣」是指「定點」,意即心念完全專注在一個定點(所緣境)上。(9)等持
一般沒有修禪定的人心裡頭會有一些上下起伏。碰到喜愛的就一直想,心思不斷地「上揚」;累了就迷迷糊糊,沒有智慧,一直要打瞌睡,「昏沈」下去,所以說內心「不平等」。
而修習禪定到第九住這個階段,能使心念保持平靜、平等的狀態,既沒有微細的上揚、掉舉、亂紛紛,也沒有微細的昏沈、黯昧,所以是一個平等的狀態。能夠照這樣持續下去,即稱為「等持」。


收錄日期: 2021-04-19 23:49:2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0109000015KK0979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